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胡少先
坚持把握五化 振兴实体经济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胡少先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等等。实体经济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植和投入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实体经济企业在巧借外力的同时,苦练内功,狠抓管理,提高发展水平。我认为,要啃下振兴实体经济这块硬骨头,企业需要坚持把握好“五化”。
实体经济要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专业化发展、坚持主业毫不动摇,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做精做专做优的重要路径。企业应心无旁骛,专注主业,以所在行业为基础,积极分析现有市场的实际需求和自身专长优势所在,不断积累行业发展数据和项目经验,研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在行业领先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缺乏战略的眼光、全局的意识、开放的思维,盲目放弃主业,打着“转型升级”的旗号,贸然进入并不熟悉的领域,急功近利,热衷于炒作房地产、热衷于企业并购、热衷于上市“圈钱”。必须承认,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只要不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就不能轻言放弃。须知做大是少数企业的战略追求,做强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命题。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要在细分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要妥善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一般而言,多元化应当是一业为主下的多元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多元化,熟悉专业领域里的多元化。否则,多元化不仅不能起到规避经营风险的屏障作用,反而成为美丽的陷阱。坚守主业决不是再去重复走低端制造业的老路,而是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低小散向高精尖转变;同时,创新转型升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企业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升级,如向自己主业的上下游延伸,将低附加值加工业转变成先进制造业,无论如何都比贸然转型更加重要和稳妥。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发展难题,同样也是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效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根本途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体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机制的先进是根本的先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能;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奖惩制度,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批高技能核心员工;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员工素质决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注重对职工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不断提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只有平均熟练度越高,劳动生产率才会越高;四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让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内心深处,让员工把“工作”变成“事业”,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软实力。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方式、沟通机制和工作生活模式。当前,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势头迅猛,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可以预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必将深刻影响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服务领域。对企业而言,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所以实体经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广泛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能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生产的,就要尽快摆脱对传统人工模式的依赖,向集约型组织转变;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内部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思维模式、经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实体经济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目前来看,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体经济企业来讲,把互联网利用好不失为一种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重要手段,故而更应该主动培养并深化“+互联网”思维,加速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突破发展瓶颈。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高级形态,是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并带来预期利益的重要无形资产。把品牌建设与发展战略实施相融合、与人才建设相结合,把品牌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抓好、落实好,真正做到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持续实践,是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品牌建设方面,实体经济企业要主动弘扬工匠精神,始终对职业理念孜孜追求,始终对质量严格把控,始终对专业无限专注,始终对事业坚守如初,用品质优秀、服务优良的“高精尖新”产品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廉价、低端的负面评价,尽早摆脱为国外产品代工、贴牌的畸形发展模式,打造在国内外都“拿得出、叫得响、走得远”的名品名牌;实体经济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的组织保障,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该设立负责品牌工作的专门机构,指导品牌建设工作,或者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深化内涵、扩大外延,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实体经济企业要强化员工的品牌意识,建立品牌行为标准规范,加强员工的品牌知识培训,规范员工的品牌行为;积极塑造品牌文化,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品牌意识,优化品牌行为,使品牌成为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集中表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呈现出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国家正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体经济企业要紧紧抓住“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双向开放、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机遇,积极开拓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与时俱进,投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不断提升国际服务能力,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合理海外产业布局,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推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实体经济企业要继续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提升海外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服务的对象与领域;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情势,理性选择恰当的升值外币进行结算,合理规避汇率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坚信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政府主管部门正确指导下,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就一定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勇立潮头,取得新成就,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