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常”观念在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

2017-06-03 20:53王国元
学理论·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王国元

摘 要:“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被奉为圭臬,也曾经被视如敝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应以分析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其所具有的本土性、平衡性、贯通性、系统性、针对性,对中国管理现代化在认识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三纲五常;传统文化;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88-02

在管理领域,可以洋为中用,也可以古为今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在经历了最初对西方理论与实践的照抄照搬之后,早已开始了中国化的执着探索,包括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与营养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纲常”观念作为经历了两千多年社会管理实践历练的中国管理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应该得到管理中国化探索者的特别重视。

一、“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三纲”。“纲”有根本、统领、表率等义,“三纲”即社会交往中三条基本的原则。“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五常”。“常”有不变、恒久、常规等义,“五常”即待人律己中五项基本的规范。“三纲五常”的基本思想先秦已有,自西汉起其内容逐渐统一、规范,并有了“三纲五常”的称谓,也简称“纲常”。历经两千多年统治者的倡导,思想家的阐发,文化教育的传播,社会生活的践行,纲常观念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了某种似乎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东西。

三纲五常产生于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家庭本位的土壤之中,又反过来教化和约束着它的君臣子民,参与了创造和维护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命运多舛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但也妨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正因如此,一方面,在两千年的中国专制社会中,它被奉为圭臬,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又被视如敝屣,甚至干脆被概括为两个字“吃人”。

作为华夏子孙,说起推动中国现代化有必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的大原则、大道理,无不认可,可一旦涉及具体汲取什么、怎么汲取,则往往语焉不详。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冠上污名的三纲五常,国人除了痛斥之外,便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主流;儒家思想中,伦理思想是主导;伦理思想中,纲常观念是主干。因此可以说,纲常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核心、精髓和基本源流。声称要继承传统文化,却要么简单粗暴地对三纲五常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要么有意无意地无视或试图绕开三纲五常,其实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中国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实践出发,看三纲五常,应该秉持分析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以分析的观点看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本来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专制与人性同在的。一方面,三纲五常毕竟是专制时代的产物和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且是专制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平民文化的今天,很多内容确已沦为糟粕,甚至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如三纲思想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忠愚孝”“男尊女卑”那一套等级观念、性别歧视、人身依附等,即便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让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另一方面,对纲常观念也不能情绪化地一骂了之,简单化地一弃了之。如果三纲五常仅仅是一堆只能荼毒心灵的垃圾,那让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开创盛世、名垂青史的明君贤臣的孕育产生?被中华民族万世景仰的文天祥、岳武穆那样的忠臣良将难道不是三纲五常教化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在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以非白即黑的逻辑对待过包括三纲五常在内的传统文化,“打倒”“砸烂”,痛快一时!但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当年被我们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地“打倒”“砸烂”的东西,至今依然顽强地驻守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是因为,一种思想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绝不可能仅仅归之于某个圣人的非凡智慧或某个统治集团的一厢情愿,而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三纲五常思想虽曾长期被中国专制时代的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所利用和倡导,但它却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积淀与文化结构之中,反映着中国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折射着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和精神世界,是中国社会管理智慧的结晶,因此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甚至超越文化的价值。以今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在曾经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纲常观念中重新发现实为当代稀缺资源的宝藏。

以发展的观点看三纲五常,无论是三纲五常本身,还是后人对三纲五常的解读和践行,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五常观念本身而言,在孔孟之前,“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基本道德观念,所以孔孟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这些观念,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了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围绕这些观念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后的董仲舒、朱熹等人,则是在这些思想的系统化、世俗化、当代解读、地位拔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这些思想逐步成为完善、系统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古人尚且不墨守成规,有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观念和勇气,今人为什么不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和扬弃,使传统观念承载时代的精神,跟上今人的步伐?以对三纲观念的解读而言,从彻底否定的立场出发,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片面强调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专制、尊卑、主从的一面,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示范、责任、担当的一面,将本来平衡、对称的双向关系解读为失衡、依附的单向关系,问题是出在先贤的过时与迂腐,还是出在后人的偏颇与误读?由此得出的纯粹否定性结论难道不应该在当代背景下再思考吗?

二、“纲常”观念在当代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包括,也离不开管理的现代化,尤其是管理思维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源自西方,中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拿来主义本是必然。但拿來主义不是管理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管理现代化的一切问题。搞中国的管理现代化,除拿来主义外,还必须向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学习。在这方面,纲常观念本身就是产生于社会管理实践,应用于社会管理实践,长期经受社会管理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管理思维与管理工具,自有其不可无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一,纲常观念具有天然的本土品格,特别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具有先天的兼容性,一种新的管理观念若以其为内核,会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纳。我们所谓现代管理,从理念到方法,大多是舶来品,移植到我国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不服、食洋不化的问题。在设备、技术、质量、财务、成本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物,这种冲突相对缓和,而在管理哲学、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人及人的观念,这种冲突则相当突出。或许不少人对绩效管理中“末位淘汰制”引入我国之初曾在某著名房地产公司诱发的公司多名高管率领自己团队“集体叛逃”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在社会上激起的强烈反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随着这一制度日益普及,人们在理性上对其已慢慢理解、接受或说麻木、见多不怪了,但情感、观念上对其的抵触依然强烈,因而其社会评价依然以负面为主。其实,“末位淘汰制”的主要倡导者杰克·韦尔奇对此有过精辟分析,“我们的活力曲线(指“末位淘汰制”—笔者注)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时间在GE公司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可见,引进一种外来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要看到它的先进性,还要考察它的适应性,要顾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尽量避免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其二,纲常观念自觉地体现了秩序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他律和自律的平衡,这对纠正和警示管理现代化中的偏颇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传统的西方管理观念比较强调秩序,并主要通过制度化的他律机制来建立和维持秩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强调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人本观念逐渐成为管理现代化的主流和标志。这当然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令管理者颇为头痛的员工随意离岗,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过于随意的不合理流动,就是这种风险的表现之一。这些员工往往片面强调自己个人的权利,而忽视对组织的义务,千方百计钻制度的空子,而缺乏基本的自律精神。其实这既是被管理者的问题,也是管理者的问题,既是管理实践的问题,也是管理观念的问题。

其三,纲常观念贯通了社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使人们在职场内外能够一以贯之,赋予“职业生涯”观念以新的内涵。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职场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职场之内,人是逐利的经济动物,一切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胜者为王,都是天经地义的,无关道德。职场之外,人回归家庭,可以娇妻爱子,温情脉脉,奉献爱心,讲道德,谈宗教。“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就是这种人格分裂的形象化描述。而在儒家“修齐治平”观念的背景下,“三纲”中“君臣”之间的工作关系与“父子”“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奉行的是同一原则,“五常”中“仁义礼智信”规范的是人的一切行为,而不分职场人,还是家庭人。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观念,就是试图将事业与人生、职业与生活、做事与做人自觉地统一起来,将人的成长纳入管理的视野。但这一观念目前还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局部,内容狭隘,也缺乏管理哲学的底蕴和支撑。在这点上,纲常观念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启发性,而且可以有具体的借鉴价值。

其四,纲常观念是自成体系的完整系统,可以全面地覆盖现代管理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职能。纲常观念能够纵贯两千年而不亡,除了它的内容经得起时代变迁的考验,并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完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覆盖全面的自给自足的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性,使它只用“三纲五常”四个字就可以严密规范中国人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使人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际遇时,都能从中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答疑解惑,从而使自己有所秉承,有所凭借,有所依归,而不至于惶惶然目迷五色,六神无主。以“五常”而言,对于现代管理,“仁”是基本原则,“义”是价值观念,“礼”是制度规范,“智”是素质要求,“信”是道德自律,可以说全面覆盖了现代管理的基本领域、基本职能。这对现代管理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无论是管人,还是律己,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其五,纲常观念对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流行病、时代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也许是洞悉了人类见利忘义的贪婪本性,也许是预见了人类迟早会进入一个轻诺寡信的时代,今天来反思中国先贤们的道德忠告时,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穿越历史时空的远见、洞察力和针对性。纲常观念对今日的某些时代病几乎是刀刀见血,无一落空,给人以强烈的“对症”感!仅举一例,每当高校学生毕业择业之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选定应聘单位后,要与用人单位、校方签订一个具有承诺意义的三方协议,各方工作到此算告一段落。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后都会继续“骑着马找马”,一旦有对自己更有利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单方面毁弃前约而无所歉疚。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三方协议制度本身不合理的因素在里面,但就大学生们而言,初入职场就从失信开始,无论如何也不是一個好的起点。若再联想到在校学习期间作弊成风还理直气壮之类乱象,不能不让人反思,这是否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压根没有“信”的教育有关?

三、结论

就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是只能代表旧时代的弃儿,不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敌人,而是不断随时代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有机体,古来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只要今人不抱残守缺,僵化保守,秉发展的观念,持分析的态度,纲常观念就一定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古为今用,与时代同行。

就纲常观念与现代管理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应仅仅被局限于伦理道德的狭窄领域,再简单地打上封建主义精神枷锁的标签。两千多年来,它既是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与社会管理智慧的高度概括与结晶,同时又指导着中国社会管理实践,并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所不断验证和日益完善。时至今日,纲常观念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仍有其为今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完全可以使管理现代化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这就是纲常观念在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践.儒学与中国宗教[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