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源+韩丹凤+牟春燕+杨微
[摘要]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来,美丽中国建设问题就成了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现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清研究内涵和研究进展,找出研究的薄弱点,从而指出未来重点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研究综述
我国在2007年首次将“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与发展理念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思路,必须全面深化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2012 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旨……推动形成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顺应时代发展,党中央领导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必然,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需要,是真正的造福人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关于美丽中国的内涵研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关于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我国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国内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关于美丽中国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主要观点归结如下:第一,对美丽中国的内涵、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的建设及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如周生贤在《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1],认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学者刘佳奇在《“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中从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对美丽中国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的探讨。[2]而许瑛在《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中指出“美丽中国除了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文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还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3]以上学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第二,美丽中国的研究视角日益延伸。大多数学者认为,美丽中国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美丽中国综合研究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学者侯远志、张浩在《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中认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向和检验标准,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4]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在方向上一致、进程上同步。也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的观点。还有的学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转型“托起”美丽中国。苑秀芹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一文中则重点说明了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5]而岳希明的《“美丽中国”谈经济建设应注重的伦理原则》观点比较具有鲜明性和独特性,也得到部分学者的赞同,他认为:“美丽中国”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和三个基本原则:三个层面包括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三个基本原则分别从人类与自然的空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时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注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存在论意义上考虑的,彰显人的审美需求并以创造“审美世界”为建设者的伦理承当。[6]
2美丽中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些学者从“美丽中国”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价值取向。李文砚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对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高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7]而陈烈荣的《“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提出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8]
另外,学术界对“美丽中国”与“中国梦”关系研究也进行了探索,他们把倡导美丽中国作为衡量中国梦的重要参考。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美丽“中国梦”研究的新观点,他们从理论上给予了深刻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13亿中国人追逐自己“中国梦”的过程也就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曾建平在《中国梦与美丽中国》中阐述,“中国梦”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9]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学者谢磊在《“美丽中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新发展》一文中指出:“美丽中国”反映了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基本主张,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实现“中国梦”。[10]在《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一文中,赵建军指出“中国梦”蕴含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中国梦”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凌驾于传统社会主义及西方发展模式。[11]周伟则重点阐释了《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他指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益于推进我国青年大学生综合成长,有益于增进大学生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有益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准。[12]
3研究不足与展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获得了诸多对“美丽中国”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研究角度日渐宽泛,囊括了精品硕、博学位论文,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等诸多方面,通过参与讨论的人员地位可以看出层次较高,其中涵盖了国内著名学者,但对目前关于“美丽中国”的探索,笔者以為仍旧有着以下瑕疵:一是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以政策性宣传文章为主出现较多,学术论文缺乏深度,大多数学者缺乏对“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理论探索,仅局限于对“美丽中国”内涵的解读;二是拓展研究不够全面,目前的多数研究成果仅是对单一层面、单一学科的探索,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再次指出,美丽中国梦是一个综合的理念,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美丽中国梦更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工程,而在国内大多数研究中,学者多是把“美丽中国”和“中国梦”连在一起,但在内容上却不够完整,较为零散。中国未来发展所凭借的根本力量是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促进美丽“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美丽“中国梦”的塑造是“美丽中国”能够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美丽“中国梦”的构建,将升华“美丽中国”的品质,完善“美丽中国”的内涵,进而实现对“中国梦”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保护,2012(23).
[2]刘佳奇“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2(12).
[3]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
[4]侯远志,张浩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
[5]苑秀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J].人民论坛,2014(11).
[6]岳希明,邓泽林“美丽中国”谈经济建设应注重的伦理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7]李文砚“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J].池州学院学报,2014(1).
[8]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9]曾建平中国梦与美丽中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0]谢磊“美丽中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新发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1]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1).
[12]周伟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晋中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229011)。
[作者简介]刘力源,牡丹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