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萍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叛逆,常用滋事来证明他们的存在;他们懒散,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态,学习似乎与他们有千里之遥;他们中有的学习不求上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他们的敌人;他们难以管教,以至于有老师这样感慨,在中职学校当班主任,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另外,由于选择专业的不同,往往会出现纯男生或纯女生的班级。管理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班级,对班主任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合理搭配,公平竞争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学习成绩有好坏之分、道德品质有优劣之别、生活能力有强弱之差,而好多学生往往是具备了这点,却忽略了那点,并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差学生。而在中职学校,由于没有招生门槛,学生的层次差异更是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任何时候都应该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全面地去评价学生。也就是说,在分配小组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甚至喜好做到心中有数,搭配时,以互补为原则,使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学习的榜样、有参考的对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以公平为原则,使组与组之间的综合能力持平。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内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又可以使小组间公平竞争,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轮流上岗,各尽其能
如上述所说,个人的能力有限,能担任语文组长的学生不一定胜任数学组长,能担任文艺组长的学生并一定胜任劳动组长。所以,在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大可以实行小组长轮流上岗的制度。比如:在一个有8个人的小组内,完全可以有一个语文组长、一个英语组长、一个数学组长、一个劳动组长,大家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在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前提下,同学之间又能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而对于组长的要求,只要尽力就行。因为对学生来说,能担任组长,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與信任,而且,组长一般都是某一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自身就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多数都会干得很好。
三、互相帮助,和谐成长
之所以实行小组制,就是为了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作为一种优秀品质去发扬。小组的成长与发展,时时处处都需要老师的关心与指点。首先,以互助为原则,因人、因时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担任问题调节师和心理辅导师,促使各组健康成长。其次,在各小组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配合班干部,组织各种小组式的竞赛活动。如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文或最佳书画作品进行评比,小组选拔棋手进行角逐,组织小组间辩论会、知识竞赛等等,在积极参赛的过程中,其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就很自然地得到彰显,而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萌发并生根发芽。再次,时时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各小组总结得失,调整组内结构,做他们强大的后盾,让他们在有目标、有个性的发展中和谐成长。
但是在小组制的实行中,班主任也要把握好“度”,严禁使用“株连式惩罚”和“反向式惩罚”。有的老师只看结果,小组评比中,只要是成绩最差的,连同组长在内,将所有的学生一起惩罚,以做效尤,或者,组员犯了错误,或成绩搞不上去,反向惩罚组长,目的是使那个组员在愧疚中自律,却不想这两种方式弊端多多。前一种使得组长怨组员,组员又互相埋怨,继而互生嫌隙;后一种既伤害了组长的自尊心,又使组员战战兢兢,因怕而生怨,更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以后,还有谁敢当组长?小组内部,组与组之间还能团结协作?其次,采用积分制的形式,也要适可而止。其实,在同一水平线上,组长也只是比其他学生略胜一筹,并非有三头六臂。而除了做好组长工作外,他们更重要的是做好一个学生的分内事情,以及发展自我的情趣爱好。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兴师动众,以分数和惩罚使组长为组内的积分和奖励挖空心思。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目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的形式,或者老师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中职学校实行班级小组管理机制,人文化、人性化是它的前提,互补、公平、互助才是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