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艳 周光宇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本文以高职机械类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调整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考核评价标准改革、管理机制的改革等是否适应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 供给侧人才 培养质量 创新
一、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研究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开年之初的一次经济会议上指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国家发改委2016年编制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企业技工荒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支撑,预计未来职业教育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2016年7月,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规划》,就“十三五”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加快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因此,改革供给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供给侧改革是大众化教育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有1300多所,占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辽宁普通高校116所,其中高职院校51所,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许多家庭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抓好教学质量。
2.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适应供给侧改革与学校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低,教育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质量差等问题直接影响高职的生存与发展。从长远看,高职教育是企业的供给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学生毕业后就业,学生的就业决定学校的招生,招生决定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所以,高职教育同样要去库存、补短板。高职院校的立足点应放在改革传统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适应供给侧改革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秀的人才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利用学校所学的先进的学习手段、学习方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使企业有一种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利用企业的实际生产创新加工方法、工艺方法、管理方法,使企业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高职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措施
随着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对于高职院校,如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进行了走访、调研,认为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主动适应、服务企业”的原则对职业教育的供给侧进行改革,以求发展。
1.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要与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一致
高职专业设置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市场需求下进行调节,协调“需求方”和“供给方”,将专业结构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联系,让专业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将指导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重点。
以笔者学院机械类的专业设置为例,专业由原来的八个专业,现在调整为六大类,分别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焊接技术与自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撤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既体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应了新技术、新职的要求,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提高了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供给侧专业性改革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为打造一批新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
2.课程体系建设要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体系的选择从属于办学定位与专业体系,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构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对象、内容和水平。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坚持以够用、适度的原则,建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要抓“里子工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适应供给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更新知识,适应新的知识结构。高校的管理者要推行“人才强校”的理念,高职院校要确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探索“双师”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途径、模式与机制。以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既“双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为培养途径,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形成教师能力水平提高的有效机制,为提升供给侧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提供支撑,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4.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基础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转型升级,国家对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许多院校建设了一批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等专业性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管理,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进行感性认识,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加工成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要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自己教、自己出题、自己考,不能科学地体现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院校也模仿许多专业性的考试,但是出题时由于没有专业人士把关,造成所抽的题片面,抓不住考核的重点,致使考试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首先,按照系统的知识出题库是正确的,但不同的章节,不同的课程考核的方法,出题量的大小都会有区别,要采用上机题与笔试、面试相结合,过程性考试与结论性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评价的主体也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扩展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真实、准确、全面地体现考核的公正性、真实性。
6.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接受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注重理实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从软、硬件上进行投入,从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进行引导,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并能增加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制作产品、比赛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7.高职的教学管理机制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多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研究问题,加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比教条地管意义大得多,把有些管理、督导的权力放到二级学院更合适,因为二级学院更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状况,根据专业性质有针对地性地、灵活地解决问题。所以管理要从学校的宽泛管理与二级学院的细化管理相结合,使管理更有针对性、科学性。
8.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评价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高职的教育一直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生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收入等方面来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和一些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主管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包括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用人单位对学生整体评价较高,许多学生工作一年左右就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只要给学生满意的薪水、一定的提升空间,学生还是愿意留在企业给企业服务的,学生也愿意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進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任重道远。
四、结论
高职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改革立足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类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求导向、统筹兼顾的方法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有一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