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潇
摘 要:随着人类产生进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加强,当今生态文明问题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面对当前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从十八大新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而当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因此怎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激励、约束规范等功能来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培养全面高素质接班人而且对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与《易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是继部落文明、小农文明、工厂业文明之后又一文明成长的最新形式。他和其他文明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主张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生态文明不同之处诣在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之上发展人类生产力,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未来为着眼点反过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从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一体结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普遍被认同到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环节之一,生态文明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群体,是先进思想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行者、是价值观定性定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客体。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师生传导思想观念、政治看法、道德品质的一种人格实践活动,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激励等主体性功能来树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不仅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需要,而且拓宽了思想政治视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关键性
(一)和谐自然的时代诉求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生态问题也逐渐暴露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原始文明、努力文明由于生产力低下并未出现明显的生态危机,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物质精神财富,也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达到了空前高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1]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更愿意从内心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所以就目前国内形式而言,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年大学生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加强绿色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容。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在主导人与自然和谐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也对他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意义。使他们真正的尊重自然、关爱社会,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局限性
首先我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素质,但是现如今仍然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面状态,并没有从内心去理解生态文明的实质性含义,也没有将生态价值观升华内化到真正的生态意志。价值观的不稳定带来了浪费破坏环境的进一步加深。其次,现阶段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部分学生已经生成环保生态意识,愿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但是现实行动中却事与愿违。由此看来,这还是生态价值观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做到责任与义务的统一。最后,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培养正确“三观”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高校生态教育建设依然弱化、传统化,平时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引导和重视。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应该重视生态道德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的双重培养。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观
众所周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现实基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结合中国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个前提上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建设国家的“四有”新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高校这个平台上来,他要求我们通过思政教育把科学理论、崇高品质等方方面面积极向上的观念灌输给广大学生,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就是通过灌输正确的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人类是长期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该受制于自然。生态价值观所强调的不是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是肩负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一任务和责任。另一方面生态价值观也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一种价值取向。[2]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是让大学生树立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观念。在思想政治中大学生生态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理论知识教育、生态的情感教育、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良好的思想行为教育等。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直接给行为习惯打下深深烙印,直接影响着未来思想观念及行为。所以,合理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软实力去打造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3]。
(一)发挥思政教育理论课堂作用
思政教育以灌输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为社会全面发展所服务,也是以提高全社会思想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本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堂主要担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是学生必修专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而且在培育大学生生态素质价值观方面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合理运用理论课中对生态观念相关教材,比如马克思生态哲学观、国家对生态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举措、中国传统生态观的演变等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责任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发挥思政教育疏导、协调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学生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技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立足于社会以外,又传授学生生存意义和价值观。思政教育应在这两个方面起着协调统一作用,如果重前者轻后者那么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就会被忽略和弱化,对于以后成长成才造成负面影响。如今,高校思政教育须作为一种连接学生价值观和生态问题、当代大学生个体和社会、生活学习中的一种沟通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借助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协调使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绿色环保理念[4]。
(三)发挥网络化思政教育的传播作用
21世纪是互联网信息交换的时代,可以说网络覆盖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新形式以一种崭新、独特的表征向学生传达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政教育信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价值观。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不仅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比如:微信、微博等把绿色生态知识深入影响到每个人,而且时效性强,具有增值性。高校可以打造生态价值观网络平台来吸引学生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效果更明显[5]。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五位一体”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更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发挥育人作用,更该发挥生态引领功能在意识上,行为认知上鼓励他们转变生活方式。同时重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树立也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完善,顺应了生态潮流,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58-76.
[3]周芬芬,谢磊.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J].中國电力教育,2013(31).
[4]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5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