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调整 深度融合

2017-06-02 10:50范周蔡晓璐齐冀
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业态文化产业融合

范周+蔡晓璐+齐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期之后,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跨界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步入了“十三五”转型升级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回首 2016,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转型升级步伐加速,融合发展势头猛烈,新兴业态的发展势如破竹。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 +”与相关产业的携手联姻,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有了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引领。

一、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了传统产业门类的发展规模,发展态势较好。与此同时,许多新兴领域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势如破竹。

从产值等相关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理性调整期。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文化产业的增速远高于 GDP的平均增速,平均增长率超过 20%。但是伴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文化产业也逐渐回归理性。从 2014年起,文化产业增速逐渐放缓,与GDP的增速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 2014年GDP增速 7.4%,文化产业增速为 12.1%;2015年GDP增速 6.9%,文化产业增速为 11%。据统计,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55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0%[1],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而 2016年前三季度 GDP平均速度6.7%,说明文化产业增速与 GDP增速差值逐渐缩小,其规模增速趋缓,文化产业步入了理性调整期。 (图1-1)

从行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来看,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行业间深度融合,新兴业态占比提高。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推动通讯、社交、金融、制造等诸多行业呈现出一系列新业态与新亮点,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和重构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仅依靠传统发展模式生存的传统文化产业已然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其增加值逐渐降低。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表 1-1),2016年前三季度低于平均增速 7%的基本上是传统的文化产业类型,如文化专业设备和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等,而增长最低的工艺美术品增速为 1.3%。相反,新兴业态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增速惊人。 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 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 4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 +”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 3917亿元,增长 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 878亿元,增长 20.1%;文化艺术服务业 203亿元,增长

17.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 1081亿元,增长 13.6%[2]。互联网和数字技術的普及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催生出了具有较强增长空间和活力的新兴业态。

2016年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以技术为支撑,与科技深度渗透,以互联网新思维为导向,跨界融合继续深化,业态创新不断涌现,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生力量,为产业结构注入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经营季度报告显示, 2016年上半年,以“互联网 +”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为 2502亿元、增长

29.7%[3]。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行业数据监测点统计 [4],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收达 1017.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市场营收 838.9亿元,占比 79.7%;网络音乐市场营收 25.4亿元;网络表演(直播)市场营收 82.6亿元;网络动漫市场营收 70.3亿元。同时,网络文化行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网络游戏市场同比增长 24.1%;网络音乐市场同比增长 43.5%;网络动漫市场同比增长 77.1%;网络表演(直播)市场实现井喷式发展,同比增长 209.3%。虚拟现实行业市场 2016年达到 56.6亿元, 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556.3亿元。 2016年VR潜在用户规模达到 2.86亿,规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5。两位数的逆势高增长充分显现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前景。

总体来看,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在加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力度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孕育与积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2016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进入转型理性调整攻坚期,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促使文化产业行业间融合更加深入,从而面临创新发展新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其中,而作为数字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产业将获得重大政策利好。随着“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将不断推陈出新,各行业间交互和融合更加深入。

二、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文化立法重磅出击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先后在文化立法、体制改革、公共文化等多个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和法规性文件,使我国在文化立法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对于培育未来的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市场空间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2016年,我国文化市场建设情况稳中有升。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同时,各部门也对文化市场加强监管不松懈。投融资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2016年,文化产业与金融环境的发展相关性正逐步加强。部分银行、信托、保险机构开始针对文化金融产品进行开发。文化产业众筹和 IP金融都呈现爆发式增长。此外, 2016年,文化部门首次作为 PPP(公私合作模式)项目的工作推动部门。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有助于打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文化与金融的关联度正日益提升,金融资本力促文化产业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三)科技助力改写产业形态

2016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和深化。科技迅猛发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被称为 “VR元年”“直播元年”的2016年,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达到了新高度,并助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裂变。虚拟现实技术领跑文化产业与科技新融合,人工智能成为未来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风向标。 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 1683.9亿元,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 203.9亿元人民币,预计 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逼近 2700亿元。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引领、技术驱动带动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巨大经济增长点 [5]。

(四)新业态呈现分享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

其一,分享经济模式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方式。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7》[6],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 3.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0.3%。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 6000万人左右。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 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 GDP比重将达到 10%以上。随着分享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共享、信息开放进一步加深,大幅度提高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的资源与服务的利用效率,不仅对传统的垄断、独占、超额利润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盘活社会资源、拓宽网络经济潜力,促进一大批新型业态的蓬勃发展。

其二,文化产业新业态呈现平台化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平台化发展,是对文化产业业态的“空间重塑”。随着行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发展不再限定有限的空间,而是以合作共赢为目的,通过企业发展平台化,开展多领域、跨平台的融合创新,实现多产业的跨界融合,促使产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其三,文化产业新业态呈现融合化发展。各业态跨要素、跨产业、跨领域的融合互动,衍生出了一批新兴业态。一方面,以“文化 +科技”“文化 +金融”“文化 +创意”等为代表的跨要素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以“文化 +制造业”“文化 +旅游”“文化 +农业”等多种跨行业融合模式不断涌现。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研发创作、生产制造与传播消费等各环节,为旅游、商贸、农业等相关产业开辟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媒介融合也成为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新增长点。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驱动媒介融合呈加速发展态势,掀起了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不同形态的传媒机构迅速打破媒介形态藩篱组成信息生产和运营联盟,通过相互渗透与补偿、相互连接与适应,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五)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入推进。 2016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外文化交流,为切实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新时期的发展思路。用国际化语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窗口和平台,成为对外文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抓手。

交流机制日趋完善,品牌活动影响力骤增。文化交流机制化合作向纵深发展,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责任,先后完成7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履约报告并向教科文组织提交;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并撰寫《非遗公约》政府履约报告和《文化多样性公约》政府履约报告等。 2016年, 23国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丝绸之路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标志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三、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政策针对性与科学性有待提高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取得了较多突破与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仍存在系列问题阻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一,文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有待提升。伴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特点愈加凸显,加大了政策制定的针对性难度。根植于互联网沃土的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规范存在盲点,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项政策尚属空白,提高文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使政策真正具有适用性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必然。第二,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科学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南,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仍属于系统性较差的完善阶段,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产业领域母法性质的法典仍欠缺,法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文化产业统计标准有待完善

标准化是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市场良性秩序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技术基础与重要保障,是科学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的重要依据与前提条件。在现行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中,统计标准唯有保持高度一致,才有助于评估、反映产业发展真实状况,才有助于有推动产业发展。

第一,国家与地方层面统计标准不一。我国目前除了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以外,有些省市还沿用自己对外发布的统计标准。这些统计标准所得出的数据往往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

在许多研究报告和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双重标准下不同内涵的数据比较,为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认知及文化产业的

国际传播带来了巨大的矛盾和困惑。第二,行业标准亟待规范。文化产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这使得文化产业行业定量标准制定的难度加大、行业发展无序状态严重。尤其是互联网环境催生出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跨界融合、技术革新特征显著,然而现有的文化产业统计标准无法涵盖所有的文化产业门类。如何全面、系统、科学的进行文化产业产业统计,是摆在文化产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现有监管制度与新兴业态发展脱节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催生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兴业态。成长于互联网土壤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整体发展、互联互通特征显著,而现有的文化产业监管体制明显滞后与缺失:从监管手段上看仍偏重于平面化的传统监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现代化、立体化监管体制建立仍需时日,从监管方式来看偏重于事前监管,贯通于产业发展各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全面监管制度建立迫在眉睫。

(四)人才培养保护建设仍需改革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类专业也逐渐成为考生们追逐的热点。文化产业毕业生逐年递增,但业界真正需要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依然欠缺。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综合性适用人才的持续短缺。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业界对人才的多元要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

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混乱、培养体系尚待完善。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尚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缺乏规范的学科建制,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产销不对路”。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稀缺,实践与理论二度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企业、社会的实践经验,业界真正需要的跨学科实战型、复合型人才稀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各种人才竞争当中还缺乏保护性措施,缺乏真正意义上能够推动人才快速成长的空间,因此在这方面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人才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上对文化人才培养进行深化改革。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供需错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的典型表现, 2016年文化产业的供需矛盾则更加突出。新时期亟需加大对文化供给侧研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进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而言之,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了从单枪匹马到跨界融合的转型更迭。如今,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一系列繁荣数据的背后,体制、人才等瓶颈性问题却更为突出。唯有从根源上解决阻碍文化分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才能在“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政策规范进程加速,文化立法更进一步

2017年文化产业的文化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017年文化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全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政策保障。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 2017年文化各领域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仍然处于完善之中,产业升级、区域布局、市场主体建设、文化消费、社会参与、对外贸易等六大方面有望成为政策规范的重点领域,具有专业性、指向性的文化政策将进一步出台。

(二)深度跨界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并进入深度融合阶段。融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联姻、深度融合,将由浅层次的技术借鉴、生产合作、媒介交叉转向深层次融合发展。 2017年文化产业的融合将是多元融合、深度融合,以跨行业为特征的横向融合与跨要素为特征的纵向融合共同发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变革,其中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通过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将不断促进消费和实体经济回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文化科技交互融合,新业态智能化演进

2017年,文化与科技交互融合趋势更加突出。以 VR、AR技术、虚拟增强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科技发展,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和融合将更加深入,不断为文化产业产业注入活力,促使文化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随着“互联网 +”概念不断拓展与深化,《中国制造 2025规划》持续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要素也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业态也都将朝着智能工厂、机械联网和个性化打包式的“智能化”生产服务方向发展,使制造型企业与互联网互通互联。制造业、服务业以及 IT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将慢慢消失,随之形成超越行业的新业态“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

(四)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2017年,网络化生产发展趋势将更趋明显。以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为主导的网络化生产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出现的新发展方向。新型的基于信息化网络的平台经济运营模式,打破企业壁垒,极大地降低产业链合作的外部成本,将继续改变众多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形态,创造全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從生产工具、生产空间到最终产品等全流程,都将实现最大规模和最深程度的共融与共享。在生产运营上,越来越多精细化的中小服务性企业将出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此外,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数字化制造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应用,这种深度融合将导致产业分工方式的重大变化,使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发展趋势。

(五)水火交融,文化产业投融资冷热并存

一方面,热潮持续,资本流动活跃。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并购热有望持续,行业资源将更多地向万达、东方明珠、光线、华谊等文化上市企业集聚。阿里、百度、腾讯的 “BAT”资本将向文化产业持续渗透,形成一批产业链长、产业布局深,具有寡头特征的文化企业。此外国际资本流动仍将活跃,更多的中国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国际合作。此外,文化资产证券化的现象将进一步扩散。在明星资产证券化之后,以IP为代表的文化作品、文化项目,以及以编剧为主的产业链上游从业者也走入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降温,带来行业洗牌。文化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持续多年的火热,将于 2017年降温,一大批私募机构将因为投资绩效的问题,离开市场,整个行业将进行全面洗牌。

(六)要素比例重构:政策保障、技术变革、资本跟进

2017年,政府仍将继续消除行政壁垒为社会资本的进入营造良好环境。投融资信息服务机构和平台按照将新的模式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切实为金融持续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也努力为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文化领域内融资模式和制度的改革逐渐铺开,将建立与当前资本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金融有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在技术上,除了直播、 VR之外,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正在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的变革不仅意味着对人工的替代,也意味着资本的必须跟进。它们之间将会构建一种崭新的、比较理想的生产要素比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方式,这一发展趋势在未来也将越趋明显。

(七)重量更重质,对外文化自信不断加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也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提升我國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在重量的同时更重质,将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多元文化交流渠道将进一步形成。随着政府间文化交流、社会和民间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不断推进, 2017年对外文化贸易将伴随着多元平台的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新渠道、新平台的建设将大力推动中国文化网等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随着官方及民间等各种渠道的文化贸易往来,文化贸易将进逐步加大出口力度,将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进一步传播。

注 释: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光明日报. 上半年“互联网+”类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收入2502亿元[EB/OL](2016-08-02)[2017-01-0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8/02/c_135557446.htm

[4]文化部网站. 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营收破千亿元[EB/OL](2016-08-10)[2017-01-05] 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0/ content_5098730.htm

[5]范周.文化产业发展的六个新态势[J].中国国情力, 2016(12).

[6]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7[EB/OL](2017-03-06)[2017-03-08]2017http:// www.sic.gov.cn/News/79/7747.htm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蔡晓璐: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齐骥: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业态文化产业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刚柔并济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破次元
融椅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