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功+陈志亮+崔世钢+李宏伟+王永亮
摘要:讨论了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建设,基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提出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的完整架构,并从课程群体系、教材体系、实验实训场地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施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课程群体系体现了“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三性结合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60-04
早在1990年,就有国内高校在课程建设中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 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与建设。所谓的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識、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1]。此后,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施行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该计划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不断推动高校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课程建设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而不再仅仅注重某门课程自身的改革[2]。由此,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比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内容,增加能够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和人才培养素质的新内容,并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3-5]。显然,课程群建设可以消除或改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诸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好、有些课程内容之间有重复、有些内容没有融入课程之中、有些课程的实践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等问题。
在课程群的内涵方面,国内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共识[1]:一是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间可构成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要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二是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或是互补的多门课程可以组成课程群;三是可以以专业课程中某一门或几门重点课程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从而组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式的课程群体;四是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间有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综上所述,课程群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相关性,二是整合性。
一、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培养大量掌握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相关方向职教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却成为制约我国自动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校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有“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美称。其中,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优势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为天津市市级教学团队。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全国率先“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大量“本科+技师”类型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6]。为了满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2012年承担了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的“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该项目在本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自动化专业课程群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专业课程群改革思路
主要改革思路为:依托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师资培养平台建设专业课程群,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以专业综合设计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是素质能力分群。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划分为师范教育、专业基础、顺序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专业素质拓展共六个课程群,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
二是理论实践融合。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是强化综合能力。整个培养过程强调专业综合素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方面加强培养。
由于课程群是由多门相关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在内容上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因此,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该过程是对群内每门课程的教学再设计,必须遵循系统论原理,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出发,充分考虑课程群与组成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群与整个课程群体系乃至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除了满足上述的相关性和系统性,还应考虑独立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等原则[7]。
三、课程群改革与建设措施
(一)课程群体系构建
为了达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三个不同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注重诸多课程知识的融合和综合应用,满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专业共构建了六个课程群,如图1所示。其中,设立各类课程设计或综合设计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师范教育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师范综合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群。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掌握电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进行电子线路的设计、调试以及维护等工作。
(3)顺序控制核心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顺序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掌握系统常用信号检测方法以及传感器的使用;熟悉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应用。
(4)运动控制核心课程群。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熟悉控制类电机、机器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5)过程控制核心课程群。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针对流程工业中某个具体过程控制问题,按工艺要求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相应的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
(6)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群。该课程群是专业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可以加强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工程认知能力,并将其体现在师范教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最终贯穿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做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高度结合。
(二)教材体系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群体系,初步选编了《学科教学法》《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共5本教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其中,《电气控制与PLC》和《单片机技术》按照一体化教学需求进行编写。在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所在领域的前沿发展,并按照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到理实一体。
(三)实验实训场地配置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群的设置情况,建设了集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场地,如表1所示。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是特色,也是中坚力量。培养职教师资是我校的主要任务。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职教师资,近年来,我校自动化专业不断加强自身的师资建设。不仅引入了许多985、211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还引入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为了使引进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我校职教师资培养的大背景,学校對他们进行了入职再教育以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能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教师标准。
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及“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三性结合原则,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优化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教学团队。在师资结构上,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进行配备。目前师生比达到1∶16。
四、教学实施与质量保障
根据学校的教学软硬件情况,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35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15—20人的分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制度,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有:
一是设立院级教学工作督导组,以常态化方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及时提供教学质量信息,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导师制、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学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随访反馈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是定期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吸纳对教学有益的建议。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卓越师资班为试点,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需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课程群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每个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体现“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三性结合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被逐步推广到其他自动化专业班级。
参考文献:
[1]马赛,李方能,吴正国,等.《信号与系统》课程群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33(1): 102-104.
[2]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7(3): 25-27.
[3]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4-116.
[4]李俊峰,潘海鹏,杨晔,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1): 460-464.
[5]黄江平,杨静,杨辉,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增): 8-11.
[6]孟庆国.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4, 35(34): 17-22.
[7]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11(163): 100-102.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