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技工院校一直面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终于发现可以把家训文化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发挥家训带给学生的宗亲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积极思想,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打造特色班级文化。本文就家训文化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 班级管理 家训文化 自我管理
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行为、处事有着指引的作用,对子孙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业有着经验式的教诲。家训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朴实、深刻的教化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也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普世价值,是当代学子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技工院校,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含工匠精神、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班级是技工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基本单元。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感等德育目标都可以从家训文化中吸取养料。把中华文化的传统与新时期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改善学习习惯,进而营造特色班级文化。
一、家训文化的意义
家训是家族对后世子孙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体现着不同家族的家风和处事经验。主旨推崇忠孝仁义,教诲族人明仁礼、知廉耻,引导族人以和为本以孝为先,提倡族人大智大信勤俭廉洁,甚至以严厉的家法来明确要求族人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从言行举止上为族人立规矩、明伦理。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不是法律,却更贴近族人的生活,更容易被族人所接受,从而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很大程度帮助了社会稳定、团结和睦,鼓舞本族人积极向上、向善。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家训却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的经验都赋予家训新的寓意,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鉴指引当下的生活。如今,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成为家训的重要内涵。
二、班级管理中运用家训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压缩技工院校生源,技工院校生源数量逐年减少,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和照顾,隔辈老人又管不了,对学习没兴趣,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学生沉迷于网游、手游之中,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度日;有的学生喜欢拉帮结派,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欺负弱小同学;还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理想,缺少目标信仰,自私自利,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要改变这些现状,可以从家训文化中受到启迪,从现实出发,到历史中寻找,以家训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家训文化传递的家族文化观、人生观、世界观,结合新时期下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让每一名学生领会家训文化所倡导的既符合家族利益又适应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世哲学,从中吸取做人的道理和经验,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约束的原动力。
三、家训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以班会课弘扬家训文化,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
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家族DNA,每个学生骨子里都埋藏着这种文化基因。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叛逆、顽劣,他都会更容易认同家训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向上、向善一直是家训文化中的基本道德情操,也符合技工院校的德育理念和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家训为抓手,更能深入人心。如《高氏家训》中“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蔡氏族训》中“积善之家,庆必有余,为善最乐,福寿双至”;《圣祖庭训格言》中“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等都教导后世子孙要有进取心、要做善事,正是教导学生的最好的鲜活案例。
可以以班会课为载体进行家训文化的传播,通过组织专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播家训文化。但是,在技工院校班级学习风气本就不浓的情况下,单纯由班主任灌输家训文化,作用不大。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互相激励。首先,把学生按照姓氏进行分组,注意优劣得当,把积极学生和后进生合理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然后让各组成员提前向家里询问自家的家训,并用手机拍摄一段家乡环境的微视频,在组内讨论,挑选出组内比较实用的家训和视频内容。之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班会课上向其他组通过投影方式播放视频内容,同时介绍本族的家训文化。各组在听取其他组的介绍后,以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具时代精神的家训。这样,班主任虽是组织者,但主体却是学生,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逐步了解家训的内容和家训的含义,体会先贤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理,进而结合实际分析家训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由祖先的言行思考现在的生活,让学生觉得仿佛在聆听长辈的教诲,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
2.探究家训背后的故事,以前人的经验促进学生成长
家训不是冰冷的文字,每一段家训背后都有一段或凄美、或沧桑、或激昂、或扼腕的动人典故。正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舔犊之情,为了给儿子鼓励和告诫,所以有了著名的《傅雷家书》,也正是由于年少愚笨,但是坚持奋发图强,最终功成名就,才有了《曾国藩家训》的经久流芳。每一部家训背后都有值得品味的经典事迹,也正是这些动人故事成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对家训文化的弘扬,要通过对背后故事的分析来启发学生,学生不会被枯燥的文字打动,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现实的影子。每一句家训中蕴含着的丰富人生经验,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让学生耳熟能详,也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会、文化角等形式面对面交流。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身边寻找。
2016年,笔者带领本班学生到龙川县佗城镇去进行“宗祠访训”活动,镇内有宗祠百余间,基本包括了学生中所有的姓氏。于是,让学生们在范围内自由地寻访,探索自身同一姓氏的家族变迁和家训文化。其中一名叫黄斌的学生,平时性格懦弱,总是唯唯诺诺,得过且过。但是来到黄氏宗祠后,发现黄姓是当地的大姓,历史上出过很多黄氏名人,这些和他有共同姓氏的名人们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而自己也和这一支有渊源,不仅深受鼓舞。在寻访活动之后的汇报会上,他主动发言,立志要像前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他学生们也找到了自己姓氏的宗祠,聆听了姓氏的历史故事,了解了相关家训文化背景后,有所触动,不仅读书更加认真,也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3.开展“晒家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育人于无形
技工院校学生好动不好静,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却偏重实践,适合体验式的教学。家训文化在技工院校的班级里传播,绝不能以死记硬背为主,应当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春风化雨,才能收获最好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开展家训文化的教育。比如笔者之前在班级中开展了“晒家训”活动,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训文化。活动需要先把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然后组织各组之间的辩论,辩论题目以中国十大经典家训为题目,每场随机选一篇,辩论该篇家训是否过时。辩论过后,由其他同学集体投票选择胜方,胜方晋级,而败方则作为评委聆听之后的比赛,最终评比出冠军,给予奖励。辩论赛为期一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晚修举行。开始之前和过程中,各组可以使用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和研究相关家训内容,了解家训的起源和演变。只有更深入的挖掘家训中的内涵文化,才能够在辩论中取胜。这也是活动的核心,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和寻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比班主任强制灌输有效果,挖掘出的成果还远远超过想象。学生在互相传颂家训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家训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并在组内分工合作时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家训中的治与罚,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家训除了育人向善之外,更有对行为的约束和管教。客家老姓张氏家训中,就有家规十条、八礼、六戒、六禁、八勉、十勿;《王氏家训》中“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袁氏家训》中“不以强凌弱,不以众暴寡,不以富欺贫”。这些都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对家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哪些为先人所好,哪些为先人所恶,就会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准则,进而形成约束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遵循家训的教导,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自己订立班规。因为是自己订立的,学生更容易遵守。同时,开展演讲、书法、朗诵等多种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让学生探讨是非对错,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增强了在班级活动中的自律性。
四、家训文化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传承和发扬
家训文化,伴随着家庭迭代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们经验、智慧的总结。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非常有必要重视家训文化的运用,由学校、家庭与自身三个方面建立起新时期的内在约束力和鞭策力。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的家训文化进入到班级管理中的时候,是跨越时空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智慧的交织,将更好地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优秀技能人才。
參考文献:
[1]龚文瑞.经典家训传千年[J].冶金企业文化,2015 (4).
(作者单位:河源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