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田+李江涛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此外,观察组患者还行综合性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康复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早期的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33-03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the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equelae
XIA Tian, LI Jiangtao(Department of Cardiac and Cerebral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Urumchi, Urumchi 8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equelae. Methods: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equelae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did self-exercise. Besid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3 months. The scores of daily life ability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indicators mentioned above were much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equelae possesses a significantly clinical effect and can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equelae; clinical effect
近年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已经逐渐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在心脑血管科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该病患者多临床表现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逐渐成为社会性问题。目前临床中对该病症的治疗依然以西医药物治疗为主,主要通过解除脑血管痉挛,提高脑血流量,增强对脑部组织的保护等措施来实现,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不明显、康复效果不甚理想等。有报道称,对患者介入早期的康复治疗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提高神经修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1-2]。本文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 60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入研究早期康复治疗模式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取得满意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范围39~78岁,平均年龄(64.33±8.65)岁,病程1~6个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式患者自我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综合性早期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入院后经CT检查、MRI检查、辅助诊断等确诊符合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3],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障碍,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但意识正常。入组患者中脑出血22例,脑血栓28例,脑栓塞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常规血压控制和降糖治疗,有脑梗死症状者行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医护人员每天进行30 min指导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余安排患者进行自我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综合性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具体为:①语言训练疗法,患者多存在语言障碍,难以正常交流,因此会出现焦虑、急躁、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治疗中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语言的恢复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和耐心,首先可指导患者先从简单的“啊”发音,也可对患者说出日常用语前半句,引导其说出后半句,进行引导性恢复。同时可采用看图说话、听语指图等进行反复训练,并在过程中逐渐增加语句的长度和难度,唤醒患者语言功能;②运动锻炼疗法,对于肢体障碍患者,由于其行动不便,因此需进行必要的床上肢体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肩部垂直上下抬举运动,缓慢向左向右旋转活动等;肘部及膝关节可进行弯曲、伸展活动;腕关节、踝关节及指关节进行垂直及水平活动,并缓慢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扭动训练。同时使患者平躺状态下进行上肢伸屈拉物、上下垂直拉物等活动;坐姿时进行提拉物体训练及脚踏车训练等,控制时间,1~2次/d,20~30组/次,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强度;③中药治疗,中药宜采用利湿、益气、通络功效为主,避免采用活血化瘀药。如对语言障碍者,采用解语丹;半身不遂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老年痴呆者,采用河车大造丸、安脑丸等;④按摩及针灸疗法,针灸和按摩疗法对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治疗时主要采用补健侧、泻患侧针法,取穴主要选择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患侧为常规取穴,取6~8穴/次,如取人中、极泉、内关、尺泽、三阴交、足三里等,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留针8~10 min后方起针;治疗时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如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加取言语区,对头晕者可加取晕听区,进针时选择快速捻转刺激法进行,留针5 min左右,1次/d。持续治疗3个月。对于肢体无运动能力的患者,可进行有效的按摩及推拿活动,按摩时通过摩法过渡为揉法,力度由轻到重,按摩顺序先上后下,手法应平稳连贯,同时对于风市、环跳、肩骨等穴位可使用压迫式按摩,1~2次/d,15 min/次左右。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康复效果。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为0~100分,0分表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帮助才可生活,100分表示患者可以自己完成正常生活活动,不需他人帮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评分量表进行[4],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为:①痊愈,指患者经3个月康复治疗,肌力恢复至4~5级,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病症消失,生活可以完全自理;②显效,指治疗后肌力在4级左右,临床病症明显好转,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③有效,指肌力3级左右,病症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还需部分帮助和照顾;④无效,指治疗后病症无明显改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甚至病症有加重现象等。临床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为(60.11±24.38),对照组患者为(47.95±2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NHISS评分分别为(35.57±0.97)和(34.71±1.16),差异无显著区别;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表2)。
2.3 临床康复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临床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脑部,而脑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维、意识、精神等活动,因此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是神志障碍、语言障碍或肢体感觉障碍等。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神志及意识逐渐清醒,但其他并发后遗症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后遗症的轻重与病人体质有关。目前针对脑血管意外病症的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针对稳定期患者多采用常规肢体训练进行恢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康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科被更多的人深入研究和探讨,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康复希望[5]。已有研究证实,康复治疗对于稳定期脑血管后遗症患者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特别是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恢复效果更加明显[6],这主要是由于全面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减少肌肉萎缩,减少足下垂或关节挛缩畸形等继发功能障碍发生,为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促进后期患肢的运动功能恢复质量。早期康复治疗时间越早对后期的恢复越有利,特别是随着中医理念的快速发展,针灸、按摩及中药的介入,对于脑血管后遗症患者进行全面调理,可以达到内外兼顾、标本同治的作用效果[7-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患者进行自我锻炼的对照组相比,采用全面早期康复治疗模式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3.3%,对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治疗期间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模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临床中应积极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 俞宝贤. 早期康复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2(18): 1946-1948.
[2] 谭峰, 顾卫, 黄涛, 等. 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18(7): 109-110.
[3]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3.
[4] 蔡业峰, 贾真, 张新春, 等.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7): 494-498.
[5] 付正兴. 系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12): 7-9.
[6] 罗玉梅. 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12, 18(20): 134-135.
[7] 唐友斌, 汪泓, 吴以诚, 等. 养阴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15(14): 106-107.
[8] 羅孟辉.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4): 2655-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