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红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河南 南阳 473000)
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临床观察
宋晓红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分析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辨证治疗。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71.67%(43/6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确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本病基础治疗方案加以推广应用。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辨证治疗;临床疗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多表现为腹泻、腹痛[1],是一种病因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中医学中属于久痢、休息痢范畴,发病率逐年增加,必须引起临床重视[2]。为分析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组下应用不同方案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20~75岁,平均(41.1±1.2)岁,病程1~30年,平均(8.5±1.3)年;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20~75岁,平均(41.8±1.5)岁,病程1~30年,平均(8.9±1.2)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用药为:柳氨磺砒啶,用药剂量为1.0 g/次,用药频率为4次/d。同时配合16.0 U庆大霉素+6.0 g思密达+5.0 mg剂量地塞米松+60.0mL剂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肠,保留时间40.0 min,频率为2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辨证治疗。中医证型分类以及治疗方法如下。(1)湿热型:本分型患者具有起病急促的特点,高热,腹部按压疼痛,便后疼痛感缓解,肠鸣腹泻指征,舌红苔黄。治疗方法为:15.0 g白术、15.0 g白头翁、15.0 g苍术、12.0 g赤芍、12.0 g当归、10.0 g黄芪、10.0 g木香、10.0g白蔻、10.0g竹茹、10.0g陈皮、10.0g黄莲、10.0g佩兰、9.0 g桔梗(有呕吐指征患者加6.0 g剂量半夏),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剂/d;(2)肝郁气滞型:本分型患者具有腹部胀痛之症,痛则欲泄,泄下呈脓血稀糊便,胁肋胀痛,同时可见舌黯苔白。治疗方法为:15.0 g白芍、10.0 g当归、15.0 g焦三仙、15.0 g柴胡、15.0g香附、15.0g桃仁、6.0g防风、6.0g槟郎、6.0g大黄、6.0g红花、6.0 g陈皮、6.0 g炒枳壳,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剂/d;(3)脾阳不振型:本分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完谷不化,纯下血水,病症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有脱肛表现,饮食稍有油腻则会导致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脘腹胀闷,面色微黄,舌胖且淡。治疗方法为:15.0 g土白术、15.0 g党参、15.0 g炙黄芪、10.0 g肉蔻、10.0 g炙甘草、10.0 g炮姜、10.0 g陈皮、9.0 g柴胡、9.0 g升麻、6.0 g当归、10枚大枣(有脘腹胀闷严重症患者加10.0 g剂量枳壳),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剂/d;(4)脾肾阳虚型:本分型患者具有病程日久,反复不已的特点,临床特点为五更泻,泻后则安,大便呈赤粘冻或稀薄清冷状态,面色不华,主诉腰膝酸软,性寒肢冷,舌淡且苔薄。治疗方法为:15.0 g土白术、10.0 g党参、10.0 g罂粟壳、10.0 g补骨脂、10.0 g柯子肉、10.0 g肉桂、10.0 g赤芍、10.0 g吴萸、10.0 g肉蔻、10.0 g当归、9.0 g木香,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剂/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进行14 d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比。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痊愈,指患者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结肠镜下无溃疡面,随访期间未见复发;(2)显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以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结肠镜下可见轻度水肿或充血,随访期间未见复发;(3)有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有所好转,其他症状缓解,结肠镜下有轻度水肿及充血,溃疡面面积有所减小;(4)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71.67%(43/6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对比表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属于久痢、休息痢范畴,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何对本病进行根治成为了临床热点研究问题之一。资料显示[3-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在大肠,与肝肾等组织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为主,湿邪与脾虚是对本病进行辩证分型治疗的关键。
本研究中观察组60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症状特点,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思路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四类,其中,湿热型患者以清热燥湿、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肝郁气滞型患者以舒肝和胃、化淤导滞为治疗原则,脾阳不振型患者以升阳益气、温脾止泄为治疗原则,脾肾阳虚型患者则以温补脾肾、收涩固脱为治疗原则。遵循上述原则用药治疗,能够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调整,促进溃疡面的修复,起到兼治标本的效果,故临床疗效非常确切。
综上所述,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确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本病基础治疗方案加以推广应用。
[1]黎军,许珊珊.临床中医护理路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3):60-63.
[2]江建颖.中医辩证施治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及行为的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6):482-484.
[3]王燕,段永强,朱向东,等.基于“脾肾相关”探讨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机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99-101.
[4]雷艳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序贯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02-2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