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琼 周鸿彬 谢文 屈璐
摘要:指出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国家战略,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宜昌把生态环境治理摆在压倒性位置,并启动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从生态治理“宜昌试验”的角度提出了宜昌林业工作的目标思路、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态治理;宜昌;林业方案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9902
1 引言
当前,湖北省宜昌市积极谋划在长江三峡区域规划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推进三峡地区次区域合作,破解三峡区域发展瓶颈,推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整体开发、互动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2016年5月26日,全国首个生态治理[1]试验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正式启动,标志着国家战略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进入实施阶段。
2 区域范围及功能定位
(1)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的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张家界等地,面积约17万km2,人口4700多万人,2014年生产总值约为1.5万亿元。该区域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既是三峡工程影响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又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因此必须坚持一体化规划,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2)综合分析区域范围內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功能定位为: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的交通物流枢纽区。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先行示范区,互利互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内陆开放开发试验区。区域生态文化旅游协作联动,打造中国内陆腹地休闲度假胜地;构建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3 生态环境与治理
(1)生态环境[2]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生态环境治理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宜昌生态环境[3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山区县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水利工程老化。生物多样性递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经济损失等等。
4 生态治理宜昌林业行动方案
宜昌肩负着保证一库清水,服务千年大计,保护万里长江的特殊使命。同时,宜昌要建设大城市,推进湖北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打造内陆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新高地。这就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是国家战略,是长江生态修复的宜昌行动,是三峡区域合作的宜昌先行,宜昌要为全国区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4.1 明确总体要求
4.1.1 目标思路
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方式,大力实施绿化美化行动,着力构筑三峡坝库区生态屏障,积极探索区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共赢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在宜昌落地落实,把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作为突破口,打造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试验区、示范区、先行区。
4.1.2 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对接,紧密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资本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评估考核等重大改革试点;坚持试点先行,选择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先行试点,同时鼓励各地自行开展试验探索,在成功试点基础上推广。坚持项目统筹,以规划为引导,注重整合与生态相关的种类林业项目,有机捆绑,统筹推进;坚持有序推进,理清思路,制定方案,自下而上,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4.2 把握重点任务
4.2.1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
坚持打好“三峡牌”和“生态牌”,围绕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积极争取新建区域性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特色项目,全方位启动一批“十三五”重点项目工程,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加快推进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综合守护试验。
认真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统筹推进荒山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林带、绿色产业富民、退耕还林等五大重点工程。以公路、铁路、河流两侧和湖库周边宜林地为重点区域,平原丘陵、山区和城区分类施策,着力建设全域生态景区;大力推进城市、城镇重要景观节点绿化美化;建设环村绿化带、村庄内景林、水源涵养林、果木经济林。
开展“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年”活动,加快发展木本油料、种苗花卉、特色水果、中药材、森林旅游及林下经济。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依托,重点研发利用生态资源、彰显生态特色、体现地域特征的系列生态产业,大力推动“水+”、“森林+”、“生态+”,发展森林休闲康养产业。加快发展林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林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扩展林特产品线上市场;引导涉林企业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等;推进生态产业发展试验,大胆探索区域生态资源化、产业化、资本化、证券化等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区域产业链金融及资本化的新路径,引导林业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在强化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生态贡献率,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4.2.2 加强资源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大力推行森林资源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和林业部门“双线四级”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和林木凭证采伐。
积极推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继续开展治理林业“五乱”(乱砍滥伐林木、乱购滥运木材、乱征滥占林地和湿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有效保护全市森林资源。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认真组织好野生动植物双底调查,完成全市鸟类同步调查和动物重点物种调查,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积极向国家申报建设华南虎野化放歸训练实验区,加快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步伐。
加强森林防火基层基础建设,切实抓好火灾预防、物资储备、扑救演练、热点监测和火灾扑救工作,确保不出现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
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准,加快对松材线虫病枯死树防治,采取生物综合防控手段,全面压缩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松树死亡数量,以确保全市森林资源安全。
4.2.3 争取合作支持
以开展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为重大契机,大力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进地区、林业高校联盟、智库联盟、社会组织、企业集团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形成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聚合效应,大胆开展先行先试,闯出一条具有宜昌特色的生态治理路子。
4.3 强化组织推进
开展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是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作,是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项目,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严格督办考核。将生态治理试验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办检查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民主评议和政绩考核重要内容。
(3)营造环保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大造舆论,加大对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林业行动的宣传力度,推介先进典型,营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曹荣湘.生态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高吉喜,张林波,潘英姿.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陈邦清,周鸿彬,郑方林,等.对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