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菊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是中考较为侧重的一个命题方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应当注重对阅读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同时也应当充分联系中考应试内容,以确保学生答题能力与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语文 中考 阅读命题 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下,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考命题范围中所占比重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为进一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中考应试技巧,本文特立足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将中考的阅读命题范围及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阐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语文中考阅读命题范围概述
1.对主要内容的概括
根据以往各地区语文中考题型进行分析,在阅读题型的命题中,往往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这类题型不仅要求考生对整体文本信息进行大致的把握,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精简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并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总而言之,只有在对基础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才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精准的概括。
2.情景、情感的感悟
鉴于不同文章的行文结构、思想感情均存在差异性,学生要对文章的情景、情感进行准确把握,首先便应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切实感悟,以从字里行间领略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类题型通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于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程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具有一定要求。
3.修辞手法的理解
阅读命题中,时常会考查学生对于各类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通常情况下,在写人记叙文或绘景散文的描写中,会较为频繁地使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并将其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以“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为例,构成“比喻”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本体、喻体及比喻词,学生可根据上述要素,首先找出文中真实存在的景象,并对作者所赋予的虚构景象进行分析,由此对三大要素进行准确辨别。
二、初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完成课内阅读任务,掌握主要内容概括能力
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强化,从而为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在阅读课堂中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内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由此使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以《石榴》一文为例,文章阐述了作者由种植石榴到等待石榴结果再到静等石榴死去,最后意外等到石榴开花的故事。根据这一文章,可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对石榴存活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对于类似命题,首先便应迅速从阅读过程中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逐句推敲的方式对题目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由此实现主要內容概括能力的提升。
2.拓宽课外阅读范围,强化学生的情感感悟力
基于课内阅读在时间、阅读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仅仅进行课内阅读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便难以得到有效的扩宽,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文章,以促进学生情感感悟力的根本提升。以《又临黄河岸》一文为例,作者通过对数次踏上黄河岸的观感表达,延伸出了对中华民族多年发展历程的感悟与感慨,并三次提到“眼中渗出热泪”。根据这一文章,可作如下命题:“作者三次流泪分别是因为什么?”学生对于类似命题,首先便应找出文中对应的三处流泪点,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情感分析,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剖析,切实感悟作者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心境,由此实现情感感悟力的提升。
3.适当布置写作任务,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
除了“读”之外,要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提升,也离不开“写”的巩固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后,还可向学生布置适当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对文章进行润色,可适当利用本体、喻体及比喻词的灵活转换,以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文章灵动性,使描述画面更加栩栩如生。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一句为例,通过以箭头、瀑布等虚构景物为喻体,描绘了一幅暴雨中的情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通过对类似手法的应用,在写作中实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根本提升。
综上所述,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要内容,需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强化阅读训练,同时结合中考的命题范围,在确保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可为学生的应试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