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模型研究

2017-06-01 10:49王明伦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专业素质模型

摘 要 高等教育类型决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高职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是由其类型决定的。依据技术型人才培养类型的内涵要求,确定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开发原则,建构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定位模型呈魔方型结构,由素质结构、课程结构、教学路径结构构成。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通识素质、专业素质、技术创新素质;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课程实施的教学路径为课堂教学、车间教学、社会(田野)调查。

关键词 高职本科;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模型;通识素质;专业素质;技术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15-05

高等教育类型决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高职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师)是由类型所决定的。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内涵的不同。那么,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包含哪些核心要素?这是一个急需研究的战略命题。

一、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的开发原则

原则是高职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开发的基本遵循。遵循什么原则育人,是高职本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并且要作出正确的选择。人才类型决定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开发原则的选择。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开发原则是由“类型”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由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一)通识性原则

高职本科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是“类型”决定的。技术型人才应具备“四有”核心要素,即有信仰、有智慧、有知识、有技术。具体来说,“四有”的核心要素体现在:有独立人格和坚定信仰、有智能装备与智能产品研发的智慧、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技术本领、有发现和解决生产一线较为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这些就构成了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内涵。基于“四有”的核心要素,摆在高职本科面前可供选择的只有走通识教育之路,人才培养须突破单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秉承通识性原则,架构通识性课程,拓宽学生的横向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中国通史、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国学的学习、理解、认同,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类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从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养分。

(二)校企合作育人原则

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完成,这就赋予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功能与责任。校企合作育人就是两个不同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真正培养合高职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本质上是跨界文化育人。跨界文化就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混合基因。因此,构建具有跨界文化元素的育人体系,就成了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要以跨界文化元素为核心合作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体系,把学校文化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为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二要合作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本科的学生应具有两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因此,必须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按企业管理规范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有担当,“要真正能为企业的产品负责、信誉负责、发展负责”[1]。

(三)“守正出新”原则

“守正出新”是高职本科人才培養过程创新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破普通本科教学思想的束缚,秉承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既要考虑当下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也要充分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利益诉求,更要在“守正出新”上彰显培养个性,培养与普通本科不一样的学生,这是“守正出新”原则的根本所在。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定位,按照高职本科自身的教学规律,真正把教学的原点回归到校企合作育人上。所谓“出新”,就是要创新高职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方法,绝不能走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老路,也不能简单效仿高职院校(专科)人才培养的做法,而是要聚焦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实现路径,深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功能,促进车间教学的价值回归,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车间教学质量同步提升,让高职本科教学质量成果惠及学生发展。

二、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的要素分析

高职本科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必须按类型内涵挖掘人才培养的个性,秉承模型的开发原则,创建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充分体现高职本科人格本位、合作育人的培养观这一根本性问题。高职本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模型主要包括通识素质、专业素质、技术创新素质。人才素质结构决定其课程结构,其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术实践课程。课程结构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教学路径,即课堂教学、车间教学、社会(田野)调查。

(一)通识素质

通识素质是德性和知性的总和,是涵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也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师)修身养性、立身立业的必要条件。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当下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政治信仰、道德取向、责任担当急需重视加强,必须作为高职本科技术型人才通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政治信仰、道德取向、责任担当既是通识素质的内容,更是德性养成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通识素质更多的是指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德性,其本质是价值观培养,旨在进一步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

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政治主张和价值判断,是人生成长、修身之魂,决定着一个人一生走什么路的问题。当下,在我国高校学生中,有知识、缺信仰的现象比较普遍。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必须针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创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法,破解学生有知识、缺信仰的培养乱象,把政治信仰作为技术型人才通识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要求,用信仰武装学生的头脑,引领学生的行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精神动能和信仰自信。

道德取向。“道德取向是一个人的本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和价值抉择的方向。没有高尚的品学修养和高雅的道德境界,个体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2]从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实然层面看,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总体上是向上、向善的,但也存在一些是非概念不清、善恶界限混淆、道德观念冷漠等不良现象。直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道德取向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为此,建议以课程和系列专题报告的形式,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德性文化,增强学生看问题的眼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力,使学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让向上、向善、行善的德性文化成为技术型人才成长的正能量,让高尚的品学修养和高雅的道德境界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责任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古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古人的责任担当。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责任担当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作为新型的高职本科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一是开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系列学堂,从理论层面,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传递责任担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让學生理解、接受责任担当的本质和内涵,自觉践行责任担当;二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典型案例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认同感,养成敢于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身边人负责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担当道义观。

(二)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职本科学生一生发展的必需素质,是创业立业之根本,是服务国家发展的看家本领。从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维度看,技术型人才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价值认同、专业管理能力、专业再学习能力。

1. 专业价值认同

专业价值认同是专业素质的核心,是高职本科学生学好专业的动力之源,其最高境界体现在学生对待专业的信仰。专业价值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精神的培育,直接影响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价值追求。高职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专业价值认同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专业价值认同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专业,认真地学好专业,增强专业自信;要增加对学生进行专业价值认同教育的通识类课程,如技术伦理、哲学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专业素养的关系,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抱负,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2. 专业管理能力

专业管理能力是针对一线管理岗位提出的,因为,技术型人才的岗位定位在一线,可能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也可能从事一线管理工作,如车间调度员、车间主任等。专业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分配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领导资源的能力,本质上就是提高一线管理效益的能力。高职本科在课程架构时,要跳出传统本科课程设置的思维定式,根据专业和技术岗位的内涵与外延,拓展课程的覆盖范围,亦宽不亦窄,增加车间(农场、临床等)教学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广泛接触企业实践,对本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有所学习、有所掌握;让学生尽早了解一线的管理要素(人力、物力、财力),识一线管理真情、学一线管理真知、悟一线管理真道,积累一线管理经验,增长一线管理本领,提升一线管理能力。

3. 专业再学习能力

专业再学习能力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一方面,加快了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升级的速度;另一方面,新的职业不断派生,直接影响岗位的变迁,换岗、转岗、下岗成为常数。靠接受一次性大学教育而终身享用的观念已经过时,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成为必须遵循的价值规律。再学习能力应当包括岗位变迁学习要素、职位升迁学习要素、技术创新学习要素等,高职本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新知,而且要为学生传授管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基本掌握岗位变迁如何进行再学习、职位升迁如何进行再学习、产品更新换代如何进行再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教给学生一把生存、转岗、立业的钥匙,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技术创新素质

在“创客”时代,创新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精英创新发展到今天的万众创新,对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技术创新的要求,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素质成为高职本科面临的新课题。技术创新素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思维、技术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

1. 技术创新思维

技术创新思维是一种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的突破性思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性思维。高职本科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创新思维对技术型人才成长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创新思维的训练,用心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技术创新习惯;要营造创新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进行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特别要对那些“胡思乱想”的学生,那些“思维极端”的学生,那些“无中生有”的学生,应积极引导、全力支持他们去异想天开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为思维“特殊”的学生提供实现技术创新梦想的舞台。

2. 技术创新精神

技术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胆量、一种勇气、一种心态,追求的是与众不同,而不是按部就班。技术创新精神是在大量创新实践中培育的,离开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因此,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要立足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实践,充分挖掘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可利用的人才优势和技术资源,为学生的技术创新实践服务。学生从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等小打小闹式的“微技术创新”训练开始,在“微创”实践中,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让学生体验创新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创新精神。

3.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把技术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精神转换为技术创新行动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技术理论知识是根,躬身技术实践是基,是专业技术知识修得和企业实践磨练深度融合的结果,仅靠学校教育、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依据这种培养逻辑,高职本科必须按照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课程设置,系统传授技术理论知识,为学生的技术创新厚实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以技术研发课题为导向,加大学生参与技术研发的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在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利发明能力、设备改造与革新能力、技术规划能力、技术工艺能力、技术标准研制能力等。这些单项能力要素聚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就形成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模型的实现路径

培养定位模型建构了技术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即通识素质、专业素质、技术创新素质。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一)创新通识课程,夯实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基础

要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技术创新知识的基础,以適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成人维度看,通识课程应当由三类课程构成。

1. 制度性课程

制度性课程又称思政课程,具有规定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是培养学生通识素质的必修课程,其关乎崇高理想,关乎政治信仰,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

2. 融合性课程

从课程内涵和外延看,通识课程是“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如人文学科和工学学科交叉融合,可派生出生活与科学课程、职业与技术课程、专业与科学发展史课程,等等。这类课程体现了做人价值观与做事价值观、知识观与技术技能观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通识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

3. 专题性课程(讲座)

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规划好四年不断线的专题性、系列化报告(讲座),报告内容由浅入深,先国内后国外,要涵盖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熏陶、涵养政治信仰、提升道德境界。

三类课程构成了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必须处理好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交叉融合上有实打实的创新行动;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车间实战训练相结合这个根本,充分发挥社会调查、车间实战训练在技术型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价值作用,夯实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基础,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信仰、有智慧、有知识、有技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创新专业课程,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育人是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之必须,也是高职本科办学特色形成的根基所在,更是区别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是高职本科发展的第一要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从人才类型维度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作过程上,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建构上。厚基础、强个性、重实践成为专业课程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第一,以工作过程为根本,开发统一标准配置的“桌餐”专业课程,即厚基础的专业课程,又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课程。“桌餐”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真实的工作过程和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遵循职业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充分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技术研发能力、通识素质的培养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企业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应占总课时的50%,且四年企业实践、社会调查不断线,切实把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并重的育人思想落地,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正能量。

第二,以培养学生个性为宗旨,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自助餐”专业课程,即强个性的专业课程,又称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当然也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通过强个性的专业课程,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吃不好”的学生“吃好”,竭尽全力满足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诉求;深入挖掘和发现学生的技术创新潜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多)指导、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课程性质决定着教学形式。从授课空间维度看,无论“桌餐”专业课程,还是“自助餐”专业课程,都必须由单一的教室授课向车间授课、社会(田野)调查延伸,车间的功能不仅承担生产任务,而且还要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社会(田野)调查成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根据课程性质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呈现要求,调查报告成为某些课程学业成绩的主要(唯一)依据。从授课主体维度看,传统的教师(师傅)主导必须向学生主导转变,强调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师傅)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实现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技术技能训练的主动,致力于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创新实践课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化发展速度加快,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接地气”的技术研发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这要求高职本科在培养好人才的同时,创新实践课程内容和平台,其核心点是聚焦在技术研发课题上,在课题研发中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研发课题、技术发展规划、技术标准研制、研发作品、毕业设计等。需要说明的是实践课程不等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是训练技术型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1. 实践课程的定位

实践课程以“真题、真研、真用”为价值定位,遵循“专业知识——实践(课题)训练——技术研发创新”的育人逻辑,系统构建实践课程内容体系。对高职本科来说,技术研发课题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真正拿出具有前沿性的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拿出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具体方案、拿出满足企业急需的技术创新规划等,“引领行业、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创新,”[3]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技术研发成果带来的实惠。

2. 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高职本科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人才优势,瞄准企业的技术前沿、需求方向,与有实力、有诚意的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要以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学生为主体,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根本,以技术研发课题为实践课程内容,寻求实践课程的创新;以合作研发为宗旨,寻求“接地气”的技术研发成果的创新,切实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技术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4],让高职本科真正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技术研发高地,让企业真正成为高职本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实验场,让学生真正在技术研发(实践课程)中受益,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王明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 教育研究,2002(6):89-92.

[2]金庆良.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取向[J]. 教育评论,2009(1):14-17.

[3]王明伦. 高职本科发展定位研究[J]. 高教探索,2015(11):94-98.

[4]夏锋. 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 光明日报,2014-12-01.

猜你喜欢
专业素质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从勾股定理到“一线三等角”模型
模型小览(二)
导数中涉及“[ex,l n x]”的模型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基本功大赛”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