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理性思考

2017-06-01 15:37付小平王晨炳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

付小平?王晨炳

摘 要 以現阶段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对30余所河南省农村中职学校进行走访与调研。数据分析表明,在学校内部质量检测中,存在质检功能定位不准、载体选择不当、结果使用错位等问题。经过典型剖析,从质量检测的功能定位、对象的确定、载体的组织、数据处理等方面深层探究校内质量检测的数据流向,建立质量检测与反馈系统图,构建农村中职学校质量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51-04

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校内进行质量检测是由学校组织,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是诊断性的、过程性的、递进性的,是学校质量导向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的现状

针对学校内部质量检测,调研与走访了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灵宝职业中专、内乡职教中心、民权县职业教育中心等30所河南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各校均有内部质量检测机制,检测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也就是包括教与学两个部分,检测的侧重点多为学生,但不同学校采用的方式不同。表1收集了11种主要质量检测方式。从表1的统计数据分析和走访调查发现,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存在下列问题:

(一)书面考试占比过大

考试仍然是农村中职学校质量检测的主要手段,卷面分数还是主要评价依据;在访谈中发现,多数学校还是以分数排队的方式来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在职业学校,职业能力是质量核心,而单纯以卷面分数来评价教学,无疑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将学校教师的质量观导向歧途。

(二)技能检测缺失严重

数据显示,4个学校举办有校内全员技能竞赛,且以产品制作或方案设计作为检测内容,这样的检测与职业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但采用这种检测方式的学校还太少,只占调研学校数量的13%左右。为什么多数学校不采用这样的检测方式呢?在访谈中,一些学校的管理者给出了答案:这种方式耗材多、检测周期相对较长、教师双师能力差等,这些都是客观因素,而学校质量顶层设计的导向错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三)检测人员成分单一

教育质量的检测者应该是谁?若把教育也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其产品的接受者——企业,无疑是最有话语权的;家长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之一,能直接感受学生的素质提升,也应有话语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直接体验者,学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应该是重要的一部分。但走访与调研数据表明:检测者单纯是学校教师的,占93%以上;只有6%左右的学校有企业或家长参与过质量检测,但参与程度尚处于较低层次。

(四)检测结果使用错位

在调研访谈开始之初,某校管理者的话——“这些老师,每次检测都排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改进”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检测结果怎么用?想着他话中的几个关键字“排、改”,检测是为了排队吗?教师自己不想改进吗?若教师自己都做了,要管理者做什么?后续的调研中,还发现70%左右的学校存在类似现象:仅用检测结果排队,而没有有效利用在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这是检测结果的错位使用,或者说学校缺乏反馈校正机制。

(五)过程性检测不够

从检测周期与检测载体来看,终结性检测占比过大,过程性检测过少。过程性检测多为传统的检查作业、教案、听评课等,调研学校采用率占93%,发现80%的学校进行上述检测时,重点放在字迹、数量、格式、规范等方面,这样的检测促进质量提升的效果极为有限;还发现约70%的学校,进行这些检测时,没有反馈机制或反馈机制不健全,促进质量提升的效果就更为有限。而像选择产品为载体、通过模块化学分制等进行检测的,能有效促进质量提升的过程性检测,采用的学校只有2所,占调研学校数的6%。过程性检测不够,或者不全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的理性思考

(一)质量检测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

质量检测的目的是保证学校质量导向,为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服务,为提升教师课堂效率服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质量检测目的定位,必须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质量检测的周期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需要过程性检测与终结性检测相结合。过程性检测是对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落实过程进行的检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检测是较长一段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检测,目的在于检查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2]。两种形式的检测相结合,既重过程,又重效果,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在学校质量目标确立,建立相应的质量指标后,进行系列质量检测时,要充分利用好质量检测的功能:诊断,诊断教与学进程中的问题并为改进提供参考;激励,激励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学习方法;调控,在教与学之间建立可控的反馈校正机制;导向,以保证质量目标的方向与进程。

(二)质量检测的载体应该是什么

选择合适的质量检测载体,可以使质量检测更具有靶向性、针对性。职业教育是特殊的教育活动,除选用传统作业、教案等检测载体外,大可以选择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检测对象。比如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低等问题,可以选择“课堂组织”等为检测载体;也可以选择更多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载体,如前文所提到的产品载体,以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或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等,检测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或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以此来检测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科学地选择载体,设置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检测参数,才能保证数据反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保证学校质量提升和质量导向的方向。

(三)校内教育质量检测者是谁

学校内部进行质量检测,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检测者,学校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检测者。但质量检测过程中,要做到不受任何干预,不带偏见地评论学生和教师确实有难度,因此,学校进行质量检测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以保证在质量检测与评价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保证检测或评价结果建立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上。在选择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时,要尽可能的选择责任心强、公平公正、有威望的教师,必要时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家长代表、专业教研人员等校外人员参加,以保证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实行质量检测人员多元化,与企业需要第三方质量检测相似,目标是使检测或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公正。当然,学校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第三方”检测,就会更好。

(四)学校里有没有“格雷欣”现象

格雷欣法则①本是一条经济法则,由于企业在薪酬管理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导致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下降或低素质员工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上升[3]。在學校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一定阶段内,若教师个人利益(薪资、荣誉、职称等)得不到满足,或感觉其付出与收获不相称时,就会出现努力上进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下滑的现象,若长期这样,学校优秀教师的绝对数量或相对数量必然会减少,这就是学校内部的“格雷欣”现象。因此,学校运用质量检测结果需要理性思考,避免“格雷欣”现象的发生,保证学校优秀教师的相对数量与绝对数量始终处于上升趋势,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构建农村中职学校校内质量检测体系的五要素

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质量保障建设的核心。笔者认为,农村中职学校内部质量检测体系,应该包括质量检测目的定位、质量检测对象与内容确定、质量检测载体的选择、检测结果的技术处理和反馈改进机制五个部分。

(一)质量检测的功能定位

农村中职学校质量检测的功能,要定位于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所以,检测的目的在于“促进提升”,促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促进学校质量管理能力、管理水平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将质量检测的功能定位服务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错误的,如前文提到那所学校的管理者所说的“排”,就是质量检测功能的错误定位。因此,校内质量检测还要有“去行政化”思想。当然,完全离开教育行政,单纯进行学术性检测也是不可能的。

(二)质量检测对象的确定

质量检测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理解为学生或教师本人,而是一个过程(过程对象);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教与学的结果(结果对象)。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也没有不想教好的老师,有问题的只是学习能力或教育方法。所以,学校质量检测对象不是自然人,而是质量的过程对象和结果对象。很显然,学校内部进行的教育质量检测,过程对象检测应该放在首位,终结对象检测应放在次要位置,两者有机结合,质量检测才能发挥促进质量提升的功能。

(三)质检载体组织的原则

质检载体,就是质量检测信息载体。如通过书面考试收集知识理论分数数据。通过产品制作,收集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数据;这里的试卷和考试过程、产品和产品设计制作过程就是质量检测载体。质检载体的组织有三个原则。第一,全员性原则,即检测参与质量形成的全部个体,也就是全部教师和全体学生都能接受检测;第二,全程性原则,即在质量形成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都有相应不同的检测;第三,典型性原则,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选择多数个体普遍使用的方法或过程,当全员检测不能满足时,以样本代替整体,用抽样法来进行检测。农村中职学校所进行的理论考试、全员化技能竞赛、全员化素质能力大赛等均满足第一原则;但上述属载体都是针对结果的最终检测,不满足第二原则;学校平时进行的听评课等,是满足第三原则的抽样检测。

(四)检测数据的技术处理

校内质量检测结果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对检测结果科学处理的基础之上[4]。进行检测数据的技术处理,必须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之上。若简单的处理,如前文提到的用质检结果“排队”,是最简单的、服务于学校行政管理的处理,不能服务于教育能力和质量提升。因此,学校要建立职教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科研型”督导检查机构,需要区域“职教专家”引领,更需要技术专家的指导。

怎样对检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查问,寻因,给策。查问,即帮助教师发现“教”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学”的问题;寻因,即研究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寻找问题症结所在;给策,即从根本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策略、建议。

(五)反馈改进机制的建立

学校内部质量检测的目的在于促进质量的提升,在质量形成的过程中,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反馈是建立在质量目标与质量行动之间的桥梁,质量检测与反馈系统,如图1所示。

反映了质量进程中的数据流向,质量初态、过程态、质量终态的检测数据上行传输,经过数据处理形成反馈信息后,下行传输到质量进程的各个中间环节。在整个系统中,质检进程右行,质量进程右行,向质量终态靠近,反馈信息始终起着校正质量进程和质量导向的作用。质量进程、质量检测、信息反馈三大模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农村中职学校实施校内质量检测,必须建立相应的反馈校正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5]。怎样借助普通教育PISA、TIMSS等国际评价项目的评价理念、技术手段及操作方式,并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实际校情,建立一个开放、综合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检测体系,实现检测评价与分析自动化、信息化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
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论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