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的思考

2017-06-01 12:21刘辉冯永平邓秀新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林一带一带一路

刘辉,冯永平,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农林高校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的思考

刘辉,冯永平,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构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合作需求旺盛,农林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明显,大有可为。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筹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中心,集中发力、优势互补,全面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农林高校;“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对外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更涉及很多产业,需要调动众多资源和要素。在农业社会时代,丝绸之路主要因农产品或基于农业加工品贸易而形成,当时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作物资源与品种的交流。我国栽培的农作物中带有“胡”字和“番”字的作物绝大多数与古丝绸之路有联系。目前,农业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导产业,推进沿线国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产品市场的融合,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农林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交流合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迎来重大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中农林高校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为农林高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大倡议,开启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战略构建。其中,贸易畅通中提出:加强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双多边合作;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民心相通中提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积极开拓和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以上交流与合作倡议,对农林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二)“一带一路”战略行动为农林高校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该“教育行动”的内容包括:设计了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等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设计了“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等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设计了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开展“丝路金驼金帆”表彰工作等四方面内容,作为引领性举措,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同时要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教育行动”提出的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合作机制等为农林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三)“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为农林高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为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2016年9月,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该“规划”结合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提出五大重点任务:一是密切科技沟通,深化人文交流;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转移;三是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四是共建特色园区,鼓励企业创新创业;五是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同时明确了农业、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资源、环境、海洋、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医药健康、防灾减灾等12个方面的重点领域。高等农林院校作为农林科技创新和农业林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农业、林业、减灾防灾、生命科学、医药健康、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优势,能够有效地对接规划提出的有关任务和重点领域,因此,农林高校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需求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11国、西亚北非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东南亚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除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橡胶、棕榈油、蕉麻、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渔业资源也比较丰富。西亚地区各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重要出口商品是与畜产品相关的手工业产品。另外,滴水灌溉、土壤暴晒、低毒农药等多种农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南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另外有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南亚中的印度可耕地达1.2亿公顷,居亚洲之首,是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巴基斯坦水果资源丰富,有东方“水果篮”之称[1]64。中亚地区草场广阔,草地和牧场25083万公顷[2],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土库曼斯坦有世界闻名的汗血宝马,乌兹别克斯坦羔羊皮世界闻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大麦、水稻等,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棉花出口国[3]。东北非地区各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其中,埃及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国,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苏丹长绒棉产量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世界第四,芝麻出口约占全世界的一半[1]64。东欧拥有大量的可耕地、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其中,俄罗斯可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草场牧场面积约7200万公顷,淡水资源约占全球20%;乌克兰拥有全球约1/3的黑土地,人均粮食产量达1.5万吨[1]64。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中不乏农业国家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国家,但是总体上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实施落后,水、电、路等基础有待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仓储物流、运输体系不完善;生加工能力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二是农业产出效率低下。沿线国家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内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其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仅相当于中国的1/4水平[4]。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部分国家还在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作业。四是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的体系不健全。五是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创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六是农科教人才缺乏。农业劳动力优势明显,但是高水平的农科教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需求特征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都非常重视。整体分析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需求重点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对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迫切。主要包括新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二是对作物品种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需求旺盛。沿线国家植物品种资源丰富,保护和利用的潜力巨大。三是对农业机械特别是轻简型农机制造技术的需求强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农机制造工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生产的农机产品难以满足本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对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需求强烈。这包括宏观的政策制定、市场预测、天气预测、产量预测和投入决策,也包括因地、因时、因品种的实用管理技术,等等。五是对农业科教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意愿十分迫切。沿线国家的农业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人才不能满足需求,对农业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农林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学科优势明显

依据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有关部委“一带一路”合作的有关文件,“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有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水产品加工、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农业政策法规等五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农林高校(不包含涉农涉林高校,下同)都有对应国内排名前三或前10%的学科作为支撑。

表1 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对接重点合作领域情况

注:优势学科为农林高校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前三或前10%学科。

从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前1%的学科领域来分析,农林高校中共有9个学科领域在ESI中排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领域进入的农林高校最多,为13所;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的农林高校为11所。另外,农业科学学科领域有3所农林高校进入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领域有2所农林高校进入前1‰。

表2 农林高校ESI前1%学科情况

注:相关数据根据ESI官网数据整理所得,截止到2016年11月。

(二)农林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势明显

据统计,201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在读博士生总数193477人,其中国外来华攻读学位的在读博士生共计6351人,占3.3% 。C9高校在读博士生57515人,其中国外来华攻读学位的在读博士生1822人,占3.2%。教育部直属6所农林高校在读博士生10218人,其中国外来华攻读学位的在读博士生有666名,占6.5%。可见,教育部直属6所农林高校国外来华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和C9一倍,而且教育部直属6所农林高校国外来华攻读学位的在读博士数占全国的10.5%。另据调研发现,农林高校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全部都是攻读相关专业的学位,而非像综合性大学很多外国留学生是来校从事语言学习。可见,农林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有一定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产业与技术优势明显

我国农林高校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经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的核心,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农作物育种、作物高产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装备等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转基因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品种资源等研究利用上几乎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园艺、水产、畜牧等大宗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方面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农林高校已经在动物疫苗、中兽药、农作物品种、沼气技术、植保技术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很好的合作。另外,以农林高校为技术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代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检验后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技转化与应用模式。这些以农业科技转化推广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为核心的模式及其所总结出来的运行规律,对很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农林高校“一带一路”行动的思考

(一)倡议成立 “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

农林高校要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机遇,重点是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农林高校应该切实改变过去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单打独斗,甚至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集中发力,优势互补,成立“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以此作为农林高校服务“一带一路”的信息与合作平台。联盟设常务理事会单位和秘书处,统一谋划“一带一路”农科教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协作与配合。利用理事会平台,发挥“红娘”作用,促进各校利用各自优势与国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结成对子,把分散到各农林高校的一些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短期培训具体事务联络集中管理,形成集团作战优势。

(二)筹建“一带一路” 国际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中心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投资建设国际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中心。中心设教育科技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中心可下设若干个分中心,例如:农科教人才培养分中心,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人才培养工作;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分中心,开展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果树、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装备、资源环境、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农业科技政策研究分中心,开展沿线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研究、农业标准化研究、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分中心,促进农业技术在沿线国家转化,推进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等等。中心根据沿线国家需求,设立若干项目。“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成员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申请承担相关项目,构建以平台为中心“相互交融、彼此互惠”的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

[1]宋双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6(9):63-66.

[2]张芸,张斌.农业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突破口[J].农业经济,2016(8):3-5.

[3]张芸,杨光,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15(1):31-34.

[4]李富佳,董锁成 ,原琳娜,等.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6:678-685.

(责任编辑:胡必强)

On Grasping Strateg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LIU Hui, FENG Yong-ping, DENG Xiu-xi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a grand strateg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are one of its core sub-strategie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re abundant,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demand is great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hence the obvious strategic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n this paper, the establishmen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lliance was proposed, and the set-up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planned, so a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ervice for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2016-12-15

刘辉,男,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规划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规划管理。冯永平,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讯作者邓秀新,男,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柑橘细胞工程与育种,高校管理。

G640

A

1009-1173(2017)01-0011-05

猜你喜欢
农林一带一带一路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