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探究”教学体悟“发现”本真

2017-06-01 12:19韩新正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0期
关键词:垂线硬币线段

■韩新正

思辨“探究”教学体悟“发现”本真

■韩新正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我们既需要教师能真正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需要教师的讲解,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接受。

探究教学问题对策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探究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会广泛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发现教学”的认识不到位,虚假探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探究式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1.有些课题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案例1:在“勾股定理”的第一节教学中,有如下教学设计。

活动1课前调研,引出问题。

问题1: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三角形?

问题2:按角分类,大家认为比较特殊的三角形是哪些?原因是什么?

问题3: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很特殊,那它的边在数量上会不会也有特殊的关系呢?

活动2动手作图,探究关系。

(1)学生作图,发现规律。请同学们动手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其三边的长度,计算各长度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

(2)各小组的学生展示所得数据及猜想。教师写出猜想: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度的平方。

(3)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拖动直角三角形的顶点,使其大小、形状发生变化,不变的是直角,观察上述猜想中的三边关系。

活动3实践验证,得出定理。

分析:粗看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认真思考得出勾股定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却是一个很难完成的探究过程。因为学生画图、测量时无法保证图形、数据的准确性,这就无法为发现规律提供保证,此外,大部分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不会轻易猜想出各边长的平方之间的关系。

对策:对“勾股定理”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告知学生勾股定理的内容,然后重点让学生去证明这个定理。因为勾股定理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如果对数字不是极其敏感,一般人很难直接猜想到定理的结论。另一种是从普通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探究,告知学生从面积的角度去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新华老师对此给出了很好的尝试:

(1)教师先展示边长为3和4,夹角为任意角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求出第三边的长。经探索,学生无法求出。

(2)如果边长为3和4的两边夹角是直角,第三边的长确定吗?经探索,学生发现可以确定。

(3)如何求出第三边的长?我们不妨把该直角三角形放到带有网格的背景中去,借助网格来探求方法。

(4)教师启发引导,要求边长的大小,可以求边长的平方,即求以此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导入面积的求法。

(5)从特殊到一般,在初步探求出“勾三股四弦五”后,进一步借助前述方法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勾股定理。

2.少了数学思维的探究只是数学游戏。

案例2:在“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教学中,有如下教学设计。

例: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1)。用直尺和圆规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图1

探究过程:

(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的两旁;

(2)以点C为圆心,CK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点E;

(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4)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每写出一步作法,都会问学生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会跟学生讲作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直线CF就是所求垂线。最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重新画一次图以作巩固。

分析:数学探究是为发现、提出、验证数学结论或解决数学问题而进行的观察、猜想、验证、推理、运算等一系列操作与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探究的根本是数学思维。在程序性流程指引下的操作探究,如果缺少数学思维的成分,就是一个数学游戏。本例的探究过程就只是一个操作过程而已,师生看似在探究,其实学生只是“作图”的机械执行者,其间并没有主动的思维活动。

对策: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尺规作图),我们把问题转化为作某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于是自然想到在直线AB上寻找一条线段,使得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C。可做如下设计。

师:如图2,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方法不限,请大家自由思考。

图2

预设:(1)把直线AB对折,使折痕经过点C,折痕所在直线就是AB的垂线;(2)用量角器直接量出∠CDB即可,如图3;(3)使直角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AB重合,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C,过点C的直线即为AB的垂线。

图3

师:如果用尺规作图,该如何思考呢?从上面的3种方法中能否找到可以借鉴的作法?

显然,从上面3种作法中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师:过点C作直线AB的垂线比较困难,结合我们所讲的内容(线段垂直平分线),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转化,在直线AB上找到一条线段DE,使得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C?如果找到这样的线段DE,则必有CD=CE。那么如何作出CD=CE呢?(这一步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以点C为圆心,以足够长为半径作弧,交直线AB于点D、E,如图1。

师:半径有要求吗?

预设:必须保证所画的弧和直线AB有交点。

师:接下来怎么办?

预设:既然已经找到线段DE,下面就是作DE的垂直平分线了,作法: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垂线。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参与作图,而且还能主动思考。这种探究过程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了。

3.探究缺少计划,忽视合作与交流。

案例3:抛硬币——探究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教师预先让同桌的两名同学准备1枚1元的硬币,上课后,1个人抛硬币,1个人记录,每桌抛硬币50次,再让每桌同学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然后分析每桌抛硬币的频率,得出各组的频率都在0.5左右波动,因此得出0.5就是正面朝上的概率。

分析:这是一个看似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过程,有结果,有学生参与。但综合观察整个过程会发现,教师课前缺少计划,对各组得出的数据不能充分利用,同桌间的合作比较单调,教师对合作的理解比较狭隘(仅理解为同桌活动,其实对各组得出数据的充分利用也是合作)。

对策:(1)制定计划,课堂上每桌抛硬币50次,对每桌的数据进行统计,让学生感受频率的概念;

(2)对每桌数据按表1进行统计,让学生感受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稳定,小组合作不仅在同桌之间,可逐步扩大到全班同学;

(3)讨论为什么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稳定,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稳定的数就是概率,这里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因为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感受;

(4)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应特别强调虽然每组只抛了50次,但全班合起来就有一千多次,如果每组再增加试验次数,试验的次数就越多,也就越能说明频率和概率的关系;

(5)教师介绍硬币正面朝上概率的有趣故事。

表1抛硬币的数据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1.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以为只要学生参与了活动就是探究。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操作、实验等方法,在思维的参与下发现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4个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发现:

(1)教师与学生合作;

(2)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形成;

(3)让学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和不同的观点;

(4)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案例2中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画垂线的方式,尽管事后学生也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但缺少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去探究的过程,学生不知道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案例3缺少了把每组的试验次数累加的过程,学生感受不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稳定”这一事实,更感受不到合作带来的学习便利。所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的前提和保证。

2.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少地方严格限制教师讲授时间,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时间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甚至严格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实这是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解,探究式教学虽然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方面有优势,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时间成本,学生每天学习数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内学习那么多知识,并达到相应技能,全靠探究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

其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广泛使用发现法,只会给思维缓慢、胆怯怕羞或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带来更多的自卑、恐惧和厌恶学习的心理。

再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前人在发现有关定理、结论时,可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一节课要完成探究、发现,其难度可想而知,案例1中勾股定理的发现就是“天才的顿悟”,想把这一伟大的发现在一节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来,显然做不到,所以我们需要教师的讲授。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所以案例1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时,可以人为削减探究难度,引导学生从三边长的平方关系进行探究,而从a2+b2=c2这样的“式结构”引导学生联想到特殊三角形面积的“形结构”,便需要教师进行言语引导,甚至要浓墨重彩地讲解。

3.处理好探究活动和思维的关系。

布鲁纳认为,所谓发现并不仅仅是指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新事物,它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显然,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后者,而后者的核心是“用自己的头脑”,所以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指向是“思维”,没有思维参与的探究就是一个数学游戏。

例如案例2,如果学生对照作图顺序,按部就班地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他们仅仅是作图程序的机械执行者,整个过程没有思维参与,这一过程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学生通过学习画图外,数学思考能力、基本活动经验积累都没有得到锻炼。

再比如案例3中的抛硬币活动,如果没有课前精心计划,课中巧妙引导,本节课就是一个单纯的抛硬币游戏,如果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便可以有如下收获:(1)知道频率的概念;(2)感受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稳定,初步知道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3)真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抛硬币试验几千次,靠一个人、一个组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分工协作才能达成目标;(4)积累活动经验,学生会认识到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不是想当然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的试验结果,在科学实验中不能犯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总比轻的物体下降速度快”这样想当然的错误。

总之,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讲解主要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只有充分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讲解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更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师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垂线硬币线段
多角度思维实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学习微专题《明修栈道(作垂线)、暗度陈仓(找垂足)》有感
画垂线的方法
近岸悬沙垂线分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Global health training in Canadian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mes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