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包括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在内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校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因此,学校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致力于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和融通,更具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大国学教育”概念释义。
近年来,“国学热”对青少年的启蒙修身、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等的确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国学教育概念的界定比较狭隘、内容大多为诵读古典诗词与经典名篇、重形式轻内容等。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全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鉴于此,我校提出“大国学教育”理念,这是对以宣扬儒学文化为主且以“经典诗词和经典名篇诵读”为主要形式的国学教育的超越,具有创新意义。
2.“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促使学生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国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根据课程目标,我校构建了以文学、史学、科学、艺术、体育、军事为基本类别,以“基础性、体验性、多样性、合作性、可选择性”为基本特点,以“必修、选修、自修”为基本学习方式的“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详见下表)
课程类别文学类课程史学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军事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概述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及名家学术思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丰厚文学素养,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判能力。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史,以及乡土历史中有益的史料的挖掘与学习,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增长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轨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让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通过对艺术知识、艺术作品的学习、欣赏,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等能力,濡染学生的艺术气质,涵养学生的艺术灵性。以中国象棋、围棋、武术以及“校园三大球联赛”等体育项目(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诚合作、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通过对“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古代经典战例”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等有初步的了解,感悟先人智慧,加深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是立足学校现有师资,以项目引领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二是校外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同时,贯彻落实课程开发格式的规范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课程实施的可选择性等“五性”要求。
(一)编制课程实施手册是“大国学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
课程实施手册涵盖课程目录、课程安排、师生名单、教学日志、课程评价表等内容。同国家课程实施一样,学生在什么地方参加哪位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学习,都能在手册上找到。
(二)“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包括《沙上文学》《沙上民风民俗》等,且均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评价。而由外聘教授或教师自主开发的讲座类课程,则由学生自行选修。
2.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开展“中华成语故事介绍”活动,在八年级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段落诵读与评析”活动,在九年级开展“‘五名(名著、名诗、名曲、名画、名片)’作品概述与赏析”活动,以及历史学科的“让历史告诉未来——发生在今天的重大事件概述”、音乐学科的“每周一唱——用现代曲调演唱中国古典诗词”等,这些均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大国学教育”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保留了学科特性,对学科教学的实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我们先后开展了“凤凰优质水蜜桃背后的原因探究”“对梁丰高级中学校园网站的研究”“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研究”“有趣的沙上童谣”等研究性学习活动,20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必须自主完成人员招聘、职责分工、应急预案准备、成效评估等8个规定环节的任务。活动中,师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开展网络学习、知识探究,自创了很多草根式、接地气的研究方式,并对课题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开发,从而超越了一般性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效果。活动结束后,他们又通过辩论赛、小论文、PPT等途径,分享获得的成果。
4.与拓展性课程学习相结合。
“大国学教育”把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拓展性课程学习范畴。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启了“探寻中华悠久文化感悟华夏灿烂文明——走进市博物馆”“中国的名片民族的智慧——走进市瓷器博物馆”等“感悟、怀想之旅”;“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美术中感悟生活——走进苏州迎春书画展”“独领明清风骚的苏州——走进市美术馆”等“观摩学习之旅”;“走进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走进中国名家摄影作品展”等“艺术欣赏之旅”;“感悟科技魅力放飞创新梦想——走进市科技馆”“科技成就经典创新改变生活——走进智能电力研究院”等“科学体验之旅”;“我们的幸福就是付出爱”“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洁美家园”等“志愿服务之旅”。(见图1)
丰富的拓展性课程学习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提升了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水平与体验水平,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校注意将校本课程与主题文化活动相结合、与“三大节”活动相结合、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布置相结合,“孔子小学院”“老聃大讲堂”“白鹿新书院”“苦禅小美院”“沈括新空间”“鲁班创意坊”等富有国学韵味的功能室牌彰显出别样特色,亭台楼阁、假山喷泉等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图1
我校对“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施行“五维评价机制”,即主体的多元性、过程的开放性、指标的多样性、形式的适切性、结果的激励导向性。评价内容涵盖了诚实守信、文明习惯、自学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担当、领导能力等14个方面,超越了单一的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并且,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星数进阶式”的评价方式,也使得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看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丰富、多元、多层级、可选择性的课程学习平台,走出了传统学科教学知识性的狭隘,真正地把“育人”作为学科教学的第一要务。
首先,“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渗透,且教学手段多样,说、找、辩、改、演等被广泛运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变得更加丰满、灵动、生态,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校本课程学习后的800字感悟,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了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他们的成长旅程打下了人文的烙印、历史的烙印、科学的烙印、审美的烙印、健康的烙印、思辨的烙印。
其次,“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大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也引发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了他们的课程意识,增强了他们的教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校的办学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参评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