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菊 叶霞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探索该课程实践教学势在必行。文章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纲要”课实践教学新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44-02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型本科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应侧重实践应用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该课程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从而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2]。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明确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要让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获得教益,就必须要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这也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契合的。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然而,当前“纲要”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对“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甚至很排斥,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不顺利;其次,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历史知识十分匮乏。再加上传统的“纲要”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第三,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过程复杂,参观访问、社会调研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撑,然而,不少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虽然不少人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总体而言还比较薄弱、单一,对于实践手段、实践方式的操作有点流于形式,故此很难达到真正让学生“手动”、“脑动”的效果,“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集实践性、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的重要平台作用。
1.课内实践教学
(1)观看影片
“纲要课以史讲论的的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历史展现的必要性。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丰富的影音资料,为历史知识的展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由观看,比如《走向共和》、《孙中山先生》、《长征》、《国军抗战全纪实》、《南京梦魇》、《建国大业》等,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纪录片、专题片,让学生铭记历史,增进对史事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人物演讲
历史风云人物的演讲,学期初,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课下认真搜集、整理相关史料,制作ppt,在课堂上利用5到10分钟进行演讲,从中锻炼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史学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比如同学们在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一生心忧祖国与人民,铁肩担道义,不求个人名利;他从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遇挫愈奋,永不言败;他酷爱学习,手不释卷,融汇中西,心态开放,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引领时代潮流。这种精神给我们后人以无穷的启示与力量。孙中山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的遗嘱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同学的演讲让大家感受到伟人身上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人格魅力,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教育学生追求真理,樹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进而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这对于实现“纲要”课程的育人功能有着突出的积极意义。
(3)辩论赛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一些有意义的辩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比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内容时,就设计过这样的辩题“殖民主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的是灾难还是幸运?”,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辩论精彩无比,从中激发思想的火花。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选定辩论题目,比如从钓鱼岛问题,看理性爱国等。从而提高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适应社会。
(4)知识竞赛
为增强学生对国史国情的了解,提高自身历史人文素养,每学期末组织一次以“铭记历史、放眼未来”为主题的国史国情知识竞赛,竞赛题目由老师来准备,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基本史实。关于竞赛的形式由同学们选出主持人组织策划。各班选出选手代表,最终统计各代表队得分情况,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知识竞赛,一方面加强学生们对国史国情的了解和掌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2.课外实践教学
(1)校园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纲要”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挖掘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日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如五四、七一、一二九等开展红歌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手抄报、解放海南岛65周年历史情景剧演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比赛等。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这些活动,从而有效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参观寻访
各地高校可以立足于自己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有针对性选择博物馆、纪念馆、历史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宋氏故居、中共琼崖一大会址、白沙起义纪念园、解放海南岛烈士陵园等。学生自行参观历史遗迹、寻访人物遗踪,按要求完成调查报告。比如同学们通过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了解了红色娘子军的悲壮历史,懂得了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对革命前辈的敬佩和崇拜油然而生。她们的精神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参观历史纪念地和寻访历史人物遗踪,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升华爱国情感,增强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触摸历史,深化理论知识于无形,寓思想教育于无声。
(3)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学界开展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比如开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堂。“微课”是教师将一个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讲授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教学系统和结构变革的情景化、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为载体,开辟微信、飞信、微博或者QQ群,建立“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在互动平台中设计关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学生活动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块,利用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拓展“纲要”课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总之,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须重视和切实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推动实践教学高效有序开展,从而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纲要”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2016年课题,项目编号Hnsz2016-1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