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芬
【摘要】小学时期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最为单纯美好的童年。作为德育管理者,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品质。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班级德育管理的現状,着重谈了有关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方面的缺陷,然后分析了加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德育管理 班级 学生 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74-02
一、当前小学阶段班级德育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估学校相关的德育管理工作
学校对于德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缺乏有体系且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学生就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作出针对性的评价,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审核办法。根据学生主体性的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德育审核的办法。根据个体之间的年龄方面的记忆方面的差异,需要调整相关的教学的预期目标。学校应该根据评估的体制作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具体的奖惩制度却十分不明确。
(二)德育管理过于形式,并且德育管理认识多误区
小学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在很多的德育管理者之眼而言,并不是有着一定的确定含义。有些教师对于小学班级的德育管理的认识仍然处于是认为小学生应该表现得优秀、遵守纪律与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方面。但是德育管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内涵方面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德育管理需要加强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且加强学生在平时之中的趣味性的练习。但是,当前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的践行缺失。
(三)德育相关的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德育管理问题是常谈常新的问题。但是德育相关的教材大部分与当前时代相关的德育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小学生以及社会对于德育的需求。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让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应根据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编写出易于学生接受的德育教科书。
二、加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的途径
(一)加强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我们应该多加提倡德育管理工作之中人性化管理的渗透。学生的思想的成长以及发展主要是在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三者管理之中成长起来的。德育管理之中必须渗透相应的人文的思想,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做到平易近人并且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在德育管理的实践之中需要实践相关的活动,增强班级以及年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促进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优良习惯和美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 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创新且优化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管理不应该如上文一样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日常表现,还应该对于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扩展。比如,可以扩充德育管理的内容其中增强心理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以及伦理道德教育,需要应对社会现实,防止德育工作的单调性和空洞性。教育内容的扩充可以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利用多种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升级相应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请人们公认的道德模范来校做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聘请公安部门的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四)巩固小学生德育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处于低龄阶段,他们对爱国、爱家的一些过大的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多留心,不要把德育管理工作的执行仅仅停留在短短一两节的课堂上,更应该从平常的小事做起。既能约束教师自己的行为习惯,也能为学生们树立好的道德榜样。比如,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们化解矛盾,等等。
参考文献:
[1]孙少华.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策略探讨[J].中华民居,2014,(21):342-342.DOI:10.3969/j.issn.1674-3954.2014
.21.304.
[2]许建松.饱蘸人文之墨呼唤真情回归——小学中高段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感培育策略的实践[J].教育观察(下旬),2015,(4):15-16.
[3]周强.优化班级管理落实德育教育——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情感读本,2015,(17):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