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要: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并且我国一直在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就对程序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应对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寻找与城乡规划管理有关的问题,并可以对程序规划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乡规划; 应对措施; 简政放权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156-02
一、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行政管理体制是依据宪法以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国家行政事务工作进行管理的一种工作制度,它也是上层建筑的相关部分。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体系与制度两方面内容,其中体系是由机构设置、领导隶属、组织形态以及权力体系等内容构成,制度则主要是指法律法规。城乡规划则是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更好调控城乡空间资源,对城乡建设发展提供指导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是城乡规划的重要职能之一,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规划工作的管理实施,包括法规政策的制定、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以及建设项目的协调等。其中,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土地利用,并且建设活动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使得建设活动能够依法进行,并且维护广大群众的公共利益。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方向的改革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土地改革。但是,土地改革对地方政府的影响非常大。当前的土地制度中,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土地,而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要进行规划建设,必须要先进行征地变为国有才能进行。当地政府低价收购农民土地,土地的增值也不会为农民带来福利,进而导致了农民同当地政府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土地在市场的流转以及配置,使得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一样具有同权、同价的待遇,这样就能更好帮助农民群众维护利益。对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来说,行政的层间优化应该对机构配置、职能优化等进行改革,对监督、执行以及决策等工作能够形成相互制约及协调的一种工作体制。
(二)財务税收体制改革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并且税收改革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税收公平以及城乡一体化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改革目前已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且部分试点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金融改革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对于金融行业的入门来说门槛较低,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规范地方的发债制度,降低债务风险隐患。金融体制的改革现阶段仍然需要政府进行主导,逐渐向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进行转型。以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为突破口,努力发展实体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与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当中的简政放权相类似。
(四)户籍制度的改革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户籍制度成为当前的重点关注对象,对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点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城镇户口以及农村户口所享受的社会服务是不同的,比如农村户口只能享受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城市户口则会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现出了两种户口存在的区别。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重心主要是消除城乡户口存在的区别,逐步实现两者的平等待遇,这也与城乡规划体制改革中的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事物管理工作相类似。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要求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能够向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方向发展。并且随着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地方政府能够利用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活动。此外,可以完善城市设立的标准,对审批程序进行规范,对具备条件的县可以有序的调整为城市。对于那些经济强镇也可以适当给予相当的管理权力。对于城镇发展来说,城乡结合区域是城市化发展一大阻碍,因此,对于体制改革来说,必须要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形成以城带乡的机制,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缩小城乡区别。
四、城乡规划管理的应对措施分析
(一)简政放权
城乡规划管理主要是指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结构、职责明确等内容,城乡规划管理的上下级关系是业务指导关系。这种业务指导关系是半垂直型的规划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市级主管部门对区级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工作,然后区级主管部门对下属的派驻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工作指导,并且还要负责人、财、物等的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表现为市弱区强。
城乡规划管理权限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进行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权限为集中统一式的。在市场经济时代,管理权限则发生了两次变革,一次为局部权限下放,另一次则是权限成为普遍分散。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权限来说,规划审批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纽扣,对城乡建设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当前审批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对于简政放权来说,程序规划管理工作必须要对规划审批工作进行完善,适当下放审批权力,以改善当前的工作效率。此外,还需要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制性及科学性,利用数字化管理,提高决策及审批工作的科学性。
(二)组织协调
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土地及空间管理的相关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部门大多没有对规划方案进行相互间的协调,也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发生冲突,不能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导致建设工作的滞后。对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多部门认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而组织协调不同部门工作也成为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行政工作能够协调运行,对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在于城乡规划能够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调进行,共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形成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发展能够在编制期限内与项目建设相互一致。从规划编制的角度出发,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规划两者的用地指标及用地分类应当衔接在一起,然后综合考虑,将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规划相互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城乡规划管理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发展放弃,对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管理监督
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行政系统进行内部的监督,城乡规划管理的公示及审查则是外部系统。当前的城乡规划管理同监督工作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开发、土地利用以及规划的战略性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社会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造成。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内外系统,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对内部的监督系统进行优化,改变以往政绩显化造成的不良影响,纠正经济增长作为单纯的政绩指标,为城乡规划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避免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牺牲以及生态破坏等现象的发生,要积极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体制。其次,站在公正利益的角度,积极引进协调机制,加大社会管理监督力度,构建合理的外部监督管理系统,逐步消除既得利益者对城市开发造成的影响。社会管理监督力量的加入,也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并且也保障了公民知情权。目前,程序规划公示制度还在不断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为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实施提供实际的可操作性。
城乡规划委员会受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影响导致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制约。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主要作用为研究城乡规划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审批城市规划、监督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等。但是,城乡规划委员的参与方虽然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其进行的决策结构也较为客观,但是委员会成员的选拔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代表全部公众的选择意愿。
此外,我们还需要强化程序规划管理工作与管理监督之间的关系,对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及制约,在进行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进行监督管理,并且要积极与同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当中,让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中,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一定的建议,使得公示制度改变以往的公众被动参与的现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当中,吸纳广大群众的建议,避免公众利益受到侵害。
结语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帮助。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也要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审批,以及建设项目的管理都要及时做出调整。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也需要及时做出应对,调整工作方式,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舒華,吴必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4,(4).
[2] 张璇,刘冰洁.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应对[J].规划师,2014,(4).
[3] 葛孝明.关于完善城市规划行政决策体制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7,(1):4-8.
[4] 李倩.加强城市规划公开公示,实现城乡规划公平公正[J].城市规划,2011,(3).
[5] 卢道典,蔡.基于分权视角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及改革建议[J].城市观察,2012,(2).
[6] 周振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
[8] 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7-16.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