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玲
[摘 要]“留白”是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创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主题,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而有意识地留下“空白”,给欣赏者无限遐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讲究“留白”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白;艺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84-01
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之法,使画面呈现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音乐中的“休止之符”,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诗歌中的“无言之境”,含蓄不露,虚与实、景与情和谐统一……这些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讲究“留白”艺术,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回味、内化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质疑、猜想、分析、体验、领悟、创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导入“留白”,引人入胜,“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成功的导入往往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功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探究新事物。在新课导入环节,数学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巧设“留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要过一次生日,小新今年13岁了,但他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此时,学生好奇不已,情绪高涨,纷纷想知道答案。这样导入“留白”,设置悬念,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动机。
二、质疑“留白”,开拓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质疑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留白”,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质疑的契机,巧设“留白”,让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乘法”时,笔者出示了一道题:四年级(3)班的同学分组去采摘苹果,每小组摘3筐,每筐20公斤,5个小组共摘了多少公斤?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解法。这时,有一位学生质疑:“老师,我发现我同桌的解法与我的解法有点不同,他是先用20乘以5,再乘以3,而我是先用20乘以3,再乘以5。”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并没有直接予以答复,而是让该生进一步思考:“你们的做法确实有点不同,但对于他的做法,你认为正确吗?”经过一番思考后,该生说:“我认为这种解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在解题时应尽量利用有紧密联系的条件,然而在‘20乘以5中,是“公斤”与“小组”相乘,这两个条件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此时,笔者依然没有对其作出判断,而是鼓励列出这种算式的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位学生解释:“先按每小组摘一筐算,那么5个小组就是20×5,实际上,每小组摘了3筐,所以需再乘以3,因此,两种解法均正确。”顿时,许多学生醍醐灌顶,纷纷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并竖起了大拇指。可見,质疑“留白”,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总结“留白”,回味升华,“言虽尽而意无穷”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迸发创新灵光的表现,是汇集教师智慧和能力的结晶。巧妙的课堂总结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好课不仅要有成功的开端,还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尾,引人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总结这一环节,注入含蓄的艺术,巧妙“留白”,以“不全”求“全”, 让学生想象、回味、创新,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完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笔者提问:“某一中心完小想用40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一个花圃,请你帮忙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圃图案,画出草图,求出它的面积,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笔者以这样的“留白”方式总结课堂,把思考探究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留白”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智慧和境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留白”艺术,抓住时机,巧设“留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使“留白”不“空白”,从而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燕.留白:无为处皆成妙境——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留白艺术的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21).
[2] 缪谦.小学数学课堂运用“留白”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0 (10).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