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军
[摘 要]题组教学是把对比型题组、一题多变型题组、一题多解型题组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变化中、思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题组学习中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结解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關键词]题组教学;对比;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54-01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对比型题组、一题多变型题组或者一题多解型题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对比型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数学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性质”时,可给出对比型题组:(1)把7.53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是( )。(2)把7.531乘1000,得到的数是( )。(3)把7.531扩大1000倍,得到的数是( )。(4)把7.531除以0.001,得到的数是( )。
师:第(1)题的数是多少?
生1:7531。
师:后面三题呢?
生2:我觉得答案都是7531。因为这三句话的意思都是把7.53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师:如果把83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8.32。你也能编三句话吗?
生3:(1)把832除以100,得到的数是8.32;(2)把832缩小100倍,得到的数是8.32;(3)把832乘以0.01,得到的数是8.32。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把不一样的几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让学生理解了乘1000、扩大1000倍、除以0.001与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的意思相同。与此同时,教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编“小数的性质”的对比题组,加深他们对该知识的印象。
二、一题多变型题组,在变化中理解数学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给出一题多变型题组:(1)苹果有11个,梨有6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2)苹果有11个,梨有6个,苹果比梨多多少个?(3)苹果有11个,比梨少6个,梨有多少个?(4)苹果有11个,梨比苹果少6个,梨有多少个?
师:对于第(1)题和第(2)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1:第(1)题的算式是11+6=17(个),第(2)题的算式是11-6=5(个)。
师:第(3)题应该怎么列式?
生2:11-6=5(个)。
生3:不对,这里“苹果比梨少6个”说明“苹果少,梨多”,要用加法计算。11+6=17(个)。
师:是的,求多的、大的我们用加法,求少的、小的,我们用减法。我们一起来看第(4)题。
生4:因为题目中梨少苹果多,要用减法,11-6=5(个)。
师:看来我们只要学会分析题目就能正确解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的题组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一是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二是这组题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
三、一题多解型题组,在思考中理解数学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行程问题”时,可出示一题多解型题组: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辆汽车可以相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请你在练习本上用多种方法解决这道题目。
生1:对于第(1)题,我先算第1辆汽车行了45×6=270(千米),第2辆汽车行了55×6=33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就是270+330=600(千米)。
生2:对于第(1)题,我是先算出两辆汽车每小时一共行驶45+55=100(千米),再乘时间就得到总路程100×6=600(千米)。
生3:对于第(1)题,我是用方程解的,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根据“路程除以相遇时间等于两辆车的速度和”列出方程x÷65=5+45,得到x=600。
师:这三位同学的做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4:生1和生2都是列算式,生3是列方程。
生5:生1和生2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转换。
生6:生2和生3的数量关系相同,都是总速度乘时间等于总路程。
由于思考方向不同,学生得到了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的题组还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的讲授,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总之,采用题组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还能总结解题的方法,在将来遇到同类型题目时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