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景语,让语用和情趣共舞

2017-05-31 02:17施素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景语情趣

施素香

[摘 要]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具有交代背景、突出主题目等作用。目前,课堂上,教师要么忽略了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以模式化的解读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掌握景物描写。因此,教师要细读文本,理解编者意图,根据教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还应根据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景语;语用;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17-03

教学《去年的树》时,在结课环节,我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将树和鸟的外形写具体呢?”有一个学生这样答道:“没有树和鸟的外形描写,是想告诉我们:鸟儿为树歌唱,不是因为树的枝繁叶茂,也许那仅仅只是一棵枝干歪歪扭扭的小树,而树听着鸟儿歌唱,也不是因为鸟儿的歌声有多么美、她长得有多么可爱,而是他们之间有着最真实的情感。”忽然间,我心弦被轻轻拨动。在这一刻,我听到花开的声音。多么美的领悟!当景物描写以中国画的留白式出现时,竟然也会起到令人震撼的表达效果。然而,放眼我们的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指导,都极少关注景物描写。课堂上,要么忽略了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以模式化的解读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让学生见景析景,导致学生的习作中往往是单纯地记叙事件,缺乏景物描写,缺乏一种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我们该利用好文本的景物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悟景物描写的功能,学得景物描寫的方法,真正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借助景物描写让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又能感受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呢?

一、细读文本,循序渐进学景语

语文教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体现着编者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编写思路等。教科书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会将新的教学理念、教育实践成果,接收对象的知识能力、情感需要以及获取信息的过程、方法等相关知识和因素渗透到教科书中。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篇文本、每一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承担的不同的任务,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次性设计,循序渐进地进行解读。因此,笔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教学时,树立课程意识,细细解读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将“导语”“课后问题”“语文园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发现教科书编者对每个学段的景物描写都有着的不同要求,而各学段之间的景物描写又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目标。因此,景物描写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段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词入手,摹物抓特征

景物描写只有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征来描写,才能使景物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关键是用好形容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阅读评价部分提出:“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积累。”笔者对第一学段的课后题进行梳理,发现这一学段教材的编排侧重于形容词,让学生积累形容词,如“青青的( ) 白白的( )”等。纵观第一学段,教材从“读读说说”到“读读记记”都注重形容词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从形容词中领略不同的景物。如,一年级上册,课后题为景物描写提供不同的特征,“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小溪”是“长长的”,并试着学习用形容词来描绘相对应的景物,如“机灵的( )”“翠绿的( )”。

教学中,教师应从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描写。

(二)辞来引,状物显真情

在《文心雕龙·青采》中,刘勰说:“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辨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这告诉我们要根据修辞方法来辨明事物。作家在描写景物时,往往会借助多种修辞手段,形成富有个性的语言特点与写作风格。比喻是描写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教材中最常见的修辞之一。对人教版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编者对比喻句这个知识点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如,一年级上册是“读读说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试着补充一个比喻句。二年级上册是说说“ 像 ”,要求学生试着独立完成一个比喻句。三年级下册是“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1.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让学生在两个句子的比对中感悟比喻句的恰当与妙处。到四五年级,安排连续的比喻句,让学生体会用连续比喻来完美呈现景物所有特征。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和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两篇课文都用了连续的比喻句。其中,《威尼斯的小艇》将小艇的形状与动作,分别用“新月”与“水蛇”来比喻,既突出了小艇的形状之柔美,又展现了它动作之灵活。这样的比喻句将小艇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编排比喻句的意图,了解比喻句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引导学生领会用恰当的比喻来呈现景物特征的方法、作用,避免出现学段不同,比喻句的教学内容却相同的情况出现。

(三)句段迁,令情以物迂

继续梳理人教版语文教材,笔者发现学段不同,景物描写不仅在相关的词语、修辞上呈现明显的序列和体系,更为有意思的是在情感、态度方面,景物描写的编排也呈鲜明的序列,一步步地将景物的特征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具体如下:抄写描写景色的句子→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景物描写的情感→领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解读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由自然环境描写简单渗透对社会环境描写的理解。请看下表:

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序列,从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事物的形象等,理解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的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过程,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多措并举,意趣双收学景语

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一样,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同,有的是渲染气氛,有的是烘托人物心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情景对比

在人教版教材中,大部分的记叙文在故事开始就进行景物描写。开门见山的景物描写往往就直接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与第二自然段所述的“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形成强烈对比。可见,这段景物描写对第二自然段而言,是“以喜衬悲悲更悲”。怎样让学生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感悟小钱的不幸,并对生命有所触动呢?笔者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時间、地点。

师:这个自然段里除了有时间、地点外,还有什么?

生:有阳光,有桂花的香味。

师:那是怎样的阳光,怎样的香味啊?

生:灿烂的阳光,甜丝丝的香气。

师:灿烂的阳光,甜丝丝的香气,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生活多么美好。

师:是的,阳光多么灿烂,生活多么美好!而此时此刻的小钱呢?

生: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无法享受这样的阳光,无法来到桂花树下闻闻这醉人的花香。

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小钱真的很不幸!我为小钱感到深深的惋惜……

(学生纷纷发言)

再出示:“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对比读两句话)

师:再来读读这段话,你想对小钱说什么?

(学生一片沉默)

师:你们为什么沉默了呢?

生:生活这么美好,才18岁的小钱都还没有好好享受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安慰他……

学生两次回答的表现是令人深思的。第一次看到描写小钱生病的句子时,学生以一种看客的身分,纷纷发表对小钱的同情和惋惜;当再一次出现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对比朗读时,学生的沉默恰恰反映了景物描写正逐渐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激活他们的情感。

(二)文本重走

记叙文中有一部分写景是夹杂在叙事中,若隐若现却贯穿始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回忆了少年时和父亲一起去钓鱼,父亲坚持要他放掉未在规定的捕捞时间内钓到的鱼,于是获得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这篇叙事说理文中,有一道月光一直贯穿着始终。全文共有三处描写月光。月下抛竿、垂钓;月下赏鱼,放鱼;月下回味,品意。这三处月光描写,看似无足轻重,实际上却暗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

笔者在教学完对启示理解的环节后,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真的是无人知道吗?”学生不理解,重新回到课文,细细再读,发现文中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看着“我”的一切,但却有一抹月光一直在。学生认为,正是“我”最终放掉了“鲈鱼”,所以无论何时想起那晚的月光都是“皎洁的”,都是“银色的”,都是“如水的”,不禁让人想起“上善若水”这个词,这也是“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正如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所点明的主旨。这里反复出现的“月光”所表达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像这样,当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景物描写后,学生才能体会到“寂然凝虑,思在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灵性。

(三)齐头并进

有一些记叙文,景物描写是不断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关键。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对山洪、对桥的描写,一条是对共产党员老支书的描写,这两条线是同时展开的。面对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洪水,老支书 “像一座山”;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时,老支书“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一直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两条主线齐头并进,随着景物描写的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渐理解主人公——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感于物,物动于心,从关注景物的不同体会到情感的不同,这样使语用和情趣共舞,让学生具有“因物而喜,因物而忧”的丰富情感,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 参 考 文 献 ]

[1] 秦牧.艺海拾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1985.

[4] 刘叔成.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景语情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