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万明+王清泉
摘 要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的原则和“突出重点、均衡发展”的思路,当阳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方法,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教育信息化建设;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06-03
1 前言
“十二五”以来,当阳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托农村中小学“薄改”项目建设搭建的平台,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家规定标准和教育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数量少、不配套、档次低,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全市义务阶段51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教师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设备、“班班通”设备等存在较大差距,校际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为整体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从2012年开始,当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的原则和“突出重点、均衡发展”的思路,从实际出发,全方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系列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指导性、推广性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应用方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2 创新与特色
规划引导 根据当阳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到工作优先安排、经费优先落实;始终坚持实际实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全市中小学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始终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统一配备,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将项目建设纳入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先后出台《当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和《当阳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等文件。
确定建设目标 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本目标简称“四化”,即教师办公无纸化:确保全市每一位中小学专任教师都有一台办公计算机,搭建“师师通”环境下教师无纸化办公平台,实现网上集体备课成果和教学智慧共享;配套设备标准化:完善和更新所有中小学校园网络接入、交换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标准达到“国标”要求;信息传输网络化: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和 “班班通”,高标准建设校园网和校园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全市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校园网站与教育城域网链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数字化:全市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全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学反馈等实现多媒化、数字化、一体化。
3 科学组织实施
管理层面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专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指导;加强督导评估,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推动作用。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畴,建立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
操作层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认真搞好调研、统计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方案,构建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体系;科学、合理地用好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建立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比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和教师教学应用督导评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实施“五大工程”
1)“班班通”全覆盖建设工程:配合国家“薄改”工程,完成“班班通”全覆盖建设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工程,确保覆盖率达到100%。
2)教师办公电脑配备工程:实现每一位中小学专任教师配备一台办公计算机目标,为每一所中小学新建8~15座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室。
3)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工程:为全市义务阶段中小学高标准配备高性能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完成校园网络宽带布线,所有学校均接入市数字教育专线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了网络终端互联互通。
4)自动录播教室建设工程:依照《当阳市全自动高清智能录播系统建设标准》,以市直、乡镇为单位建设录播教室。
5)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堅持“购买为主、自建为
辅”的原则,多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当阳教育网为平台,建成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库。
分步实施落实 本项目建设工作从2012年开始启动,2013年正式实施,根据经费安排计划,分学校信息化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域信息化基础配套设施两个层面、三个年度完成,最终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扩展性强、安全可靠、上下畅通、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全市教育城域宽带网。
4 主要经验和成绩
主要经验 初步探索出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模式。计算机教室建设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设备+配套设施。依照国家规范标准和学校规模、班额人数分别按56+1、48+1、42+1、30+1计算机和投影机、电子白板或银幕等多媒体设备、双人计算机桌凳的标准进行配备。到2015年底,全市51所中小学全部完成计算机教室新建和改建任务。
“班班通”建设模式:“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 +实物展台+环保黑板+中控”。为义务阶段中小学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套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环保黑板、实物展台、中控等设备,与互联网宽带链接,实现电视信号(空中课堂节目)、校园广播信号及校园电视台节目“班班通”。到2015年底,全市51所中小学639个教学班全部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
校园网络建设模式:网络中心(中控室)+网络技术+网络布线+网络设备+网络软件+资源库。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对全市所有中小学的校园网络建设从网络技术选型、布线、设备及软件配置、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配备设备和资源,实现了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低音广播网、校园安全监控网“四网”合一,完成了全市汇聚中心到学校的数字教育专线宽带建设,实现了汇聚中心与学校1000 M光纤网络连接,全市教育智能宽带骨干网络基本建成。
初步建立了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体系。2012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全市出台《当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和《当阳市中小学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整合电教、教研、进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技术服务、教研指导、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职能,共同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项目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
首先,全市成立以局长为组长、职能科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管理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其次,整合部门职能,明文规定市教育技术装备站具体负责全市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市教研室重点加强设备和资源教学应用研究和指导;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入学分。
再次,全市统一印制系列管理应用制度,统一安装上墙,规范过程管理。
最后,要求全市各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班主任定为信息化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设施设备管理工作,规定设备使用每周不得少于15课时。
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管理体系,即:管理层面,市装备主管部门—乡镇中心学校—中小学—功能教室管理员;资源应用层面,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网络中心—校园网站—学校网管下载—学科教学应用;培训教研指导层面,培训主办机构—市教研员—学校网管员—学科教师。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学校针对建设、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整改,创新工作思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为实现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初步完善了农村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学校因为“普九化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教学质量一度出现滑坡现象。从“十二五”开始,全市确立“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到位”的总体思路,依托全省“薄改”工程,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力度,健全并完善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11年,全市除将“普九化债”返还的50%款项用于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外,市政府投入1000萬元,争取省及中央补贴1000万,共计2000万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实施。同时要求各学校每年将学校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2012年,全市又投入1000万元用于项目配套建设,完善学校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将“推信”项目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财政投入累计不得少于5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用于标准化学校创建、义教均衡发展、现代化学校创建等项目信息化设备设施配套建设的经费累计超过4000万元。
立足课堂,落实应用,加强督导考核,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设备教学效益的重要保障。首先是保证设备操作“人人会”;其次是督促课堂教学“堂堂用”,我们要求设备应用学科覆盖率必须是100%。通过工作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课题研究、教学竞赛、评优评先等活动推进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教学运用工作的督导检查评估和考核,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管理工作、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工作纳入年度学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畴,建立、完善项目考核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
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按照国家标准,全市中小学教师备课设施、学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配备基本到位。到2015年底,全市依托宜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当阳教育网,57所中小学(含高、职、特、幼)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全市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4个,有教师备课计算机1651台;建学生计算机教室65个;建多媒体投影教室37个;建“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 +实物展台+中控+静电防尘黑板+钢质讲台”模式“班班通”772个;3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机房),配备了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管理设备;全市所有中小学均已光纤接入宽带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10 M;全市学校建成校园网站38个(高中3个,初中19个,小学16个)。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网络电子图书等设备配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全市信息化教学设备总值超过7000万元。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操作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能用”的标准;超过60%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进行课堂教学达到了“会用”的标准。在“课内比教学”和“一师一课”活动中,全市学校所有参赛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和电子白板,多件教师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与分析说明,经常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言之有据。在每年国家、省市举办的电脑作品大赛、“大家唱、大家跳”艺术展演、科技活动节、体育运动会、英语口语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中,全市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多次获奖。
3)教育质量再上新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当阳教育的亮点之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以来,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广泛运用于教师培训、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校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高。全市中小学入学率、一次性毕业率达到99%以上;2015年中考,当阳市语、数、物、化各科平均分、合格率、低分率均获宜昌市第一,超过宜昌市城区,数学、物理、化学优分率居各县(市)之首;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和年度教育目标考核中,省、市督导评估考核组对当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当阳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5 结语
实践证明,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市域内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高质量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的教育发展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存在一定隐忧:一是以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和网络产品多为教学易耗用品,大规模配备和大面积运用会给学校带来经费压力,如果产生设备维护维修等售后服务滞后现象,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由于教师教学意识、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因此,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成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指导组,建立信息化教学应用支撑服务体系是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和多种形式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通过骨干和校本全员培训提高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和能力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