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并且还有加深的趋势。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心,高效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为帮助贫困大学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这部分学生经济上的资助。但是现行的勤工助学工作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对于育人功能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136-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still exists in China, and it is likely to deepen. For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more help and care should be given. In a degree, effective work-study activit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helping poor students, but the current work-study program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restraining the full play of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Keywords: work study; education; problem
前言
勤工助學活动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开展,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工作减缓自己的经济困难。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勤工助学活动都只是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上,所以对于育人功能的探索非常重要,在缓解他们经济压力的同时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帮助他们成长,为进入社会做铺垫。本文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做了介绍,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发掘,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探索,让其能够为更多学生服务。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一)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还处于一个心志不健全的阶段,和其他同龄人相比,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家庭的期望、自己的责任,在经济、学业等众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会有逃避的想法。这些困难都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解决,会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给了经济困难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时候,能够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在缓解经济困难的同时磨练自己坚强的意识,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使其心态更加积极乐观,为以后走入社会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上,通过勤工助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二)引导贫困大学生走向自立自强
一些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相对较差,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让负面情绪影响,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困难。在过去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多是减免类资助,形势较为单一的经济资助,这就很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同时还容易让一些贫困大学生给自己定位为“弱势群体”,从而导致自强意识的缺失。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让他们建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得到相同比例的经济报酬,减小自己生活方面的压力。与传统直接给与金钱的方式相比,勤工助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思想意识上的引导,树立起自强的人格。
(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等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作为教育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他们以一个健全的人格进入社会。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逆境向前的过程,要克服挫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自立意识有很大的作用。勤工助学是一项特征明显的工作,具有自立性以及广泛性,对于高校来说,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应该只着眼于学校,要建立与社会接轨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长见识,让大学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二、高校勤工助学育人现状
(一)注重“济困”,忽略育人
社会在发展前进,对于高校助学系统来说也在不断完善,很多新的助学方式出现在大学校园,勤工助学的育人职能能够影响着大学生成长,但是把理论付诸实际还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导致勤工助学的两种功能出现不平衡的增长态势,绝大部分都只是帮助学生减小生活中经济上的困难,明显向着济困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是由简单的校园生活迈向社会的缓冲阶段,社会相较校园,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校园,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勤工助学活动连通了学生与社会,是一条走向社会的桥梁,告诉大学生未来生活的方向以及注意事项,要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不良诱惑,踏踏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让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但是一些管理者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明白勤工助学中育人的重要性,对勤工助学的深层含义不能领会,导致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只是达到经济资助层面。
(二)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现如今社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对于大学来说只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助学岗位,和贫困生的数量不匹配,不能保证每个贫困生都有助学岗位,在现行制度下,助学岗位发放的报酬都来源于学校经费,因为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校内资源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大多都是劳务型岗位,形式非常单一,让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与实践,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使得勤工助学活动的效果不能达到最佳,学生不能很好的在这样形式单调的助学岗位上发挥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限制。
(三)岗位助理缺乏自我教育
勤工助学育人部分的保障体系有欠缺。现在很多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发展非常快,有的学校已经建立起来相应的管理中心,但是学校管理上还欠缺力度,相应的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综合素质相对较强的学生非常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岗位,但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很难获得工作,这就导致勤工助学育人的环节不能正常开展。贫困生相对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经历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是不可避免的,明显的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更明显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家境情况,觉得贫穷非常可耻。目前很多存在的岗位都是劳动力付出型,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有忽略的情况存在,这就让贫困生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时候不能锻炼自身能力,不能通过更多的活动方式来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彻底摆脱自卑的压抑心理。
三、高校勤工助学发展趋势
(一)参与目的多样化
如今,很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现在有些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针对的不只是经济困难的学生,拥有更大范围的参与主体,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二)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随着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很多贫困生以外的学生都对这项活动有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勤工助学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由过去的家庭贫困学生向全校学生范围扩展,他们参与的主要目的也不尽相同,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主要还是为了对经济问题进行缓解,其他学生更注重能力的提升。
(三)勤工形式日趋多样
随着发展,勤工助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在学校内部,主要分为劳务型、技术型以及管理型。劳务型非常简单,一些常见的校园清洁。例如图书馆、楼道等;技术型包括对校园网进行维护等;管理型主要是对老师的辅助工作,例如教师助理等。除此之外,还有的帮助老师完成课题研究,校内自主创业等。校外的种类更是繁多,常见的有中小学家教、产品的销售、一些教育机构的推广等,还有些能够体现自己的知识以及创意来进行自主创业。
四、勤工助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推广,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进行了初步的拟定,但是在管理系统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岗位开发、经费不足等问题都需要解决,管理效率也相对低下,一些管理人员也是兼职做这部分工作,这就导致勤工助学没有转变为专门化工作。没有很好的统筹安排,在顶层设计上也有很大缺失,对于学生想要申请和变动岗位也很随意,没有正规的统计安排,没有长远性。在学校里面,各个岗位的要求差异较大,所以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统一的考核机制,这也导致勤工助学中管理不协调也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勤工助学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其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还阻碍了勤工助学向基地化与产业化的转变。
(二)社会支持力度欠缺
勤工助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工程,只是依靠学校的力量不能很好的完成,需要政府、社会都参与到其中,只有三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勤工助学活动有效顺利的开展。但是目前社会与政府参与很少,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在校贫困大学生想要进入社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愿望。
(三)基地化程度不够
目前来看,学校给贫困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大多是单纯付出劳动的岗位,在校外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学校的管理、课程时间等,学生从事最多的就是家教以及促销员。这些工作相对来说都是临时工作,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就对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的持续性造成很大影响。
(四)有些学生要承担很大的心理负担
大多数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困难,因为经历的不幸会比普通学生多,所以这些学生普遍会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所感受到的挫折感也比其他学生要多。传统意义上的勤工助学活动多是一些很简单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力,这就给这些学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会觉得被人看不起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很大程度上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五、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完善岗前培训工作
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上岗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还能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培训要跟得上时代发展,随着工作的推进进行完善,不断进行更新,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成长上面,简单的实训操作的语言描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对大学生的要求,需要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开展更多的深层教育,例如沟通方式、职场规则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岗位的专业性相对较强,那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发挥学生自主性占主导位置的同时起到指导的作用。青少年对名人崇拜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大学生成长。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对表现突出的貧困大学生予以嘉奖,对其事例进行宣传,形成榜样的力量,给其他学生带来积极的鼓励作用,告诉他们贫困是能够通过自己来改变的,只要不安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二)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对校内的资源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首先,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根据设立的专业课程,建立起应用专业知识的偏重技能的助学岗位,让大学生能够通过时间提升自身技能;其次,结合时代特点探索的助学工作,还要对勤工助学的特点进行考虑,为勤工助学进行具体操作时候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在知识、技能以及创新上做文章,让贫困大学生在获得经济报酬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勤工助学锻炼学生心理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还要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强化。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要以人为本,要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解,设身处地的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要通过付出努力来换得经济资助。对于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不能放松,要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让他们具有更强的技能水平来面对生存的困难,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经济资助就是“授之以鱼”,学校要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资助形式帮助困难学生。
(四)完善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平台
勤工助学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给大学生提供的提升综合能力的良好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自身来说缺少积极向上的态度,所以学校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锻炼自己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强改变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更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正视困难,让其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面对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五)建立以公益为辅,勤工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现如今,贫困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勤工助学的岗位提供与之存在难以调解的矛盾,根据勤工助学中育人的原则,可以建立起主体为勤工,配以公益活动的方式,这样能够全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公益活动由其对于校园公益活动来说,它集合了很多优势,例如教育、管理等,通过在贫困学生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让其对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行自我的提升,同时还能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以后更加勇于担当。
(六)健全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现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本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它不是相关管理的专门机构,人员配置不充足、部门权限较小都让轻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所发挥出的作用大打折扣。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学校继续设立对勤工助学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让勤工助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更加规范化。首先,对于相关部门的设立非常重要,要具有独立性以及专业性,制定与其有关的规定,对工作职责进行细化,有明确的分工,给想要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给他们专业的指导意见,使他们寻找岗位更容易,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候能够寻求帮助;其次,勤工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对整个勤工助学的过程做整体把控,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对活动意义的达成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让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作岗位,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健康成长,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宋潇 ,郭敏岚.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及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0(8):27.
[2]宋冰.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分析及新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0(6):31-34.
[3]魏冬明.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抗逆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49-50.
[4]張志斌.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有效帮扶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6(2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