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产权最可靠的保障

2017-05-30 10:48阿计
公民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权保护公权力产权制度

阿计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是决策层首次就产权保护问题作出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激起了举国反响。

目前,我國产权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意见》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对产权保护作出庄严承诺,乃是顺应社会、稳定人心的里程碑式决策,其意义非同凡响。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意见真正落实?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秉持“依法保护”的理念,推进产权保护的法治化。

从立法层面看,当下最为急迫的是综合运用“立、改、废”等手段,从三个纬度重塑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其一,填补产权保护的立法盲区。其中典型当数“住宅用地使用权如何续期”、“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征收征用如何规范”等焦点。无论是去年引发社会焦虑的温州土地金续费风波,还是频发不止的借“公共利益”之名行掠夺私产之实,都暴露了现行法律的模糊失语,呼唤着以民主立法、正当立法的精神,对此类攸关公民重大利益的产权问题,作出公平合理、程序正义、规则精细的法律安排。

其二,切割保护失衡的立法积弊。不同性质的产权能否享有公平保护,是衡量产权保护公正性的核心所在。但在现实中,受制于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惯性影响,对非公产权的保护往往明显弱于对公有产权尤其是国有产权的保护,而这种差别待遇,又可追根溯源至立法设计的失衡。比如,现行刑法有关侵犯财产罪等罪名的规定,就存在因所有制主体身份不同而同罪异罚或异罪异罚等现象。

正因此,《意见》强调“平等保护”的原则,可谓切中时弊,这就要求展开大规模的立法清理行动,将有违公平的歧视性规则、隐性壁垒等等清除出列,尤其是全面摒弃以往按“所有制”思维模式制定的一些陈规陋法,进而重构以平等保护为基调的产权法制新谱系。

其三,跟進产权改革的立法确认。产权制度改革是当今中国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脉,眼下正试点推进、旨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即为明证。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呼应改革大势,以授权决定等方式为改革颁发通行证,以修改法律等方式确认改革成果。这既是“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保卫改革成果的最坚固屏障。

同时应当看到,产权保护的法治化,并不仅仅体现在完善立法这一环节,而是融合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需警惕的是,公权力是否偏离法治轨道?

一方面,如美国法学先贤博登海默所言:“法律对权利来讲是一种稳定器,而对于失控的权力来讲是一种抑制器”,产权保护立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权力对权利的伤害。

另一方面,又如另一位美国法学大师德沃金所告诫:“如果政府不认真地对待权利,那么它也不能认真地对待法律”,现实中对于合法产权、尤其是对于民企资产和公民私产的侵犯,主要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公权。

这样的境况意味着,公权力能否尊重权利、践行法律、诚信负责,对于产权保护法治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公权力能否守住其行为边界,并不能仅仅依赖其责任自觉与担当,更需激活、强化人大监督、公众参与、公共舆论等外部制约机制。

猜你喜欢
产权保护公权力产权制度
祥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债务融资、产权保护和创新投入——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试述开明书店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企业产权保护进行时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畅通公权力干预家暴通道——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细则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行政诉讼法》让公权力更规范
国家公权力对我国相关用益物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