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鑫
仲冬、孤老,这样的画面让人心酸。但江津区农村留守老人们感受到的,却是爱和温暖。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时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江津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5万,农村留守老人已达上万人。
如何才能更好地关心和照料这些农村留守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2016年江津区人代会期间,区人大代表赵凌云提出《关爱我区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全年的重点建议,由区领导亲自督办,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
爱心档案构筑
“心灵暖巢”
“老人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呀?有什么困难?”2016年7月中旬,区人大代表韩梅和江津区鼎山街道滨江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该社区五里2组张文琼老人家中,就她的生活状况进行登记调查。老人刚失去老伴,儿子、媳妇都在江西打工,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孙女。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服务、关爱和保护工作,鼎山街道在2016年6月启动了农村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以及其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學、创业就业等基本信息,并建立信息库。
在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具体监督下,区民政局、区教委、区公安局联合成立了“摸排领导小组”,发动全区274个村居对所辖区域进行了挨家挨户的走访和深入细致的摸排,并为他们建立档案,做到“一户一档”。
帮扶队伍汇聚
“爱心暖流”
65岁的留守老人袁坤华,在年初被检查出食道癌晚期,丧失了劳动力。秋收时节,眼看全村的稻谷都要收割完毕了,自家稻谷却无力收割,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了村里的志愿者前来帮助他。
8月19日当天,来自该村的13名人大代表、党员志愿者组成突击队前来为他抢收水稻。志愿者们自带镰刀、打谷机、扁担、箩筐等工具,顶着炎炎烈日下田抢收。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近一亩的水稻被大伙收割完毕,堆放到了袁坤华家的院坝里。
2016年,江津区积极整合志愿者资源,广泛动员和鼓励更多人士加入,团区委、区妇联、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涉老部门加强协作,镇(街道)、村(社区)联动,积极拓展助老服务领域,建立了集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文教、权益保障于一体的帮扶网络。
区老年学学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大学、基层老年协会、社工组织、志愿组织等涉老组织相继成立并发展到近300个,志愿者1万余人,服务内容涉及老年人自助互助服务、心理咨询、社区餐饮等各个方面。这一年,全区累计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
在此基础上,江津还积极探索“志愿者帮扶”与“银龄互助”相结合的农村留守老人帮扶新途径,从老人的迫切需求入手,以志愿者的爱心行动、真情奉献温暖老人。
助老平台搭建“快乐家园”
近日,71岁的李市镇大桥村村民周华志,又到该村养老服务站“消遣”来了。上午看书报,午饭后又过来和老朋友一起玩棋牌和健身,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大桥村养老服务站约300平方米,配有老人休息床、应急呼叫器、电视、老年人健身康复器材,还有棋牌书画等文化娱乐工具和1000余册书报杂志等,日间休息、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和配餐用餐等功能一应俱全。
在后续管理工作上,该村将辖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住址、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其子女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建档立卡,并组织村专职干部、农村老年协会等积极参与服务站管理服务,让养老服务站真正成为老人们的“幸福驿站”。
如何更好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落实代表提出的建议?
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在具体的督办中,要求承办单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让城乡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目前,全区建有51個养老服务机构,103个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床位8100张,基本实现全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和重点村全覆盖,保障全区留守老人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不仅如此,70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旅游参观辖区景点,85周岁以上老人实施高龄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同时,文化设施配送、电影放映、公共文化服务等“五送”工程持续进行,全方位照顾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