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对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启示

2017-05-30 10:48崔栩周丽华
高教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

崔栩 周丽华

摘 要:美国是近代通识教育的起源地,其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近年来,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关于通识教育的调查报告,文章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报告,总结出美国通识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通识教育的现状,围绕教学质量、组织结构、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高等美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001-03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origin of modern general education, its concept and practice are representative and ha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published a lot survey reports about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reports, this paper hopes to sum up experiences of and problem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higher art academi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cusing on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qual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eacher team and curriculum setting.

Keywords: united states; general education; higher art academy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通识教育是实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都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或者仅仅把通识教育看成仅仅开设几门选修课。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美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长远来说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其中,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其发达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是最为引人瞩目的。近年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表了不少关于通识教育的调查报告,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报告,发掘美国通识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试图从中找到一些适合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美国通识教育产生

以耶魯大学发表《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为背景,由派加德(A.S.Packard)最早提出通识教育,从而开启了第一次的“通识教育运动”。但是,派加德所提倡的“通识教育”理念和今天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一致的。其本质是属于一种文雅的教育。

(二)选修课模式的形成与改革

虽然有保守势力的阻挡,但在社会发展的强烈推动下,自然学科与实用性学科日趋强势。美国选修课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但主要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Eliot)不断完善和发展,他于1886年建立了自由选修课制度。自由选修制度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高等教育面貌,它大大提高了科学与实用性课程的地位,而且加速了大学课程的专业化发展,然而自由选修制存在着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难以形成共同文化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哈佛大学校长罗尔(Lowell)实施主修的制度,其要求学生毕业的16门课当中,必须要有6门是集中于主修某一个学科的门类或则是领域方面,从而科系在哈佛产生。而科系的产生直接促进了現代意义上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新世纪以来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和问题

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克服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美国多所大学进一步展开了通识教育改革。哈佛大学于2007年发布了《通识教育特别小组报告》。麻省理工学院于2006年发布了《本科共同教育特别小组报告》,对该校课程体系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加州大学于2007年发布了《21世纪的通识教育》报告。此外,哈特研究协会(Hart Research Associates)于2009年发布了《通识教育发展走向与新兴实践》调查报告。在我国的通识教育尚处在摸索阶段的今天,作为先行者的美国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经验和问题,能够很好地被我们所借鉴和避免。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

一是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美国大学现行通识课程的主流模式有必修和核心课程两种,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的主课和基本课程,这些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分组讨论,还有课后学习任务和作业。此外,美国的通识课程知识结构领域较广,除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外,还要求学习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很多大学将定量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技能放在了显著的位置。而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公共必修+选修的模式是现行的主流,由于教育部统一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限于美术院校本身自然科学领域教学资源的不足,因此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都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类课程在美术院校中更多地看成只是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这类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以课堂灌输与多媒体教学为主,小组讨论极少,几乎没有课外作业和课余阅读,考核形式多以论文或期末考试进行,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并不好。

二是通常有较明确的培养目标。我国大多数美术院校都只是把通识教育作为“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途径,但哈特研究协会的报告显示美国大多数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尽管通识教育较难被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也很丰富,理念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因此较难建立确定的学习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目前美国大多数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知识以及技能这两方面,其中,在知识领域方面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和全球文化及数学知识方面;而在技能领域方面,则是主要集中在了写作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定量推理与语言沟通技巧方面。

三是重视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自主发展。通识教育有六种主要的课程形式:分布型课程、核心课程、学习共同体课程、专题必修课程以及高层级必修课程和共同知识体验课程方面。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前三种课程形式,哈特研究协会的报告显示近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向于后三种课程形式。学习共同体通常来说是由一定数量的跨学科的学生来组成的,对于这些共同体的组成来说,其要么是基于共同的课程学习、要么是基于相近的居住区域,成员一般是保持一定形式以及时间的相互交流的,分享知识以及价值观并提供相互的帮助。共同知识体验的重点在于在课程学习中相互展现、分享知识或者经历、情感。学习共同体和共同知识体验课程一般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的指导者除了教师以外,还经常会由高年级的学生来担任。高层级的必修课程通常来说是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开设,其内容通常为要求研究和写作。以上三类课程的发展可以刊出,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更加着重于大学一年级的教育以及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其也表明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更进一步的突破了课程以课堂、教师、学科为中心的框架,而是以追求学生主体性参与以及自主发展为目标来建立更为灵活的开放性课程。

(二)美国通识教育的问题

尽管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最成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美术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或相近的。

一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矛盾的问题。社会需求越来越需要综合复合型人才,目前培养综合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发展与建立即是在这方面的良好尝试。然而,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哈特研究协会的报告,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管理者认为本校的通识教育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其中仅11%的管理者认为本校的通识教育很好地融入了大学生的专业需求,37%的管理者则认为其较好的融入了专业需求,37%的管理者认为融入的不多,而15%的管理者则认为其无所融入。而哈特研究协会2004年的调查也显示,很多学生并不把通识教育视为其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及提升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而是认为其不切实用、甚至是认为它们分散了自己对专业学习的注意力。从以上调查证明,大学在整合专业教育及通识教育方面和促进学生理解通识教育价值方面尚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组织架构和制度设计的问题。美国大学都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我国的美术院校目前基本上都没有类似的部门。尽管如此,美国的通识教育在组织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就美国各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由本科学院的院长或教务长负责通识教育事务,这一职位处于大学管理系统的中层,并非学校决策中枢的成员,难以对学校层面的决策产生绝对性的影响力。因此在学校的各项重大管理决策中,本科学院院长或教务长在竞争资源和拨款时,并不能确保每年有足够的财政拨款去推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事务。

三是主流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改革。课程模式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往来说,重大的通识教育改革一般都会涉及到课程模式的改革。自1973年哈佛大学推行核心课程以来,核心课程模式成为通识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课程模式逐渐被各大学所放弃。当前,分类选修模式是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主流。然而,加州大学“21世纪通识教委员会”的《21世纪的通识教育》报告显示,分类选修模式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是每个领域都是由多门課程组成的,而这些课程之间也有难易之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热衷于选修那些难度小的课程,而回避那些难度教大的课程,这在实际上已使通识教育课程沦为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边缘角色。

三、对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建议

针对美国大学的经验和问题,结合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通识教育的现状,下面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重视通识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大规模扩招暂告结束,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了迫切的问题,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是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不仅仅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除了模仿学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更要立足本校的办学资源,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用整体系统的观念来思考它,拟出一个完整的、全而的、清晰的、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且这个目标是多层次的,功能是多重的。

二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尽管各高等美术院校根据通识教育的教学作了一些适应性的改革,但是作为专业性较强的美术院校实际上并不太重视通识教育,大部分美术院校没有单独设立通识教育管理部门。通识教育的教学负责人一般是人文学院院长或教务处处长,与美国高校一样,人文学院院长或教务处处长是大学里面的中層干部,日常行政事务繁杂,也不能对大学的最终决策有较大影响力。而通识教育需要大学层面上的教师和资金支持,需要持续地对课程进行创新和实验,因此当前的组织结构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高等美术院校应该考虑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主管,该主管作为大学核心决策层的一员,应从与通识教育不相干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的,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通识教育的改革及创新事务当中。

三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间联合办学。目前高等美术院校对专业教师和科研成果的认同感较强,对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认同感不够强。因此美术院校要积极的宣传通识教育的理念,以争取教师及学生对于通识教育价值的认同,同时激发任教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由于美术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普遍不足,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学资源,因此可以与综合性高校联合办学,以实现优势教学资源互补。同时通过高校间联合办学,也能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既能解决师资缺乏的状况,又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四是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当前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普遍采用的选修课程模式过于散漫,使得通识教育异化为学生挣学分的课程,这使得通识教育已经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课程模式,并根据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发展传统和自身的特点,将公共必修课归纳为基本技能、人文艺术以及科技基础和政治理论等几类课程组。然后根据课程组按比例抽取课程,建立多个结构化及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如可按照环境的可持续性、科学技术与社会及军事和社会等主题来建立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包括几门不同课程组且互相联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某个课程模块修读,当然,选择后就必须要修完该课程模块的所有课程。这种课程模块模式将有利提高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深入的跨学科学习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拓,陈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56.

[2]周良君.浅论美国通识教育-美国著名大学之旅对我院通识教育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9:109.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美国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