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国际传播

2017-05-30 10:48:04杨臻臻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生态文明

摘要:习近平生态思想,既立足国内可持续发展,又放眼全球生態环境问题。习近平国际化视域下生态思想包含生态文明观、生态责任观以及生态合作观。当前,既需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促进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思想;国际传播;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1-0022-05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杨臻臻(1993-),男,山西晋城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包含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以及生态法治观等在内的生态思想。目前,国内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思想的解读多立足于我国自身发展,较少从国际化视角进行分析,而国外“还尚未有研究习近平生态现代化思想的系统论述,更多地是关注习近平的对外政策、改革魄力与个人领导艺术。虽然,这些论域中也内含着对习近平生态现代化思想的肯定与评价,但是过于隐性和零散。”[1]以国际化的视角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内容,探究国际传播路径,既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也是习近平生态思想在国内发展与传播的需要。

一、国际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内容

国内学者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建设里面有很大政治”的生态政治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以及“确保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法治观等。从经济、政治、法治等角度总结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契合了当代世界的生态现代化思潮,而从国际传播视角梳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内容,则体现在生态文明观、生态责任观以及生态整体观三方面。

(一)立足世界文明史的生态文明观

2013年5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这不仅仅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耕地与森林的关系,更是生态建设与世界文明形式的辩证关系。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习近平从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到了生态环境在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底色,阐明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而面向未来,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现阶段,世界整体趋势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纵观世界国家兴衰与文明转换的历史规律,国家发展与文明发展趋势的契合程度决定国家兴衰的程度与持久性。因此,处于文明转换的新时代,我国发展必须与文明发展趋势契合。“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 [3]

(二)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生态责任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进步的前提保障。除了基于世界文明史的生态文明观之外,习近平生态思想国际化的另外一个体现,即生态责任观。正如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4]

习近平生态思想中包含着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生态责任观。一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坚持履行承诺。习近平表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 45亿立方米左右。[4]二是作为负责人的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生态环境治理秩序。习近平强调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三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挑战,并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习近平生态思想站在整体的高度,本着对自己国家负责,对其他国家负责,对全世界负责的态度,将生态建设和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地球。这种全局生态观、创新生态观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符合中国作为大国的胸襟和地位。”[5]

(三)树立共同体价值的生态合作观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的约束日益收紧,新阶段生态文明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新形式,而生态问题具有跨越国界的全球性,并非一国一地所能彻底解决,并独善其身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国内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把其生态思想推向了世界,诠释了树立共同体价值的生态合作观。

2013 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强调: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提倡世界各国转变功利主义思维,提高国际法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治理模式的公平正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的生态合作观是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的共赢合作观,是奉行法治和公平正义的平等合作观,也是面向未来,包容对话的互惠合作观。

二、习近平生态思想国际传播的意义

縱观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外媒体对习近平的报道内容,绝大部分是关注习近平的对外政策、改革魄力与个人领导艺术,其中不乏对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提及,但却过于零散。目前,国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报道常常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联系,习惯于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附带物”加以描述。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环境在国内受到重视,同时也有必要对外传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加強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有利于生态文明观念在国内的发展,为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中国梦内涵的外延与体现,有益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建设。

(一)国内外传播互动的需要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的对外传播活动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模式与框架,朝着开放快捷、渠道多样、视角多维的趋势发展。各国或地区不再是冷战前的“信息孤岛”,而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信息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强对外传播、在国际社会发声成为了国家的主动追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从海底电缆、无线通讯到卫星传输的地空一体传播通道,世界也不再是单一视角的信息呈现,而是多维视角的立体化信息交流。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信息的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互动性更加显著,国际传播环境影响国内传播的效果,国内传播内容成为国际传播焦点,国内和国际的传播活动很难做到一刀两断的切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其境内的传播活动多少会受到境外传播活动的影响;同样地,在讯息传递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国内的各种新闻信息、文化信息也会在短时间内被国际传播的议程所吸纳。国际传播依托于国内传播而存在,是国内传播的向外延伸部分。” [6]

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是国内外传播互动的需要。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有利于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度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国际报道中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刻板印象”,“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论调。”[7]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展现其生态合作观、生态责任观的内涵,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促进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国际传播议程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在生态领域的新布局、新思路、新战略。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生态合作观、生态责任观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国际传播的议程吸纳,使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梦内涵的具体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体实施手段则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而从全球层面看,中国梦有着宽广的人类情怀和世界眼光,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人民。”[8]

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梦内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中国梦是开放包容的体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也强调在包容中团结合作、在开放中尊重差异。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表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同时,习近平生态思想中的生态责任观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其生态合作观提倡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另一方面,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是贡献,而无论是基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提出的生态文明观,还是为促进世界更好发展而倡导的生态责任观、生态合作观,都体现着中国梦在国际层面机遇与贡献并存的内涵。

(三)提升中国话语权的要求

为世界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有好故事可讲,但不可否认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现阶段“挨骂”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文明新式转化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发展主要潮流,中国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话语权,所以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要求。

根据学者吴瑛以外交部发言人和西方媒体为例对中国话语权的量化分析,中国话语可以在内容议程上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但是在态度议程上无法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中国话语在西方媒体中常常被呈现为自我矛盾和尴尬的现象,西方媒体具有围绕中国话语,进行反向设置议程的能力。[9]这就需要中国主动发声,明确表明态度与立场。

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一是有利于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鲜明表达中国态度。对外传播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展现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为,表达中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决心,改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议程。二是有利于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体系。世界瞩目中国,不仅仅关心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政治是否有效治理、社会是否稳定有序,也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无论从生态对经济、政治、民生的作用,还是生态环境本身,生态思想都是国际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国际传播的路径

我国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发展的现实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条件,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成为新的文明发展趋势,解决全球环境问题需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对外传播的“术”与“道”。

(一)融合两种新闻理论,创新生态思想对外传播理念

新闻学偏重于实践经验、职业操守,鲜有理论层面的提升,我国学者常提及的新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所称之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探讨习近平生态思想对外传播的路径,可以借鉴新闻理论。西方新闻理论大体上形成了两大重要体系,一是在印刷媒体时代,基于客观公正需求兴起的客观新闻学;二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基于观点表达需求兴起的对话新闻学。

客观新闻学是报业生态变迁的反映,党派报刊之后市场化报纸出现,没有了政党资金支持,市场化报业依靠发行量和广告谋求收入,必须以公正客观的报道吸引读者,这就催生了客观性理念的普及。对话新闻学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印刷媒体时代之后的数字媒体时代,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多向传播,公众由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人们不再停留于了解事实,而是更有意愿表达观点,对话理念应运而生。

把以上两种重要的新闻理论,应用于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显然,在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成为新的文明形态的历史阶段,国际社会已不仅仅是关注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而是更多思考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而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也不应仅仅是生态建设的行动,还要包括蕴含于行动之中的生态思想和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理念。这就需要融合客观新闻学和对话新闻学两种理论,创新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理论。

(二)立足多样信息传播渠道,增强生态思想对外传播力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由单一媒体、单一表现形式起步,最终形成了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媒体阵容,具有了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各种手段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6]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對外传播,可以立足我国目前多样化的信息对外传播渠道,通过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增强对外传播力度。

直接传播是指中国的对外传播体系以外部受众为目标群体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目前,我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初步形成了一个以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迅速扩大海外媒体规模,短时间内完成全球布点,初步形成了全球布局和规模效应,已先后在五大洲50个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开办100余家海外分台,覆盖这些国家近2亿城市人口。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力度,要综合运用我国目前的对外传播体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兴媒体,向世界传播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理念。

间接传播是指能够对直接传播起到补充或修补作用的、可以真正“落地入户”的媒体,例如海外华文媒体、西方主流媒体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了不实或负面报道,但不能因此就避而远之,因为习近平生态思想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只有“落地入户”才能实现。面对西方媒体,我们要善于面对,并培养影响其议程设置的能力。加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就要对国际生态方面的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发言,充分表达我们的意见、看法,以进入国际舆论中心。

(三)落实“五位一体”布局要求,建设生态思想对外传播话语權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在国际多种场合提及全球生态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生态文明观、生态合作观、生态责任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社会上也存在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信息或不实报道,存在“中国生态环境不负责”的论调。这就需要我们落实“五位一体”布局要求,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生产力观,还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思想,“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0]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就要落实“五位一体”布局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着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运用科学方法统筹管理。

其次,切实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使我国的国家形象受到很大负面影响,2013年发生的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区被扔进数千头死猪的事件,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面积严重雾霾事件等,都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震动,在一定程度上消弱或抵消了国家软实力。” [11]国内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只有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我国国内环境问题,才能使习近平生态思想在对外传播中更有说服力。

最后,加强贸易生态化发展。“贸易生态化应该是贸易发展的高级形态,它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贸易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循环运动,内容上既要保证贸易活动的生态友好特性,同时也要追求生态系统对于贸易活动的可持续补给。” [12]加强贸易生态化发展,一方面,我国外贸出口行业要加强生态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促进国际贸易体系朝着公平、公正方向发展,既反对发达国家一味地追求自由贸易,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转嫁,也反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参考文献:

[1]李键.基于系列讲话的习近平生态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新华社,2013-07-20.

[3]赵凌云,张连辉,易杏花,朱建中.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4:56.

[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02).

[5]陈志立.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意义[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03):53-57.

[6]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7]段蕾,康沛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内涵与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6 (02):127-132.

[8]姜加林,于运全.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

[9]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与西方媒体的解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1.

[11]王海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12]谢玉红.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M].北京:海军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生态文明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人民论坛(2016年35期)2017-03-20 16:21:36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9:1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