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2017-05-30 07:49刘芸
体育风尚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刘芸

摘要:运动可以锻炼心肺功能,训练肌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当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但是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以前的教学主要为了学习知识,不重视身体素质的改善,教学方式不完善,教师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沒有系统的教学手段。本文就高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做一些研究,提出优化教学方法的方案,希望对高校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体育研究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教育逐渐注重学生智力成长外的身体、心理成长状态,高校课余活动内容逐渐趋向多样化发展。有些高校提出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帮助学生掌握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并把这种习惯长期延伸下去,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的一种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课教学。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安全,忽视教学质量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值得赞扬的。体育运动存在安全风险,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学生因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不仅要面临大量的经济精神赔偿,承担事故责任,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压力。如之前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摔倒骨折,最后家长把责任归咎于校方,对学校狮子大开口,要求学校巨额支付学生的精神损失费。

(二)体育训练教学内容不具体

我国高校推行体育俱乐部模式其存在形式可分为3种:第一,是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以体育俱乐部代替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第二,是课内教学俱乐部,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内体育教学;第三,是课内外一体化,课内俱乐部与课外俱乐部相结合,其中以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占极大多数。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俱乐部教学应有所不同。课内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安排上并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很少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体育教学最常见的排球,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详细的讲解打排球的正确姿势,如何运动肌肉,如何做准备活动,基本不会带领学生参与排球训练,更别说与学生一起观看排球比赛。事实上排球是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适合体育初学者学习的运动项目。但是在课堂上,一个班几十个人通常只能分到几个排球,学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了解体育运动的乐趣。

(三)体育运动安排的课时不够

由于学生在高校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在校学习时间很难专心钻研学校教授的知识。高校大多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了延长学习时间,学校就会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的知识,减少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教学的时间。同时,每节课的时间间隔太长,体育课的课时间隔通常是一周及以上,导致学生记不住上节课教授的内容,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已经将之前讲的遗忘地差不多了,降低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为学生安排体育训练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完成学生学习体育的目标。而在体育训练教学课程中,为了完成国家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配备一定数量的课时,学校通常选择在教室上体育课,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并且教学内容来自于教材。这样一来,学生刚刚学习完体育的理论知识,整个体育课基本已经接近尾声。

(四)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体育俱乐部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与兴趣开设运动项目。近几年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入校学生日益增多,对俱乐部的开展形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首当其冲的是运动场地、设施跟不上迅速发展的高校体育工作的需求。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经费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来源单一,部分学校还存在强制收费的现象,学校方面对体育运动的专项投资少,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场地,运动设施受到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质量。其二,由于体育器材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经费的增长速度无法跟上物价上涨速度,从而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违背了俱乐部的宗旨。

(五)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普及与开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部分学生而是热衷于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造成了现有教师业务专项结构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体育俱乐部教师不同于竞技体育或体育馆教练员的工作性质,俱乐部教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增强体质、养成运动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专业能力的强弱和生活素质的高低将是俱乐部管理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资源,教师的行为将直接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决定了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理效应。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优化研究

(一)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同步进行

在体育运动教学时,要允许学生进行有体育活动的实际操作。从最基础的准备活动开始,逐步学习。有学生不会时,教师最好在其身旁细心辅导。提前跟学校打好招呼,准备好相关器材。由于大学分班学习的措施,体育活动的人可能会造成场所拥挤。可以进行分批次教学,优化资源配置或者向其他大型体育馆申请场地使用权。

(二)加强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

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表现在管理过于集中,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单一,跟不上俱乐部开放发展的组织形式。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的不明确,体育活动的开展时间局限于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不清晰,教师指导俱乐部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施有难点。俱乐部教学组织结构看似很庞大,但是,所设的结构形同虚设,计划性不够全面和周密,缺乏管理,特别是许多高校没有开设三、四年级的体育课,造成一、二年级的体育教学与三、四年级脱节,无法充分的解决体育俱乐部的衔接性和延续性,限制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各体育俱乐部学分、考勤等方面无统一的标准,各俱乐部之间学生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学校对体育俱乐部缺少一个全面、灵活、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所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使俱乐部的目标机制、管理机构、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运作经营之间职责明确,从而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规范体系。根据需要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选举俱乐部学生负责人,要有较完善的俱乐部章程,运行经费的管理等相关制度,实行明确的分工责任制;体育部在尊重俱乐部自主操作管理的前提下,对各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俱乐部按照章程的规定执行各项工作,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按计划完成各项活动,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等等,从而使体育俱乐部在大学生充分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持续、规范、科学地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前,高校一向不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对学生体育活动方法进行改善,也不管理学生体育活动的事项。如今高校虽然将体育训练纳入学生课余活动选项,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管理仍存在不足,无法锻炼学生身体机能。施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开设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自由选项上课,在一周内不受时间限制,去上自己选定的课程,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2]罗达勇,汪海燕.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3):372-374.

[3]汪英.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02):81-83.

[4]林子.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3):60-62.

(作者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