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宏 刘国强
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精神,为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一、当前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近日,本課题组对东丽区华明街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华明作为天津市第一批示范小城镇,城镇化建设已粗具规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华明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华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3年来,华明吸引聚集了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项目和研究机构,凸显出智能制造产业的特色。特别是引进了中国中车、航天精工、国家电网平高电气等大项目;吸引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光电院等20余家科研机构。以此为依托,华明积极打造智能制造小镇。
通过查阅市、各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资料并结合走访调研结果,我们发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缺乏市级特色小镇建设统一规划指导文件。特色小镇建设从评定到奖惩尚无详细标准,导致部分地区发展定位不清,核心区块不明确,致使小镇难以成为相对独立、形象突出的区域。
2.部分特色小镇产业特色不突出,尚未形成完整的特色产业生态链。特色小镇产业自我循环、长远发展的环境还不成熟,创新聚集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够,发展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
3.部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功能叠加不充分。部分特色小镇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不到位,仍以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产业集聚区的旧思维来谋划特色小镇。
4.在特色小镇运营上,尽管意识到“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于特色小镇,但以“政府招商”为主体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这些问题与达到“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推進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规划特色小镇科学布局。一是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谋定后动,规划先行。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将特色小镇的整体功能、主导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特色街区、特色园区等进行定位和空间布局,强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体策划和特色创意,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雷同化。我市应尽快编制市级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文件,用于指导各区特色小镇创建。
二是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坚持“特色”为本。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全盘照搬”,更不是“推倒重来”。应避免那种传统园区搞高强度土地开发、大拆大建的老办法;应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该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深入特色聚集,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并嵌入本地区及其历史人文背景当中,重塑地方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一镇一品”“一镇一策”“一类一策”的原则,最终形成“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局面。
三是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注重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京津冀一体化”“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自贸区建设”是我市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也要同这些国家战略积极对接、深度融合,避免画地为牢、孤立封闭、各自为政的思路。要结合自身特色定位,主动推进功能对接,聚集科技、养老、医疗、旅游、时尚等资源服务要素,积极承接首都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的资源优势,实现特色小镇创建。
四是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遵循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聚集、创新创业的自身规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1-2年不能说明问题,5-10年也只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50年乃至100年。因此,应做好科学、长远的打算,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避免一夜成形、一口吃成胖子的做法。
2.筑牢特色小镇产业支撑。特色小镇必须以产业为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在某种特色产业支撑下,把小镇建成一个融文化创意、研发创新、成果转换、体验应用于一体的立体化特色产业生态系统,进而在小镇范围内构建起由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知识或技术的共享、共创、共进机制,形成创新网络推动小镇范围内产业的集聚发展。要打造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做到:一是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用这些高端要素支撑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形成以创新导向的新兴产业或具有人文底蕴的经典产业集群,同时在产业、文化、旅游和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中创新供给方式,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结合特色产业生态系统的构筑,通过市场机制淘汰或迁移一部分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旧”产业,为特色产业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通过这“一减一增”的过程,实现区域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
三是将创新作为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特色小镇的活力在于创新、发展动能也在于创新。要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大力吸引与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小镇;要支持特色小镇内部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把特色小镇打造为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融合,在高端要素集聚的基础上促进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实现集群化发展,进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极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3.培育特色小鎮人文内涵。特色小镇建设还要以文化为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发、培育历史人文内涵。一是注重文化传承与挖掘。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既要将聚集产业嵌入当地的乡土文化当中,又要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乡土文化与特色产业历史人文深度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体现人文的丰富内涵,在产业生态中滋养出人文品质,使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形成区别于其他小镇的显著的风格与形式。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定位和挖掘好小镇的各种资源后,要发挥想象,讲好故事,推出优质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优质品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如产业文化、创新文化、行为文化、历史文化等,而不是将现有的地域文化简单拼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加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市场的感召力。形成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
三是叠加文化功能。设计建设好展示小镇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商务活动和接待来访等多功能的“小镇客厅”。同时,依托当地特色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打造独具风情和魅力、对游客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小镇。
四是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落脚點和归宿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必须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注重建筑、设施、植被、自然环境等因素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花园式小镇。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打造美丽特色小镇生态圈。
4.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方式。创新特色小镇的运营方式,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营原则。一是政府引导。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做到“到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从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方面“不缺位”,彰显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效能量;同时,政府在理念倡导、搭建平台和政策供给等方面应“不越位”,厘清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边界,明确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市、区要全力帮助小镇建设主体做好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文体教育设施、人才公寓等建设;继续深化“十个一”改革,积极创新项目审批方式,尽可能缩短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从而为特色小镇建设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市、区两级定期召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及时掌握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制定公平、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特色小镇的创建要避免以往的“重创牌,轻落实”的现象,要实施“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制度。不论是市级还是区级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都应遵循事前竞争申报、事中考核动态调整、事后奖惩机制。
二是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真正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包括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效益创造等都主要靠企业来完成,让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担风险,形成企业自我管理服务、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三是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建设要融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于一体,要按照市场需求趋势去选择产业方向,顺应市场规律去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真正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东丽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