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2017-05-30 10:48叶逢福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叶逢福

[摘 要]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高校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探索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坚定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

[关键词]理论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规律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02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0.006

自信是实践主体对自己的个性心理和与之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也是攻坚克难和超越自我的强大内在能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三个自信”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他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其实质和核心是对科学的自信、对真理的自信、对价值的自信和对客观逻辑的自信。理论自信是构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石与价值支撑,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滋养力量。因此,理论自信是自信的灵魂。

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发展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符合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论。高校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探索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战斗力和生命力,进一步坚定和巩固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

一、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这一根本历史规律基础上的,科学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蓬勃的发展力。

社会主义思想刚刚产生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孕育的时期。这时社会化生产还不发达,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仅仅只是社会的弊端,社会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这样,社会主义思想家们更多的只能从理性的原则出发,在道义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谴责,不可能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不可能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性质、特点和规律的深入考察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工业还正处于产生的过程中,因此,现代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或没有形成,或刚在新胚胎的孕育中产生出来,还不可能有独立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行为。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们也就不可能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不可能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未来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这种不成熟的理论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当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由不成熟逐渐地走向成熟的时候,社会主义思想也必然会由不成熟逐渐地走向成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并扩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达到爆炸的程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迫切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一种与其性质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危机的爆发还表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線索和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阐述的可能性实际上就包含在矛盾运动的本身。“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2]。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分析,作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创立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发展为公开的、越来越尖锐的对抗,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从早期的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为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工人阶级的崛起,使人们了解和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创立新的社会主义学说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要求的必然产物。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理性、正义等思想或原则的结果,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从本质上来说的,“科学”也仅仅是相对于空想来说的[3],而不是说从此之后社会主义思想的任何一个概念、范畴、结论都是科学的,都已经没有了空想的成分。事实上,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之后,仍然要适应社会历史条件的新的发展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的出现,虽然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而是加深了这一矛盾。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生产走向了更加全面的社会化,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从1873年到1903年,资本主义世界连续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表明,用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已经不仅仅只是为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提供了线索和手段,而且为新的社会的出现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所以,列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4]。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了获得更多更高的垄断利润,垄断资产阶级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这就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激化,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直接的实践问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加剧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当一般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不了这些矛盾的时候,就必然诉诸武力,发动战争。战争既削弱了帝国主义本身的力量,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列宁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精辟分析,提出了“一国胜利”的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指出,与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存在着矛盾并对矛盾的性质和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应该而且可以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初级阶段突出反映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6]。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与怎样进行党的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就是要通过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探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白当代世界某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尽管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所以仍然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让学生明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期,由于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回答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见解,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可以得到重大的发展。这是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历史真理,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二、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力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因此,它首先和主要的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的阶级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不同,因此,社会主义也是多种多样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批判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并从中吸取某些有益的合理的成分,才能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批判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坚强的战斗力。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无产阶级才具有社会主义的本性,但也不排斥其他阶级可以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排斥它“也可能从其他阶级中形成”[7]。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主要的阶级,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阶级。正是这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导致了社会主义的不同阶级面貌和理论形态。从最初的情形来看,社会主义首先是少数先进的理论家的思想,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出身于无产阶级,而是出身于上层贵族阶级,由于其阶级立场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社会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既有无产阶级倾向,也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影响[8]。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依靠什么力量、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看法和主张也就越发不同。因此,19世纪初出现了一系列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等等。而且,这些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说创始人那里、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又有不同的理论特点和理论形态。科学社会主义酝酿和产生的时候,就正处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科学社会主义酝酿的过程,就是同这些社会主义相对立、相斗争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就是这种对立和斗争的结果。

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灭亡,恰恰相反,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非科学社会主义和它争夺群众的斗争愈加激烈,马克思、恩格斯任何时刻都没有放松这种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战胜魏特林的“平均社会主义”、克利盖等人的“真正社会主义”、英法两国的封建余孽和德国封建地主阶级所宣扬的“封建社会主义”,以及堕落成宗派的“空想社会主义”之后,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又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进行了斗争,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批判这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在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著名论断,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重大的发展。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对按劳分配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学说的一次质的飞跃。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收拾无聊的杜林”,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在这部被马克思称之为“百科全书”的著作中,恩格斯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并对三大部分之间的辨证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划分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作了科学的规定,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系统的阐述。《反杜林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19世纪9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已经从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潮当中的一个流派变成了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但是,各种非科学的冒牌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因此而绝迹,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头换面重新出来。从19世纪末开始,列宁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克主义和考茨基主义进行了斗争。正是在反对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原理,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和革命的道路,阐述了俄国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及革命转变等根本问题,提出了“一国胜利”的理论,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正是在反对经济主义和孟什维克主义的斗争中,制定了關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思想的理论;正是在反对考茨基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工人阶级也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者,不存在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但是,剥削阶级的残余仍然存在,其他非剥削阶级仍然存在,而且,国际上的剥削阶级和其他阶级仍然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思想仍然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要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进行艰苦的、长期的斗争,仍然要在斗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封建残余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总是受到“左”或“右”的干扰,先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这些错误的突出表现是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严重的危害。邓小平指出:“既有‘右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因此,要警惕‘右,但更要防止‘左。”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与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主义思想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说每一种都是正确的。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是与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科学社会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10]。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就是要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性的探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力,坚定理论自信。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现在,都没有改变。”[11]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与信息时代,各种思想观念错综复杂、良莠难辨,相互之间的碰撞、交锋日益频繁和尖锐。因此,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批判,帮助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培养鉴别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阶级的实践的反映,是实践的理论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思想也必须和与之相适应的那个阶级的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实践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空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早期无产者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这些社会主义者大多出身于上层贵族阶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所受教育使他们往往自以为是高踞一切阶级对立之上的人物,是整个人类的代表。因此,他们一般都反对阶级斗争,拒绝一切革命的政治行动,总是企图通过小规模的示范和试验去和平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列宁曾经指出,在欧洲各个国家,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是互不关联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社会主义者则站在工人运动之外著书立说,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义上的批判,要求用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互不关联,结果使得两者都难以发展。社会主义如果不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工人运动就不会有任何政治意义,也得不到先进科学的指导[12]。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三百多年来,社会主义思想一直徘徊不前,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力量。为了克服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分离和对立,给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和革命实践。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创立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看成是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任务,而不仅仅是理论任务。“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13]实践既检验了他们的理论,也使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补充和更进一步的阐发。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功绩,就是引导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创立的革命理论,阐明了这种结合的必要性,指出了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4]。

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工人运动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工人运动是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考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我们便会发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补充和丰富提供了新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地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的。在1848年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亲身实践和对实践的直接指导,写下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著作,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的理论,关于不断革命的理论,关于无产階级专政的理论,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以及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在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了《法兰西内战》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著作,通过对巴黎公社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提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的中心逐渐地由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即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转移。列宁认为,随着革命中心即工人运动和群众实践中心的转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重心也应当随之转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积极领导和参加了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1905年革命中,列宁通过《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方面的思想。在二月革命中,列宁通过《四月提纲》等著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方针,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十月革命中,列宁通过对革命新经验的总结,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一国胜利”的理论、工农联盟的理论、新型政党的理论、革命转变的理论和暴力革命的理论,使这些理论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15],因此,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和主要的是与本国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使各个国家的条件基本相似。因此,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往往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国范围内的,更多的是几个国家的联合行动,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把着眼点单独局限在哪一个国家,而是着眼于整个西欧乃至世界。所以,这一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和主要的是整个西欧无产阶級斗争的反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首先和主要的也是与整个西欧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越来越不相同,出现了某些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所以,这一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和主要的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反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首先和主要的是与这几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社会主义者只有永远站在时代和斗争的前列,立足于本国的具体实际,积极参加和指导群众的实践斗争,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思想理论永葆生机与活力。列宁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16]。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就是要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性的探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坚定理论自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不会从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它首先总是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其著述而表达出来的[17]。 因此,社会主义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接受群众和实践的检验,从而掌握和指导群众的实践。在列宁看来,灌输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项政治任务,它是学习、宣传、教育的同义语。因此,灌输是站在无产阶级最高目标的基点上,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采用“灌输”这一生硬的说法,是为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18]。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灌输仅仅理解为一种方法而加以否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290,721.

[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3.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7-218.

[6][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4,375.

[7][1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7,283.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5-107.

[12][1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3,213.

[16]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17][1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363.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