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鲍 袁艳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现状分析,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分类定型的标准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实际,分析其发展分类定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评定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确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结果。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探讨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6-0248-04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XIA Yebao,YUAN Ya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drew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was analysed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was determined. Combined with the index system,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re determined.
Key words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Classification;Stereotypes;Discussion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2013年安徽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安徽农业大学(2013gx004);2011年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项目(2011sk626);2015年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Jf2015-43)。
作者简介夏业鲍(1979—),男,安徽六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教研究与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7-03-31
高等院校分类是指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目的的指引下,依据一定的管理理论、教育理论或其他理论,根据高等院校的某些性质或特征,选择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类。高等院校分型是指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目的的指引下,在高等院校分类中,针对某些特殊性质和要素对其作出的特殊分类[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使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办出特色。但由于高等院校分类定型不准确,校际间缺乏特色和层次,既导致一些高等院校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存在着高等院校盲目发展,造成资源巨大浪费的情况。笔者分析研究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定位与分类定型现状、参照同类指标体系、制订符合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的指标体系,为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提供参考和支撑。
1高等院校发展定位研究现状
给高等院校分类的主体有3个,一是政府,为了分类管理;二是高等院校,为了分类发展;三是市场和传统文化等因素左右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障社会利益,其目的是引導各类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校,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分类分型标准及指标体系的探讨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诸多学者探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国内,对普通高校进行过若干次以水平区分为特征的类型划分:20世纪50年代把全国高校分为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80年代出现了试办研究生院高校;90年代按照学科门类可分为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农林水院校、理工院校、医药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民族院校、外语院校、艺体院校等及其国家重点(“211工程”和“985工程”)、省(市)部级重点、普通院校等高校,近两年有了“2011”计划和“中西部工程”等高校。
在我国高等院校分类体系研究中,以“三分法”和“四分法”为主要代表,依照教育层次或高等教育功能、学科覆盖面、办学使命等将我国高校分为3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学术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世界级、国家级、地方性等类院校;“四分法”是根据科研规模可得到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大学或院校,依教育层次或办学实力可得到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专科等院校[2]。同时武书连[3]、邱均平[4]等学者依照国内大学评价和排行等工作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内在的分类分型研究,马陆亭[5]、邹晓平[6]和戚业国等[7]学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各自的高校分类标准(表1),将高等学校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但由于认识不同,对我国高校分类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难题仍难以形成共识。其中针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分类分型也随着国内高等院校的分类分型标准和阶段不断推进中,至今尚未建立科学统一的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标准体系。
在国际高教管理中,对高等院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是其一贯做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呈现出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及欧盟等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有研究者对高校分类进行研究。以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大学分类为主要代表,采用纵横向结合的“网格式”多元分类框架模式,以学位授予数量作为定量分型依据[5],制订了大学分类标准(表2)。
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体系最初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制订的,该标准公布以后,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类型Type定性标准Qualitative standard定量标准Quantitative standard
研究型Research type①以研究生教育为主;②一批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科的领军人物或者学科权威;③一批学科在学术上有明确的学术追求,科研上有自主的创新能力;④教学上有高水平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教育①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不少于4项;②队伍建设中有5名以上两院院士或长江学者,硕士学位教师达100%,且博士学位教师占50%;③科研年均经费2亿元以上且10万元/人,有多项重点国家基金项目;④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50%;⑤有国家奖等不少于3项
研究教学型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①以本科教学为主,具有较大比例的研究生教育;②有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③有国家级重要科研成果;④教学质量工程中多级高水平成果①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不少于3项;②队伍建设中有两院院士或长江学者,博士、硕士教师占50%以上;③科研年均经费1亿元以上且5万元/人,有重点国家基金项目;④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在30%~50%;⑤有国家奖等不少于2项
教学研究型Teaching research type①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育占有一定比例;②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成果;③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成果和特色;④为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较强①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不少于2项;②队伍建设中博士、硕士教师占30%~50%;③科研年均经费5 000万元以上且2万元/人,有国家基金项目;④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在10%~30%;⑤有国家奖等不少于1项
教学型Teaching type①以本科教学为主,同时可兼有少量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一定数量的专科层次教育;②有强大的本科教育;③有鲜明的教学特色;④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队伍建设中博士、硕士教师占30%;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及科研成果不作要求
注:①学科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②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专任教师,含党政部门具有教师技术职务的人员。③人均科研经费是指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的人均数。这是一项动态的数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的学校可能差别较大。④成果获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发明奖、国家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包含质量工程国家级奖项)
Note:①Subject construction includes:National key subjects,National key laboratory,Doctoral doctoral,Postdoctoral mobile station,and National ke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②Teachers group refers to the fulltime teachers in the department,including the personnel with the technical posts of teachers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③The per capita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refers to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fulltime scientific researchers.This is a dynamic data,and may vary considerabl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chools.④The results include: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prize,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National scientific invention award,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prize of na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national level award of quality engineering)
發展產生了广泛影响:①为政策制定者实施大学分类管理、鼓励高等学校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依据;②促进了高等学校自身的角色定位;③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评估、大学排名提供了基本依据。美国卡耐基大学分类对中国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分类定型具有一定的影响[6]。众多论述高等教育层次分类体系的文章均支持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等分类,大致以美国卡耐基的分类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有所修改补充而成。
2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探讨
高等農林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8-9]。依据学科门类与结构分类属于农林院校类别,全国共有农林本科及以上院校达30多所。按照武书连学者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4年)内容,在一流大学评选中,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唯一农业院校入选,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优先发展大学”“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普通大学等分类。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定位、功能和影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同时,为了更好地得到国家、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高等农林院校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定型,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内涵建设,理清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创新发展,集中体现高等农林院校间内在关联性、协调性和发展性,为国家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10]。
2.1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的必要性
2.1.1
有利于准确定位。定位就是方向,方向就是发展目标和追求。定位是系统的概念,其各项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从时间上看,定位是连续的概念,不仅指当前,又指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的发展状况。学校定位的内涵应包括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高等农林院校依据其所属区域位置、发展历史、科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它作为一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予以实现。大学的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教育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当今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所需要的,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迫切要求。
2.1.2
有利于特色发展。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发展内因和动力。特色是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生命力,特色反映质量,特色体现水平。特色实质上是指发展的差异化,而差异化是为争取细分市场而提供差别性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竞争战略。追求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特色必须建立在确定细分市场及其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为学术研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等独特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依据其学科优势与特色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路径,不求“大而全”,避免同质化发展,实现高等农林院校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2.1.3
有利于分类考评。考评就是评价,评价是管理与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开展高等农林院校的绩效考评势在必行。实施高等农林院校的分类考评,根据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历史与水平、学科基础与特色、师资队伍与结构不同,制订相应的考评标准和模式,有利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政府决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支持,坚持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引入考评激励机制,促进每一所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促进形成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农林院校支撑与发展体系。
2.1.4
有利于分类管理。管理就是效益,效益就是区别对待和支持。高等农林院校均属于公办高校,由国家按照所属管理类别进行经费支持、人才分配和资源配置等,克服长期优先向重点大学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不利因素。按照《纲要》的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有限的资源,实施“扶优扶特”管理模式,对于高校进行分类定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主管部门依据高等农林院校的定位类型特点、现有基础和发展目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区别对待,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分类管理,为高等农林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2.2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的基本原则
高等农林院校的分类定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在定型指标体系的标准设计与使用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分类定型都应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和支撑,遵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理有据,同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②可比性:不论是行政管理者、学者还是高校自身,对分类定型的比较和指标要有很好的区分度,便于结合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同时也体现与同类院校进行比较的可比性;③实用性:对于评价指标和结果,得出的结论要做到实用、管用、好用;④导向性:评价得出的定型应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和定位具有导向性作用,有利于改革与发展。
2.3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体系构建
依据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现状,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相关高等院校实践经验,结合高等农林院校所属区域优势、学科特色和发展定位,采用“四分法”制订其分类定型指标体系(表3),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
2.4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评价结果
依据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指标体系,结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实际,通过对30多所院校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分类定型结果(图1)。该评价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现状,与全国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相比,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呈现不均衡性、相对滞后性和层次比较低等现状,高等农林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型、国际知名型和国内一流型高水平大学任重而道远。同时,也给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在下一阶段改革、发展和定位等工作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
3结语
高等农林院校的分类定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宏观层面,又涉及高校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既要借鉴国外大学分类体系,又要符合我国国情。为此,应尽快建立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定型管理体系,充分体现统筹协调与创新发展,突出区域与行业特色优势,把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多样化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包玉红.大学分类与分型标准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21-22.
[2] 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8-13.
[3]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10):51-56.
[4] 邱均平,马力,柴雯,等.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0-82.
[5] 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101-107.
[6] 鄒晓平.再论高等院校分类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5):36-45.
[7] 戚业国,杜瑛.试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思路及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23):61-64.
[8] 刘少雪,刘念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40-44.
[9] 陈厚丰.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8-14.
[10] 夏业鲍,祁克宗,房文娟.高等农林院校特色发展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66-67.
[11] 刘娜.科学分类 合理定位: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