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朋
摘 要:文物与博物馆学是2012年版本科目录基本专业中历史学门类下的专业,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主要是教学实力较强的综合院校和部分人文艺术类专业为主的地方院校。不同的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层级化要求越来越明确,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很重要,涉及到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区别也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有重要影响。结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特殊性,从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角度和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系统性分析。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学;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57-03
Abstract: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ology is a professional category of history under the of the basic major directory of 2012 version. Those that offer this major are mostly universities with excellent teaching and local colleges with humanistics and arts as their main majors.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the social needs for the levels of talen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ea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ake clear the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which involves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evel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talents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mbin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ology major from four angles, say, orientation, level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ology; talent training; specialty; orientation
文物與博物馆学在2012年版本科目录基本专业中属于历史学门类,专业代码为060104,之前的旧专业名称为博物馆学。从博物馆学改为文物与博物馆学,将文物学的重要地位在专业名称中凸显出来,强调了文物学与博物馆学并重的专业特点。这一特点也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凸显出来,只是不同高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
一、定位的角度分析
文物与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与定位的角度有密切关系。各方面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主要是从学科和专业布局的角度予以考虑,所以人才培养定位面向的是学科专业人才。人文社科和文化艺术类的地方院校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在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则是考虑行业布局和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但是由于生源地和学生就业渠道、就业地和行业相关性不同,地方性院校培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对应的行业也有一定的区别,侧重事业性岗位培养和侧重社会性岗位培养则有所不同,社会性岗位也有市场服务型和社区服务型的区别。地方性院校在培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时虽然主要从行业定位出发,但是行业包括的岗位是多元的,岗位本身的层次性也非常明显,如何针对性培养人才则是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点所在。
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在当下提倡“双一流”的背景下,成为综合性院校首先考虑的问题。虽然在这些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定位都是以历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但是侧重的方向各有不同。有的学校考古学较为成熟,后开设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结合考古学的发展侧重文物学的研究。有的学校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文物与博物馆学也将历史文献与文物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有的学校世界史专业研究较为重要,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注重中外对比研究。以博物館学为基础的专业,在改名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之后仍然重视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在实践课程体系中注重与博物馆的合作。以文物鉴定、文物收藏、文物市场研究等为特色的专业定位则是该专业所在高校的相关其它专业较为发达。地方高校中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定位则多和综合性院校不同。地方高校更注重文物与博物馆学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地方高校设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多注重和当地的博物馆或古玩商城的合作,在招生之初就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文物热或者说收藏热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高校注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开设。地方高校开设的文物与博物馆学在专业整体排名中所处的名次并不高,但是这不影响这些高校毕业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因为定位的角度不同,综合性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首选是继续深造而不是直接就业,这就为地方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降低了就业机会中的竞争难度。
文物与博物馆学对应的行业大致可以分为文物市场、博物馆管理、文物鉴定与收藏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几个大类,概括起来就是文物市场和研究行业、博物馆管理行业两个大类。博物馆管理系统相对比较稳定,文物市场和文物研究两个行业却在一个基础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基于行业定位的高校在设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时如果不能明确地对行业有所定位,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必然要非常庞杂才能支持人才培养定位。以行业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缺点是过于功利忽视了许多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矛盾是行业和岗位并非单一对应,也就是说专业对应行业通过课程体系还能够找到平衡,但是行业中的不同岗位要求并不相同,所以相同专业配置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是都能够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这在学生工作之初的阶段最为明显。行业中的岗位是多元的,有些是相对固定的,有些则具有极强的变动性。文物市场中的岗位明显比博物馆管理行业的岗位要求要多元,变动性也大,这和市场的特性有关。就博物館管理而言,有鉴定研究岗位、有收藏保管岗位、有修复复制岗位、有展览策划岗位、有文案岗位、有行政管理岗位,不同岗位有着层次的区分,体现在各自岗位的特殊性。
工作岗位和就业者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专业和行业都是一类学习者或工作者所从事学习或工作概念,相关的岗位组成行业,相同或相似岗位所需的知识体系由一个或相关的几个专业的教育所体现。一对多的关系中无法单纯地照顾一,而是要考虑多的需要。这也是部分高校专业定位过于狭窄导致同校同专业学生竞争激烈,但是可竞争的岗位却很少的原因。高校教育不能不关注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样也应该注意行业的变化和岗位的需要,但在这种了解不应该是表面的或个人理解层面的,而应该是整体性概括或特点性提炼层面的了解,有条件的前提下更应该是前瞻性的引领和预判。局限在专业和岗位的对应上,很容易使受教育者的视野受限,对其未来长期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岗位不是独立存在的,岗位有着层次和类型的区别,初次就业的岗位不是要一定工作一生的,优秀的人才都是有一个逐步成长过程的。不论是以行业需求还是岗位标准定位的人才培养定位不能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层次变化,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例,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是能够担当博物馆展务工作人员,而不能担任策展人、展务总监、副馆长、馆长等岗位的要求,那么这个培养定位就是失败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兼顾学科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达到行业相关岗位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和师资配置中体现高校和专业特色,促使学生在初次就业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岗位提升发展空间。
二、定位的层次分析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不同培养同样专业的学生的效果必然不同,定位不仅有着不同的角度,还有着层次的区别。基于学科专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不论是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有着厚积薄发的潜力。注重过程培养可能更为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知识性内容一般强调够用和实用,这样的培养适合直接工作,因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直接接触相关行业要求,进入行业的针对性强。注重目标培养则是针对相应岗位或岗位群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升级版,注重目标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在层次上可以分为基础培养、过程培养和目标培养。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基础培养的层次,是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选取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这个层次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对文物学和博物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发展史极为注重,兼顾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不同学科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也极为重视,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强调学生有一些基础的研究成果。对于实践课程同样注重,结合考古发掘、市场调查、博物馆考察等课程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培养是部分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院校较为常用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一部分地方院校中被赋予结合地方博物馆发展需要和服务地方文化市场繁荣的需要等任务,被要求培养符合地方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在兼顾文物学和博物馆学所需的基础知识体系之外,极为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地域文化和区域性行业需求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过程培养注重专业和行业的对接,注重对行业反馈信息的研究,并将行业反馈信息及时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课程体系不稳定,根据行业需求经常有一些调整,导致不同年级学生知识体系有一定差异。
目标培养可以说是一般地方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喜欢选择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目标定位的优势是目标明确,一般直接针对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劣势也极为明显,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狭窄,职业规划后期发展乏力,需要有后期的助力推进才能改善工作环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一些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处于目标培养的层次,学生的课程体系直接与岗位需求相挂钩,有条件的学校还提供时间较长的顶岗实习期。但是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一些区别导致这一定位的效果并不明显。问题在于多个方面,主要有学生的预期和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能够提供给本科生的岗位较为分散,单位的预期和实践条件也有一定差距,生源地就业和高校所在地就业的矛盾等一些问题。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也反作用于高校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层次性和特色化的區分。
三、培养的内容分析
大学教育中,知识仍然是学科专业的基础,不同专业的知识不同,知识体系也不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知识,根据不同的定位还要掌握一些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课程的名称和结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课程虽然是核心,师资却是关键。通过培养合适的教师传播知识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点。知识可能遗忘,知识的使用周期和岗位所需知识不一定对等。所以,掌握知识是一方面,如何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更为重要。技能是大学教育中另一方面重要的内容,技能强调了操作性、重复性、系统性和经验性,技能的掌握与知识不同,技能更不容易忘记,技能是通过环境的强化和身体部位的及时反映训练出来的,文物与博物馆学对于技能的要求不低于知识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条件不同导致这些技能的掌握并不平等。
大学教育强调素质,素质教育可以结合课程,也可能是在生活或活动中体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不仅强调基本的人文素质,还强调艺术素质和科学素质。素质的培养更需要环境的影响和强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素质,这种情况在多数公共场合获得了验证。但是在私人空间,另外一些较差的素质被显现,所以说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大学教育中的素质有时可以看作是习惯的强化或环境化体现,某种习惯被多次强化后就体现为一种素质。从业所需的素质有时候就需要高校开设培养某些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时比某些运动式的强调更为有用。但是由于高校某些活动的需要,效果和过程的分歧被人为地扩大了。
学习的具体方法并不影响专业的差异,但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在不同专业却有所不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习方法有其特殊性,注重知识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学习成果的展现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契合,当其出现不一致情况下,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有利于忽视过程的分歧。
四、培养的方式分析
人才培养的方式因高校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与专业的特点和行业的需求等多方面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学生主动型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前提是学生对专业高度认同。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高中及其前的教育和大学教育是脱节的,高中之前并未很好的接触行业和职业的相关系统性认识,而大学教育无论从学科专业体系来讲,还是从行业岗位需求来讲,都不同于高中及之前的知识体系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专业有一个的概念,但是现实和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另一种情况则是对专业无明显认识,仅仅基于对历史课程的认识选择该专业,或者只是被动地选择该专业。前一种情况有利于引导形成学生主动型培养模式,后一种情况则相对较为复杂。
教师主导型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如果教师工作的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这种方式的效果就非常不明顯。部分地方院校特别是部分民办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容易出现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就文物与博物館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而言,采用教师主导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面临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影响着课程体系的广度,如果能够在课程之外强调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作用,就能够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或工作方向。
项目引导型是不同层次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中都可以选择的一种情况,只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综合性院校的项目引导侧重于让学生参与学术项目的研究,地方高校的项目引导则侧重实践性项目的开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实践性项目都较为丰富,不同高校因为资源和定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对于学生培养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任务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则是在项目引导型基础上的提升,更为注重学生对任务的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任务综合型培养方式多是用于高年级,并且多是和继续深造和参加工作结合起来,作为进一步提升的综合训练。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同,任务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
五、结束语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因为角度和层次的选择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定位,这与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密切关系,有其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和学生诉求等几方面的关系密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不同的内容,这同样和学校的条件及其定位的选择有关。分析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和层次差异,分析内容和方式的区别,有利于确立适合高校条件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及其实施途径,对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陈国宁.博物馆角色的转变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博物馆,2006.
[2]李慧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黄惠运,刘启昕.关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4]赵光国.与文博单位实践合作的探索尝试——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