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对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影响研究①

2017-05-30 05:02李涵
中国商论 2017年12期

摘 要:随着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释放,是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本文从创业学习理论模型入手,分析创业学习者具有的个性特质、社会关系网、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并且介绍三种培养创意探索与创业机会识别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 创业学习 创业机会识别 创意探索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c)-183-02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就业群体数量持续激增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趋困难。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明确提出,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应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释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双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结构优化。面对就业的强大压力,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势在必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就业、创业主力军与新生军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教授创新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创业机会,识别商业价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乃至带动创业行为具有深刻意义。

1 创业学习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学习做出不同的理论定义。其中最为经典的理论是Kolb(1984)提出的创业学习不仅教授有关创业过程中的行为与流程,创业者的特质,尤其是创业者的自我反思能力、观察力、领导力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创业教育是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决策、行动、反馈、修改、再次行动的行为习得的,创业学习不仅是理论的讲授,更是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而获得的各种能力。

Kolb的创业学习模型指出创业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它从学习者对于创业环境(市场环境)的反思性观察开始,随后进行创业知识学习,而后将知识应用在真实情境中,最后在实际的应用行为中产生的问题又会促使学生继续学习。Gabrielsson和Tell(2009)通过实证性研究证实了此循环过程模型,他们认为学生在创业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实践以及反馈实践中的问题来获取创业相关知识,并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通过模拟创业公司或通过真实市场环境调研,学生可以习得创业警觉性,即发现与捕捉创业机会的能力。Tell认为每人都具备创业警觉性的能力,但通过创业学习,这种能力可以被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提出的创业学习模型解释了个体先验知识经验,个人特质以及社会关系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学习、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该模型指出在创业学习过程中试错的重要性,并且定义了创业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者相关经验在创业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角色。Kolb认为创业学习过程是制定决策并根据决策进行行动的过程。该模型包括四个过程阶段:(1)抽象概念化知识:思考并形成创业相关前序知识;(2)行为激活:主动地去试验理论知识,根据知识展开实践活动;(3)具体行为经验:根据理论知识,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创新活动;(4)反思性观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与决策。

Ardichvili等(2003)提出机会识别与发展模型,侧重于建立创业警觉性的研究。他们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的重要特质之一,创业者十分擅长发现或捕捉到商业机会。他们提出的模型描述了学习者的先验知识、个人特质、社会关系网与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1.1 个人特质

研究表明创业者发现商机能力与其创造力和乐观主义呈正相关。Chan等( 2009)在台湾的研究证实了创造力在商业冒险中起了重要作用。Politis等(2009)的研究证实了当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扭转创业失败的可能因素之一。

1.2 先验知识

Ardichvili等(2003)的研究显示创业者的先验知识和经验与创业机会识别的能力相关。他们将先验知识分为两个维度。第一维度为创业者个人兴趣所获得的先验知识,这些知识通常被创业者描述为有趣或有吸引力。第二维度为通过工作经验获取的知识。

1.3 社会关系网

社会关系网与个人特质和先验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它包括社会弱关系(即可以得到一般咨询的熟人关系网)、合作伙伴(即创业初期的团队成员)、内部关系圈(长期稳定的关系网)、动作定势(即创业者所招募的能够提供一定资源的人)。Johannisson(2009)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在创业学习和创业机会识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和密度与探索性的创业学习具有正相关性。创业是一种要求创业实践者与他人合作并產生新的行为,创业者的个人品质和其先验知识,尤其是创造性与乐观主义,都和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其中,个人品质与先验知识是互补关系。Politis(2005)认为机会识别的能力与创业学习者的职业经验有着强烈的联系。他提出创业学习发生在创业者探索或利用创业机会并做出选择决策时。创业者可能会选择利用已有经验或知识去重复先前成功经验并做出相应的恰当调整。他指出影响先验知识转从经验转变成理论知识的过程有三个因素,分别是先前创业事件的结果、创业者自身的固有逻辑和推理习惯、创业者的职业现状。Politis的理论再次证实了Kolb的学习循环模型,他们都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过程是在实践中习得的,是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反思获得。

Ardichvili的研究表明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高度相关,高创业警觉性会影响创业者的感知、发现及创造商业机会,以及发展和评估商业价值的能力。

2 创业机会识别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且迅速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及成本。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机遇与创业规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大学生发现创业机会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因此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发现商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同时通过课下实践使学生将创业知识内化为先验知识,并拓展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的培养模式体系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创业者会从以下几个来源去发现商业机会并选择创业项目:自己或合作伙伴先前的创业经验或领域、政府补贴领域或鼓励发展的行业、高利润产品、市场中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原材料与劳力投入较低的领域、现有创业项目内部扩张等。

机会发现与选择经常随着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出现与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警觉性。我国创新创业课程中机会发现模块一般由挖掘潜在客户需求、研究特定产品演化趋势的需求、开发相关替代产品、开拓分销渠道、承接政府资助项目等内容的讲授组成。以下将重点描述三种产生新想法与机会发现的方法。

2.1 焦点小组法

焦点小组一般由6~12个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成员组成去讨论如何产生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小组由一个主持人确定进行定性或非定性的深度研讨。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根据特定目标激发小组讨论,定义或产生一个新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想法。小组不仅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还可以通过检验不同想法和创业机会的可行性,从而确定一个可以进行风险运行的创业项目。

2.2 头脑风暴法

1938年Alex Osborn在美国一家公司初次使用头脑风暴法,用来鼓励员工用创造性想法去解决问题,通常由6~8人组成。头脑风暴法有两个原则,一是暂缓评价,鼓励成员说出所有想法和被发掘出的创业机会,而不做评价和可行性评估。所有成员需要聆听他人的想法,并基于该想法提出自己的延伸意见;二是注重从数量中产生质量,小组成员需要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随后通过聚敛归类再产生具有价值的创业项目。一般头脑风暴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需要提前准备,通常在十分钟至一小时之间。

2.3 问题清单分析法

问题清单分析法与焦点小组法类似,但问题清单分析法不仅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并且能够通过识别现有产品或服务问题从而萌生新的创业机会。问题清单分析法分为两步:第一,根据客户需要列出已有产品或服务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二,定义并讨论这些问题并进行归类。这种方法更倾向于识别已有产品功能改进的创业机会,并且对该商机进行筛选与评估。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施展能力的空间。市场中未被解决的需求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能够发现商机、评估商机的能力。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需紧贴时代背景,除了教授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模型知识的同时,更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发现市场商机及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抓住市场的机会,评估机会的可行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Politis D.The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4).

[2] Politis,Diamanto Gabrielsson,Jonas.“Entrepreneurs”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An experimental learning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arch,2009,15(4).

[3] 田铁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4] 王飞,徐占东,顾瑜婷.社會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5] 王竞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3).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发》的研究成果(VE4071);高校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驱动因素研究(zdkt2016-013);国际化专业标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ZDJY2015-T1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建设(ZDJY2016-07)。

作者简介:李涵(1987-),女,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任职,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