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怡 林艳旻 陈新怡
摘 要:老龄人口红利作为缓解我国人口红利消减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在明晰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在老龄人口红利概念、释放条件及意义、释放困境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方法进行综述评价,以期反映我国对老龄人口红利的研究全貌。
关键词:老龄人口 老龄人口红利 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c)-162-04
“人口老龄化”问题自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会议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重视。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且发展迅速。2000年我国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2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87%,截至2015年底,此占比分别增长为16.1%和10.5%(数据来源:《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经预测,从2010年到2032年,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5%以上(数据来源:“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预测)。我国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老龄化向发达国家趋同的速度超过人均收入趋同的速度,因而导致“未富先老”的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老龄人口蕴藏着巨大潜力,不仅可以通过改变人口结构解决我国劳动力要素短缺问题,延长“人口机会窗口”;其带来的投资效应和财富积累效应也将直接助推经济增长,释放老龄人口红利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就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现实利用价值,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及测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1 研究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现实价值
我国老龄人口作为总人口中比重持续上升的一个群体,其负面影响与可利用价值都在不断被学术界所探究。正确研究老龄人口现实价值有利于评估我国整体人口红利,从而制定配套政策和制度,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老龄人口积极化”。
1.1 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红利评估的准确性
据联合国预测,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2011年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长16.55%,到2050年,此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较低,大量劳动人口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实际测算人口红利时,若忽视老龄人口红利将导致测算数据中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及比重减少,老年抚养比偏高,人口红利测算数据偏低。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储蓄方式。在老年时期,老龄人口储蓄量少并消费前期储蓄,且退休老龄人口多以子女的收入为生。因此在测算人口红利时考虑老龄人口红利不仅会使社会储蓄量估计更为准确,也将释放部分就业人口红利,使总体人口红利数据准确化。
1.2 有利于为国家制定人口红利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普遍水平,面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当前人力、物力、财力、认识和制度等准备不足 。而我国对于老龄人口的关注聚集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方面,忽视老龄人口增加导致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养老金缺口问题,也忽略老龄人口再社会化带来的人口转型红利,缺乏对老龄人口红利的认知。
一般认为,人口结构的转变将从劳动力供给、储蓄及财富积累对经济造成影响。首先,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将一定程度扩充劳动人口数量,延长对经济形成推动作用的人口结构持续时间。其次,良好的人口结构将带来较高储蓄率,在资本市场完备条件下储蓄将转化为投资,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此外,人口老龄化完全到来之前政府所提供的社会保障较少,有利于整体财富积累。因此,对老龄人口红利的准确评估能使政府对其影响得以深入了解,从而完善劳动力、储蓄及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从不同角度,分性别分年龄全面有效地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
1.3 有助于推进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处于新常态条件下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换档回落,国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級,促进创新驱动等方面添加了一些困难和阻碍因素(财经网),从而影响经济转型目标实现效率。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深对老龄人口红利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适应、把握和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化难题为机遇,释放新“红利”,如发展新兴老年产业,促进原产业结构转型再升级;对老龄人口所具有的丰富技术和经验技能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老龄人口在科技技术领域上的作用,为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1.4 有利于我国“积极老龄化”的推进与实施
“积极老龄化”是一个集“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于一体的概念,指老龄人口的社会参与涵盖了包括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但当前低龄退休人口大多具备足够的健康和智力条件继续工作,这意味着在“制度性退休”与“功能性退休”之间存在一个老年发展潜力时期。政府应重视老龄人口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参与度,关注其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鼓励、引导老龄人口再社会化,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达到积极老龄化目标。
综上所述,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可以缓解我国人口红利不足的现状,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期持续时间。因此,研究其现实价值不仅有利于客观评估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存在的意义,也将为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由于我国的老龄化步伐晚于西方国家,直到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之后,老龄化问题才开始得到社会及专家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检索了近十年来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以“老龄人口红利”为主题的代表性文献,按其概念定义、释放必要性和可行性、释放困境及释放路径四个主题对我国现有文献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2.1 老龄人口红利的概念定义
穆光宗认为老龄人口红利即人口转型红利,特指老龄人口社会化和社会参与所产生的价值贡献。王红燕则认为老龄人口理论强调老龄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延长,意味老龄人力资源和老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杨燕绥则将老龄人口红利定义为由老龄人口的就业能力、纳税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所组成的经济贡献率。总体来看,三种观点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老龄人口红利进行了定义,但其中心思想皆为老龄人口社会化和其人力资源、经济能力再利用对社会经济贡献。
人口红利概念与老龄人口红利概念相对,即“总体人口红利”。定义为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国家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状态(新华网)。穆光宗将人口红利分为四种——人口更替红利,人口投资,人口转移红利和人口转型红利,王红燕提出,人口红利的研究集中于人口总量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综上所述,老龄人口红利是“总体人口红利”的组成部分,是重点为老龄人口的细节化人口红利。
2.2 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必要性方面,王莉认为,释放老龄人口红利有利于缓解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减轻家庭成员压力并满足老龄人口自我实现心理需求;在可行性方面,潘静静从知识经验,社会资本,人才成本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低龄老龄人口大多身体健康,经验丰富,蕴含巨大能量。张戍凡指出,我国服务经济比重增加为老龄人口再就业创造宏观环境,同时,适龄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为老龄人力资本的投入提供可能性,加之老龄人力资源逐年积聚,共同为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提供现实条件。此外,老龄人口的智力潜能、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需求和高速发展的科技也将促进老龄人口劳动方式的变革,为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提供条件。
2.3 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境研究
在分析释放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可行性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就现存老龄人口红利释放问题及困境做了一定研究。梁誉指出,我国现行政策法规陈旧,制度保障落后与老龄人口缺乏精神关爱,社会认同度不高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张戍凡将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問题归为文化、政策、经济三大点。在文化上,中国因受儒家文化影响,老龄人口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出现了“歧视——尊重”的吊诡;在政策上,我国老年政策存在限制性和滞后性;在经济上,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对老龄人口再就业发挥自我价值形成阻碍。黎娅认为当前主要问题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度保障滞后;我国老龄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适应能力差;高素质老龄人口再就业专业对口性差及社会歧视。 而冯华则将制约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因素归纳为个人生理因素、个人素质因素和宏观政策因素,即老龄人口年事越高,身体状况越差;文化程度和职称越低;宏观经济中新增劳动力越多,开发老龄人口资源,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就越困难。综上所诉,老龄人口红利释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行政策制度陈旧,支持力度不足,存在限制性和滞后性。
(2)老龄人口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再就业困难。
(3)我国老龄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系统开发。
(4)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严峻,老龄人口再就业受到就业挤出效应的严重牵制。
2.4 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途径和对策
在老龄人口红利释放路径研究中,各学者依然持有着不同但相通的观点,重点皆为老龄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和政策及产业结构的完善。杨燕绥指出,创造老龄人口红利需调整养老金政策结构,完善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加快税制改革,建立一揽子养老储蓄税优政策;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强化养老基金监管。王颖表示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老龄相关产业来释放老龄人口红利。潘静静将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对策分为制定有利于老龄人口再就业的法规和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迟退休年龄;推行弹性工作制;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低龄老人做义工;提升老年大学职能这六个方面。向游方从养老保险方面对老龄人口红利释放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她指出,选择符合国情的基金筹集模式和基金给付模式;改革养老金管理模式;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养老的辅助功能等途径可以达到释放老龄人口红利的目的。
3 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测算实证方法研究
老龄人口红利这一命题的概念在我国首次由北大学者穆光宗提出:特指老龄人口的社会化和社会参与所产生的社会贡献。作为人口红利研究延伸出来的新兴分支,其主要测算方法也沿用于人口研究常用的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引用老龄劳动力比例为指标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二是研究经济增长中人口因素贡献程度; 三是通过个案分析说明人口结构影响。
3.1 以人口抚养比为依据
此方法是当前研究中最为常用的计算方式,在实际计算中分为理论抚养比和实际抚养比。理论抚养比以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示,即0~14岁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之和与15~64岁人口比值;实际抚养比以有效生产人口与有效消费人口之比表示,其中以消费—收入生命周期模型(王丰&Mason,2006)最为理想,模型将抚养比定义为有效消费者与有效生产者人数之比,有效消费者(生产者)人口指按年龄的消费与收入生命周期模式与每一时期(计算期中每一年)的年龄结构相乘结果。
N(t)=Σα(a)P(a,t)
L(t)=Σγ(a)P(a,t)
其中P(a,t)表示t时刻的人口年龄结构函数,α(a),γ(a)分别表示随年龄层变化的消费水平和收入。
3.2 以经济增长贡献法为依据
经济增长贡献法是指使用时间序列宏观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因素并观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方法选用指标取决于具体研究对象,汪小勤、汪红梅利用C-D函数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分解为劳动参加率、储蓄率以及劳动力配置率。郭晗、任保平提出人口红利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红利开始于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正,结束于贡献率由正转为负的时点。荆涛等学者分析表明老龄人口间接影响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资金平衡,为社会养老保险埋下收不抵支的亏空风险。林宝将我国老龄人口与养老保险挂钩,认为若2015年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至55岁,此后和男性一起延长至65岁,到2020年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将减少近20%。
3.3 以人口变化个案分析为依据
学者蔡昉、王丰测算得出,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因人口红利因素获得了26.8%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而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让位老龄人口增长,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大量分析研究一致认为,中国1980年~2010年间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而这一有利因素的作用将会很快结束。
以上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红利进行测算,第一种方法是国内学术界及文献当中使用较多的方法,采用理论人口抚养比测算人口红利简便易行。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不同年龄阶段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异,而实际抚养比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消费和收入差异,但缺乏国家公报数据,需依靠国际统计和软件预测。第二种方法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选择不同有效变量,但若考虑所有因素则所需数据较多,数据难以寻找且计算量大,因素之间易产生多重共线性。第三种方法虽具体测算出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但研究时间节点均集中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缺乏近期研究。
综合文献及以上分析,可见我国现存人口红利研究方法较多,但其结果和方向基本完全一致。而不足之处在于文献多采用2010年前人口普查数据,以近期数据为基础进行的测算较少,导致以我国现有人口结构来看参考性不足,预测可信度较低。此外,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有关论文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老龄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缺乏数据背景,如何准确量化老龄人口红利在学术界仍存在巨大争议。因此,如何真实有效地测定老龄人口红利数值是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昉.末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長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2] 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3]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4] 刘文.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
[5] 潘静静.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3(35).
[6] 王红燕.基于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的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
[7] 杨燕绥.“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8] 张戍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9] 王莉.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10(24).
[10] 黎娅.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 2015(4).
[11] 冯华.老年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探讨[J].社会工作, 2010(8).
[12] 王颖.第二次人口红利:概念,产生机制及研究展望[J].2016(37).
[13] 向游方.老龄人口红利的养老保障体系探讨[J].2011(16).
[14] 王丰,梅森.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3).
[15]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1).
[16] 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3).
[17] 荆涛,张一帆,谢远,涛寇琳.老龄化、延迟退休与“统账结合养老模式”分析[J].社会研究保障,2016(1).
[18] 林宝.延迟退体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
[19] Cai Fang and Dewen Wang,2005,“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e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
[20] 王德文.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
①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实现路径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批准号:201610613052)。
作者简介:袁婧怡(1997-),女,汉族,湖南郴州人,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在读,经济学专业;林艳旻(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在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陈新怡(1995-),女,汉族,福建罗源人,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在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