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动态特征与质量评价研究①

2017-05-30 04:02韩梅
中国商论 2017年15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山东省

摘 要: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以山东省及其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城镇化的动态特征与质量水平。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呈现出整体集聚发展格局显著、整体格局相对稳定,“三大集聚区”辐射明显,“胶济线”成为核心轴线,西部地区进程加快等特征。自1995年以来,山东省整体人口城镇化质量呈加速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从低质量城镇化向中等质量城镇化快速迈进。从内部结构来看,城镇人口是目前山东省人力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载体,而农村人口则是主要制约因素。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动态特征 质量评价 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c)-138-04

1980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9.5%,仅有223个城市及9035万城市人口;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常住城镇人口已超过6.6亿人,比重达到49.68%[1];截至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达到7.7亿,比重达到56.1%。“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以人为核心,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充分说明人口城镇化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空间城镇化成为发展重点。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山东省的城镇化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2015年,山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0%,同比提高2%,增速高居全国第一。但山东省城镇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内部发展空间结构不均衡,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等[2]。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有效把握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动态特点,明确其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界定及方法介绍

1.1 相关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集聚为主、推延为辅的动态发展过程。综合来说,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前者主要是指随着人口的城镇转移和集聚,使农业人口发生变化而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城镇人口数量、比重的增加和提升,还包括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化;后者主要是指随着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张,传统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不断转化的过程,它使得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3]。

对于人口城镇化质量,主要指城镇化居民接受、获取城市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程度,涉及就业机会、日常生活、居住条件、人际社交、消费习惯、文化观念等方面。城镇为其中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居住、学习、购物、通勤、娱乐等诸多方面组成的现代生活条件,并通过与居民的相互作用,形成农村生活所不具备的生活活动与经验积累。

1.2 研究方法介绍

1.2.1 ESDA方法

1.2.2 熵权法

2 山东省人口城镇动化态特征分析

2.1 山东省城镇化整体呈现集聚发展格局

本部分利用山东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全省的城镇化格局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单元包括山东省17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及60个县,时间跨度为2000年~2010年。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化整体格局的计算结果来看,其2010年的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13,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山东省城镇化存在一定的集聚不均衡问题,内部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良莠不齐,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2.2 山东省城镇化整体格局相对稳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到2000年山东省城镇化的全局自相关指数为0.12,同理计算2010年的该指数,即0.13。可见,经过10年的发展,山东省城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整体来看提升的幅度较小,且整体来看还有进一步分散的趋势。根据各个区域的自相关指数来看,山东省城镇化指数由2000年的6.19提升到2010年的6.25,可见从局域层面來看,山东省城镇化同样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提升幅度较小。

2.3 “三大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

通过对山东省各局域自相关计算可知,山东省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城镇化聚集区,即胶东半岛城市群(青岛—烟台—威海)、鲁中城市群(济南—泰安—淄博)和微山湖以东的鲁南城市群(邹城—滕州—枣庄)。三大主要集聚区的人口城镇化率均在60%以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人口城镇化集聚优势,并对其周边地市拉动作用较为显著。

2.4 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突出

2010年山东省17个地市级城市中,有8个的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其中以青岛、济南最高,分别为65.8%和64.5%。可见,存在明显的“双中心”结构特点,并以此两中心形成两个大的高度城镇化地区,即东部沿海城镇群(青岛-威海-烟台)和鲁中城市群(济南-淄博-东营-莱芜-泰安)。相对于胶济线的人口城镇化高度集聚区域来说,山东省的西部地区和鲁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5 西部地区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从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山东省西部省份,即滨州、德州、菏泽、聊城4市,新增城镇人口达到了106.9万人,四市占全省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56.1%,远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4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39.1%,与东部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市的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了6.2%,说明山东省西部地区地市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差距进一步缩小。

3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

3.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获性,本文选取7个城市现代生活指数,据此计算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个年份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在进行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评价之前,应该首先确定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标准。在此,本文借鉴美国在人口城镇化阶段划分所运用的标准,将0.2作为划分等级将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如表2所示。

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文阐述的熵权法计算步骤,对1995年~2015年5个时间节点的人口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步骤不再赘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3.2.1 整体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呈现加速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从1995年的0.056提升到2015年的0.389,从低质量城镇化向中等质量城镇化快速迈进。虽然当前仍然处于中低质量城镇化阶段,但距离中等质量城镇化的差距已经很小,且保持了进一步提升的态势。但是,从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来看,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快速增长,2015年已经迈入中等质量城镇化阶段,且距离中高质量城镇化阶段差距很小,成为拉动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虽然也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相对于城镇人口来看,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15年仅仅勉强达到中低质量城镇化阶段,使得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差异呈现出拉大的趋势。

3.2.2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差异分析

根据山东省17个地市级城市的相关数据,对其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从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来看,横向来说,济南市、青岛市是山东省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最高的地市,在2015年分別达到了0.913和0.888,已经达到高质量城镇化的阶段,成为引领山东省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城市;处于第二梯队的地市有淄博、东营和烟台,它们的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介于0.6~0.8之间,已经处于中高质量城镇化阶段,在山东省内处于较高水平,成为仅次于济南、青岛的拉动山东省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的地市;其他地市处于第三梯队,介于0.4~0.6之间,它们处于中等质量城镇化阶段,主要是因为之前其人口城镇化基础相对较差,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纵向的年均增长率来看,淄博、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和滨州六市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说明该部分地市积极推进自身的人口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济南、青岛、枣庄、潍坊、泰安和菏泽六市的年均人口城镇化增长率也在9.5%以上,说明其在人口城镇化速度虽不及上述地市,但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济宁、莱芜、临沂、德州和聊城的增长率排名靠后,虽然在全国来看其增长率较高,但在山东省内部来看确是相对靠后,亟待加大发展力度。

从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来看,横向来说,济南市、青岛市仍然是山东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最高的地市,在2015年分别达到了0.366和0.367,但仍然处于中低质量城镇化,距离中等质量城镇化还有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转化与发展;东营、淄博两市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也相对较高,基本能够达到中低质量城镇化的比例要求,但总体来看仍然有较大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其他地市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前期农村城镇化水平基础较低有关,开展农村城镇化难度相对较高,尤其是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财物,短期成效相对不够明显,但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纵向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不同地市的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和滨州六市的年均增长率均在12%以上,体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淄博、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和菏泽的年均增长率也保持在11%以上,济南、潍坊、青岛、烟台、东营的增长率排名靠后,尤其是东营甚至出现了负向增长,亟待大力强化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

从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的对比来看,山东省各地市的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均明显优于其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这说明所有地市都以城镇人口作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而对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提升力度不够。另外,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速度较为稳定,虽然各地市在增长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差距不是太大,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各地市对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重视和支持力度不一,落后地市亟待于强化该部分。总体来看,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是目前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拉动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质量则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亟待大力强化与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悦,王琳.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

[2] 朱孔来,马宗国,孟宪霞.加快山东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5).

[3] 邵大伟,吴殿鸣.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9).

[4] 马晓冬,马荣华,徐建刚.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J].地理学报,2004,59(6).

[5] 白永平,李建豹.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7).

[6] 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2).

①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人本思想的山东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ZZ-JJ-25)(项目编号J14WF73)。

作者简介:韩梅(1981-),女,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山东省即墨市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