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中坚力量,其中的学生党员,更是党的事业接续奋斗的未来主力。因此,必须做好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
学生党建工作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党建的主要内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突出党建的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学生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各项建设。具体而言,“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是指依托研究生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组织生活,发展及管理学生党员,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全体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积极作用的系列实践活动。此外,本文提及的“导师”主要指身为中共党员的导师群体。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最高学历群体,其规模和党员比例都在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總数逾211万人,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因此,积极引导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改革和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进行的新探索、新尝试,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1.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改革创新的新路径有利于实现学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标。“促发展”目的是促进学生群体思想的发展,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抓党建”主要在于强化“抓”的主体力量。而认真抓好党建,就是要调动一切力量,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六大建设,使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是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各方面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党员导师在业务指导和人生导航的同时,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既能够通过党建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又能引入师资力量提高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开展“名师楷模”精神引领教育的有效途径
《说苑·杂言》有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历来具有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甘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铺路石”的教育精神以及道德风貌。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不仅有学术上的高造诣,其在学术之上的精神和理想追求更具魅力。因此,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发挥师德楷模对于研究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精神价值追求。
二、研究生党建工作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
1.研究生党建队伍单一化
(1)高校辅导员承担主要工作,多方主体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采用“辅导员负责,组织员协同”的模式,研究生党支部日常工作通常主要由辅导员兼任。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逐年走高。加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较为繁忙,再兼任学生党建工作,这种“多肩挑”的工作模式可能导致研究生党建活动的效果弱化。个别规模较小的院系都没有配备专职的辅导员,而是由学校研究生工作部门的老师或者学院教师兼任,这无形中简化了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多方力量。目前,一部分导师、党支部的联络员未能有效参与到研究生党建活动中,发挥自身作为前辈党员和负责人的联络、指导作用,本应发挥的合力未能得到有效结合。
(2)活动主要依托党支部,未能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一些院系的党建活动主要都由党支部独自承办,导师、学生社团、研究生会的组织作用在党建领域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目前研究生的党建活动开展主要以党支部为平台,依靠党支部开展最新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党的实践活动。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新党员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实践活动,党的工作会议、最新成果的宣传等任务都由党支部承担。党员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师对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团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主性都未能充分调动。
2.研究生党建理论研学不深入
(1)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实用化”偏向
部分研究生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等问题,重视对应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党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一些研究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选择时,会偏重对未来升学或就业有帮助的专业知识等,而轻视了对党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的研习,知识学习偏向“功利化、实用化”。
(2)导师没有发挥理论知识教育作用
在当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中,导师参与的力度不够,导师仍将培育重点放在传统的学术教学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方面。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二,由于没有组织上的硬性规定,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并未常态化、机制化,而且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导师们的日常工作联系并不密切,致使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
3.研究生党员群体的背景差异
在读的研究生群体的身份结构复杂,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大致分布在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部分研究生已经参加了工作,将研究生学习当作在工作之余自我提升的途径。这部分群体由于其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公司或者单位,与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在读研究生沟通、互动关系不强,导致党员群体凝聚力不强。
同时,鉴于研究生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生活作息规律各不相同,使得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活动时间协调难度大。
4.党建活动和科研活动难结合
(1)党支部活动过于单一
—些研究生党支部的活动难以脱离固有的框架,无法在内容和模式上进行创新。固化的内容和陈旧的模式使党支部活动难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现有的党支部活动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感知和体验,导致学生对理论认知不深入,活动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2)科研学术活动没有与党建活动有效结合
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建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互补作用。一方面,一些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未能抓住研究生以学术科研为中心的特点,来通過科研活动丰富党支部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在学术指导中,一些导师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局限于技术性与业务性知识的传授,缺乏在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意识。
三、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揭示党建规律,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指挥棒。研究生作为高校的最高学历群体,是孵化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科技转化创新的主力军。研究生党建工作应当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范,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性,把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服务学生、敢于革新发展的战斗堡垒。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设置,通过党建联建,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
(1)共建师生党支部,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管理队伍建设
导师和研究生党支部进行互联共建,是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有利于解决研究生党建队伍单一化、党建相关理论研学不深入等问题,能够实现思想教育引导“1+1大于2”的效果。导师参与党建是对传统辅导员管理、组织员协同模式的一种力量补充。同时,党建平台能够实现导师与研究生在科研之外思想交流内容的拓展。通过党建建联,导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运用深厚的理论沉淀对学生的活动实践进行分析并指引。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也能将导师对党的认同感和思想自觉等政治态度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
(2)以学风促进党风,用党风优化学风,提升党建理论研学实效
学术科研指导是导师与研究生沟通的主渠道,科研成果也是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师生党支部平台,把学术活动纳入其中,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讲座沙龙、读书会等活动,既有利于丰富支部活动形式,克服以往党建活动的单一化倾向,借助良好学术风气的营造凝聚师生,强化支部活动吸引力,通过学风促进党风的发展。同时,多样化的党建活动形式能够增强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党支部常态化的联合学习,深化对于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知,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党性修养和价值认同,向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模范等学习,培育先进纯洁的党风,以此带动学习风气的进一步优化。
(3)“师生互评”纳入党员发展评比体系,规范党员发展与管理
党员发展与管理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师生党支部共建过程中,“师生互评”可以作为支部发展党员的评价标准,能够解决入党动机多元化、支部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对于导师而言,研究生对于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更为客观,能体现出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成效引领。对于研究生来说,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和党支部活动参与情况的评价纳入到评比体系中,有助于提升评价体系的权威性、认可度,进而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能克服以往单一维度的学生自评,对于学生参与党支部活动起着一定的调动作用。
2.创新师生党支部活动方式,打造“导师一研究生”思想交流站,突出实践育人作用,完善服务水平
导师一研究生思想交流站是对师生党支部功能、服务对象、活动范围的延伸和补充。师生党支部的主要功能在于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党员发展及管理等,其对象是师生群体的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有特定性。导师—研究生思想交流站的参与对象更具广泛性,包括(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师生,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把宣传、落实党的主张和决定贯穿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
(1)拓展党建交流实践基地,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间人、带头人作用
导师一研究生思想交流站是集科研学术、思政教育、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交流平台。目前党建活动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思想交流站的不受局限使它可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相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群体的社会阅历、学术地位决定着其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利于协商建立党建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导师能发挥带头人作用,指导团队建设。研究生依靠交流站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发挥专业特长,做到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2)依托网络平台,筑牢舆论宣传主阵地,提高交流站服务质量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以其广泛的普及度和传播速度影响着当代社会。党建工作要筑牢舆论宣传主阵地,必然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导师—研究生思想交流网络站,开设师生党支部专栏,进行党务公开、支部活动通告、线上监督等,利用主动推送改变以往党建宣传模式,进而提高研究生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更新党建工作研讨会、学术沙龙、实践拓展等活动信息,提高交流站服务水平,拓展研究生了解活动的信息渠道。依靠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将活动延伸到院系和校级之间,扩大交流站的现实影响力。
3.加强师生联合党支部的政治建设,落实思想建党,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加强意识形态领导力和话语权建设
(1)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定期在师生党支部中开展前沿理论宣讲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承担着深化党的理论研究的重任,在解读党的文件精神方面,起到了解析与指引的作用。可以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开展党中央最新理论成果、会议精神的解读会,对师生党支部成员进行集中理论教育。同时,设置党建工作研究课题,鼓励师生党支部跨学科组队,从不同角度对党建理论进行特色化研究,深化师生对于党中央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为党建工作中现实难题的破解建言献策。
(2)研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党建新成果,提升师生党支部基础理论水平,保持理论自信
提升基層组织的党建理论水平,保持理论自信,是强化党员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的“先锋部队”,其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研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建新成果,是师生党支部进行党建工作的必修课。要让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人文社会学科、在思想上领航自然科学学科,这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之间相互统一,也需要其他学科、院系的支持。举办系列党建知识学习活动,如马恩经典著作研读交流会、党建最新研究报告会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使师生及时更新自身的党建理论认识。
(3)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指导师生党支部开展专题调研
当前党建工作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开展对这些创新模式的有效性调研,对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一方面,针对校外,联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高校、社区、事业单位等进行创新型党建调研与学习,广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政府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党建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另一方面,对于校内,开展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式方法研究,进行舆情搜集和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创新调研等。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可通过实践检验并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不同学科间相互借鉴、博采众长,相互监督、指正彼此在党建工作中的不足,深化理论学科实党建工作的成效。
4.贯彻制度建党,完善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考核、激励、监督机制,促使师生党支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1)建立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对于导师的考核主要以学术成果、教学任务为标准,其中教学包括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对研究生学术科研的指导。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导致主动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人数较少。要落实师生党支部联建,就需要将导师对研究生的党建的指导纳入到导师的考核体系中。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文件,协同学院完善导师考核标准,把导师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指导次数、指导成果以及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评价纳入到导师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与导师教育教学的年终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有助于促使师生党支部共同体建设常态化。
(2)完善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进行量化,实现工资的动态管理和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健全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针对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导师择优进行荣誉评比和表彰,大力宣传优秀党建导师的先进典型事迹,对导师要有精神激励和价值肯定。三是建立导师合理的职业发展激励机制。考核的关键在于实现人主体的发展。把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依据,并提供上升空间,增强导师的归属感。
(3)确立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提升导师参与效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共建师生党支部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建立学校监督和评议的渠道,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党支部共建活动进行必要的跟踪了解,定期去党建联建点进行调研,总结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协同学院共同开展学期末反馈总结会,以党支部为单位上交工作报告,报相关主管部门审议、备案。
(责任编辑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