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党建与社区治理水平新路径

2017-05-30 10:48:04晋江市梅岭街道党工委课题组
党政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街道党组织党员

晋江市梅岭街道党工委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城市基层党建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本文以晋江市梅岭街道为案例,探索新时代提升城市党建与社区治理水平的新路径。课题组于2017年3月-8月在晋江梅岭街道下属15个社区开展相关专项调研,分析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一体三化”(“一体”即以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为引领,“三化”即坚持党建项目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为框架,探索新时代提升城市党建与社区治理水平的新路径。

课题组在晋江梅岭街道15个社区选取三类不同类型的社区各抽取2个社区共6个社区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18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93.3%。通过深度访谈与数据量化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领域存在基层党组织引领地位弱化、党员教育管理手段落后、干部队伍建設不力、社会治理体制不顺等突出短板问题。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紧密围绕城市的功能目标定位,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大力推进社区自治共治,通过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基层制度体系、基层服务体系、基层保障体系,努力开创适合以晋江为代表的中小城市特点的城市党建与社区治理新模式,让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有抓手、有队伍、有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以构建党建综合体为引领

1.构建党建综合体,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整合社区基层党建资源,探索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综合党委新体制,推进兼职委员制,加快街道、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共建共创,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负责区域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辖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综合党委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订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组织机构和工作关系,街道主动提供服务,驻区单位积极开放资源,实现互联互动。

2.优化街道机构职能,加大组织覆盖率

引导街道党组织聚集主责主业,街道党工委集中精力聚集“三公一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党建),赋予街道党组织相应职责职权,为开展基层工作创造必要条件。街道可设立“社区党建办”“物业管理办”等机构,以强化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的相关职能。根据人口规模、党员人数,结合城市拆迁和居民安置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社区党组织网络。加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在“两新”组织相对集中的各类街区、园区、楼宇等区域,可以打破单位界限统一建立党组织。规模小、党员少的“两新”组织可以本着就近就便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两新”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途径开展党的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建立党组织。

3.推动党建联合体延伸,深化物业党建联建

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让流动党员可以正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尽量让每个党员找到自己的一个“家”,避免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推行社区党建联合体兼职委员制度,倡导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党员代表,通过相关程序兼任社区党(总)支部委员。对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项,明确兼职委员共同研究讨论、民主协商、落实分工,在有条件的业委会中成立党的工作小组,开展“星级”业委会评选,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工作模式,开展党小组长系列评选活动,加强对居民群众的服务和引领。

二、以党建项目化为突破口

1.探索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建设的服务项目

为实现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拓展服务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功能,探索建立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要作为党建工作政策和业务的咨询平台、基层党组织活动资源的共享场所、各级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阵地、展示党员先锋形象的重要窗口、教育感化党员群众的红色殿堂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努力打造党在基层社会的四大平台功能(党建活动平台、教育培训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群众平台)。要根据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合理设置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立足党内、面向社会,立足党员、面向群众,所有的活动设施向党员、群众和附近单位开放。

2.创新党建引领社区共建共治机制的联动项目

强化驻区单位上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督促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责任,进一步落实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党的组织关系不在现居住地的党员到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制度。探索实施驻区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报告制度。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资源进一步下沉社区,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共治议题形成机制,探索街道、社区与住建局、规划局、公安局、执法局、市政局、市监局及其他城市管理部门的共建共治机制,围绕社区物业矛盾等重点问题的解决,探索建立街道、社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推进社区、街区、城区三区联动。

3.成立社区党员议事会,推行党员议事制度

鼓励党员竞选担任社区楼组长和村民小组长,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对居民区“群众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事务、群体性突出矛盾和突发事件等,党内先进行议事,让党员“先知晓、先协商、先统一”,然后通过党员引导居民进行民主协商,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参与共治。党员议事会要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推行一事一议、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等制度,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旨在让党员参与党的基层建设,同时提高居民议事协商能力。

三、以管理网格化为载体

1.推进党员网格管理

以楼栋网格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基本手段,以党员志愿者为基本力量,以服务居民为基本目的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人、环境、物、组织、舆情等各类要素聚集起来,全面整合楼栋网格内的管理服务人员、社区民警、离退休党员、楼栋长、入党积极分子等各类资源,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明确职责,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收集、服务居民等各类工作,精心打造以“党员网格责任人一党员楼栋长一党员信息员一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主要框架的网格党员管理服务队伍。注重对基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和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利用,形成区域互动、数据共享、信息共联的基层社区信息化保障格局,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现代化。

2.探索党员“微格化”

基于原有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居、村公共服务中心为辐射源,整合人员、条线、区块资源,探索建立微格服務平台,深入宅基,联系群众,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着力解决区内教育资源配置、原居民财产处置等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按人口和区域的不同,设立若干党建微格服务站,配备格长与微格服务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将党建服务着眼于“微”,为党员、群众提供精巧细致的服务内容,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活动方式,满足党员群众个性化、共性化服务需求,探索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新途径。

3.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带头人”的社区队伍建设,鼓励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到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来源广泛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做好“交叉任职”,社区党总支委员、支部委员、居委干部按照程序参加业委会选举,成为业委会委员,增强业委会的力量。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制度体系,整合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由街道统一管理使用并提供财政保障。以岗位需求推动社工人才培养,加强社工规范化培训,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收入标准,加大居委会经费与社区干部工作补贴保障力度,确保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整体稳定。

四、以服务社会化为依托

1.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加快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化团体类、专业调处类等民生相关类的社会组织,创建一批社区服务典型品牌项目。如在物业矛盾比较突出的社区,尝试培育或引进物业指导中心(社会组织),协助居委会进行小区业委会的组建和换届工作,进行物业服务达标监督和指导,搭建物业公司与业委会交流的平台,协助调处社区各类物业矛盾,发挥社会组织在提高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推动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目录,研究制定经济薄弱社区运转经费与党建经费财政支持办法,推动各级相关经费向基层社区倾斜。结合群团组织改革精神,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队的作用。

2.加强社会基层协商,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街道、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党内选举、党的组织生活(“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民主议事、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发展党员工作等制度。完善社区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协商,优化联席会议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居务民主决策听证制度,完善民意反映与日常沟通机制,注重发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作用,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居委会工作评价体系,有序引导居民参与自治事务,通过规范准入全面减少社区行政事务负担,为社区自治留出空间。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职权关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

3.弘扬社会公益精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

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治理能力。以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为主要载体,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鼓励“两新”组织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公益服务当中。对社区志愿者团体数量、组成、活动等情况进行梳理,进一步整合社区丰富的志愿者队伍资源,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实现群众需求与志愿者专长和时间的相衔接。创设党员公益活动项目品牌,完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围绕“美丽家园,幸福晋江”,结合晋江传统文化特色与环境综合整治,进行社区空间微改造与传统节日文化复兴,基于物理、文化、心理空间三维提升居民归属感与认同度。

(责任编辑矫海霞)

猜你喜欢
街道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热闹的街道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热闹的街道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风居住的街道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