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传统民居装饰文化研究

2017-05-30 01:43:38马昕茁
科技风 2017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摘 要:巴蜀地区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在功能、形式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结合巴蜀地区地域特色,包括自然气候因素以及精神文化因素,思考传统民居中装饰构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为传统建筑的修复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巴蜀地区;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传统构架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建筑装饰的文化含义日益丰富,传统建筑的装饰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使用者的审美取向,是传统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在现有的资料研究中对于传统建装饰构件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宫殿、寺庙等官式建筑,对于传统民居的装饰技术艺术研究较少,本文希望以巴蜀地区传统民居为例,阐释装饰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探讨传统建筑中装饰构件的保护原则与方法。

1 巴蜀地区气候特征与民俗文化

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经过时间的累积,己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反映在民居的装饰构件的演变上。民居建筑中常采用吉祥图案等具有独特寓意的装饰构件,传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细部构造上,富贵人家追求装饰的精良,而多数的普通民居则不事装饰,简洁素雅,以实用为主,同时体现了质朴的美感。这种地域性极强的装饰风格根植于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同时也与巴蜀地区民俗文化密切相关[1]。

在宗教思潮上看,对巴蜀文化影响最大的仍是儒释道三种传统宗教。三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其中学而优则仕等官本位的思想对巴蜀地区装饰风格形成极大的影響。与此同时,地域民俗文化也对传统民居的装饰构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雕刻作品取材于历史人物传说,传达了忠孝仁义的普世价值观,还有一些出于风水要素考虑的趋利避害的形象化表达。[2]这种儒释道三家文化与民间对于平安长寿的愿望相结合的装饰诉求,也是地域化的复杂的世俗精神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民居装饰构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在巴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关系是辩证的,装饰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构构件承重的有效性,而结构构件本身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景观小品在满足一定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2.1 真实的构架、朴素的美感——穿斗构架的艺术性表达

在巴蜀场镇中,现存结构完好的建筑结构体系几乎全部为穿斗木构架,根据场镇民居中的进深大小灵活处理构架的落地形式,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结构合理性,也创造出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根据房屋面宽进深以及建筑高度的不同,有柱柱落地、隔柱落地、隔两柱落地等多种常见的落地方式,适应于巴蜀场镇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3]在传统山墙面的处理上,这种暴露构架体现结构美感的做法与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暴露结构的做法有着相似的效果。

穿斗构架本身是绝对意义上的结构构件,但在传统民居中特别是山墙面的运用上,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谐的比例尺度关系与重复出现形成的韵律感,充分体现结构本身的构造美感,具有质朴的艺术价值。

2.2 审美的意趣——纯装饰构件

2.2.1 脊饰

巴蜀场镇的传统民居中,脊饰的做法十分考究。普通民居常用小青瓦的构造做法,屋脊装饰也用小青瓦堆叠完成,构造做法比较简单,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脊饰常置于屋脊中心与两侧,分别称为中花(中堆)与鸱吻。中花的造型复杂多变,常有以下几种:将砖瓦堆叠成官帽的形状,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另一种常用的装饰模仿铜钱的形状,用抽象的手法反映了人们渴求富贵的愿望。[4]此外,屋脊装饰的繁琐和大小程度也体现了房屋的形制要求,正房之上的鳌头和中花相较于厢房之上的脊饰而言,其尺寸更大,视觉冲击力更强,用料与制作也更为精美。鸱吻与悬鱼起到了屋顶防水的构造作用,“鱼”对于水的需求也暗示了人们对于木构建筑防火的要求。精美的脊饰表达了场镇居民追求品质的愿望,其中美好的寓意也传达了对生活的寄托。

2.2.2 浮雕小品

传统民居大多较为简朴,因历史久远,浮雕小品遗存不多。但在重点保护建筑中,仍可有看到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浮雕小品,如柱础、屏风以及庭院内水缸等小品,雕刻纹样可辨认为莲花以及鬼脸,为宅院增添了生活意趣。[6]与此同时,建筑室内的家具陈设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也是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料与做工方面精细的室内陈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装饰的纹样也传达了屋主的

精神寄托,提升了房屋整体的居住品质,也传承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3 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修复保护的思考

在传统民居装饰构架的修复保护中,应遵从保持原真性与可识别性的要求,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即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来保存历史信息,还原与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

在古镇的修复设计中,根据现存建筑的保护情况,对建筑破坏等级进行评估,按照现状保护、修缮保护、落架重修、风貌改造四种方式进行整治保护。尤其对于落架重修的建筑,对于装饰构架的修中,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而对于必须更换的构件预先标注烧制日期,以示区别。同时,在图纸及影像资料上标注更换的具体位置,资料必须存入正式档案。这种保护修复措施适用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体现了传统建筑修复保护工作的严谨性。

4 结语

装饰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更反映着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传统民居中装饰构架背后的文化象征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构架本身,研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目的,不仅仅研究传统的营造技术或雕刻艺术,更多的探索历史背景下真实的文脉延续,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传递着的艺术的美的态度,这些包含在传统民居中的文化含义与象征精神,值得我们系统的深入研究,更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J].

[2]程宾.成都平原场镇民居建筑装饰构件的研究与运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佘海超.巴蜀传统建筑木构架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刘大平,顾威.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解析[J].建筑学报,2006(06):49-52.

作者简介:马昕茁(1992-),女,汉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探析
长袍后面的辉煌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2:57:33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48:59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31:10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装饰艺术形态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