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苏菁,祝景旭
摘 要:围绕课程设置,审视我校现行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发现四点不足,并提出初步优化方案,从而达到优化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目的,以期从课程方面提高中药学研究生教育质量,适应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84-03
Abstract: Around the curriculum, reviewing the current 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postgraduates in our school, found that four weaknesses, and put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optimization scheme, so as to achieve the aim of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postgraduat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train more talents for Chinese Medicine caus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postgraduates;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ystem; curriculum
2015年,“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教授獲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喜讯[1],将中药学研究进一步推向国际。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是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学术挑战[2],将中药学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中药学科研生力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学位点数量不断扩充,培养单位逐渐增多,培养规模持续扩大,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更是得到社会广泛关注。[3]
贯穿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4]。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素质的核心环节[5]。由此不难看出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作为中药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对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意义重大。
我校中药学是一级博士、硕士授权点,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研究生,在2013、2014年度荣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作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中医药院校,现行的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凸显中药学科优势、是否能够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是否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现基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药学研究生的目标,围绕课程设置,审视我校现行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深入剖析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优化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存在不足
(一)从课程方式分析,必修选修课程比例不当
必修课的内容主要涵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使专业能力得到延伸、补充、完善为目的而设立的。为了夯实中药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使研究生的学习重点集中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领会与掌握上,导致必修课所占比例较大,选修课程相对较少。且现行的选修课内容设置保守、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
(二)从课程表现形式分析,理论实践课程衔接不良
理论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6]理论课程是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的一种课程表现形式,实践课程则是针对拥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将理论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所开设的课程。我校中药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由于理论课程内容比较系统,占据学时较多,使得教师和研究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且理论课程之后再安排实践课程,时间跨度较大,会出现遗忘部分理论知识的现象,影响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势必影响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随着时代发展,快节奏的频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尽量缩短实习过渡期,所以动手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就业的受欢迎程度。
(三)从课程传授方式分析,知识传授、方法探索融合欠佳
知识传授类课程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将前人用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研究出的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方法探索类课程侧重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了保证单位时间内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点,将学时利用率最大化,导致现行的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类课程占据研究生教学主导地位,方法探索类课程相对较少,使得研究生自主获得知识能力欠缺,毕业后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显得无所适从。现代社会信息更迭速度极快,中药学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亦是不断涌现,永远沿袭在校时所学内容,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与学习过程,只能固步自封,对培养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利。
(四)从课程内容分析,交叉前沿课程相对缺乏
固定内容类课程以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交叉前沿类课程侧重科技发展前沿、交叉学科等内容。因教材编撰、出版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及时更新,现行的课程体系中以固定内容类课程居多,使得部分新理论、新观点无法引入教学内容中。近年来中药学研究发展迅猛,固定内容类课程知识点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中药学的要求。如何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类内容的关系是中药学课程体系优化的难点。再者一般任课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单一,交叉学科人才稀有,设置交叉学科类课程师资相对不足,这无疑会对研究生拓宽学术实验不利,达不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优化方案
(一)调查师生需求,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
对于必修选修课程比例不当的问题,可以将拥有中药学学位点高校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作为蓝本,通过对比,分析利弊,找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最佳设置比例。
对于选修课程内容设置保守、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可以对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需求,筛选出有利于学科发展、能够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首先针对授课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提供其他高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供其选择,同时建议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多年任教及科研经验上报其他高校尚未开设科目。其次针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将授课教师筛选出的选修课程作为选择项供其选择。最终通过筛选,确定对中药学科发展有益,同时研究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争取做到既不削弱现行课程体系中主干教学内容,又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研究生兴趣开设选修课程。
(二)增加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理论课程是专业学习的根基,对于中药学研究生来说,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相关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是走上中药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磨炼、印证理论课程所学知识,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与灵感。调整理论课程并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相关专家进行长期论证。因此通过调整实践课程来协调两者的关系更为可行,对此将实践课程即实践时间“化整为零”,在理论课程中嵌入一定量的实践时间,让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到实验室、医院、企业等场所进行实践锻炼,夯实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再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理论课程学习中,有针对的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这种将传统授课模式改变为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理论课程的学习效率,强化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的目的。
(三)改革授课方式,激发研究生学习自主性
无论何种课程均是以学习知识为最终目标,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越密集,课程的含金量越高,学生越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但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应该是“知识”的缔造者,而不单单是“知识”的运用者。将传统授课方式与讨论、讲座、PBL多种授课形式有机结合,同时倡导研究性、探索性授课方式,能够将知识传授类课程与方法探索类课程有机融合,提高研究生学习自主性。首先,提倡任课教师将部分课程的讲授任务进行拆解,下达到每一位或几位研究生,研究生围绕知识点的发现发明契机、实验检验经历、推演推论过程、总结概述方法进行自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析后,转换课堂角色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总结、讲授,任课教师对于所讲内容进行提问及点评,弥补研究生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研究生从此過程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次倡导任课教师采用PBL教学模式,研究生对于授课内容进行提前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文献查阅及思考,课堂上研究生就大家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任课教师适时给予引导,有利于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达到锻炼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最后,建议邀请高年级的研究生,特别是毕业研究生,以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亲身感受、经验教训等,结合实例开展专题讲座,以引发研究生的共鸣,激发研究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兴趣。改革授课方式后,将课程由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的过程,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的道路提前进行“预演”,在未来的工作道路上少一些曲折。
(四)整合教学内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药已走向国际,青蒿素的发现,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药学的魅力所在,中药学研究必将再次掀起高潮。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核心为创新能力的增强[7]。按照教材进行固定内容的照本宣科,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中药学研究人才的发展需求。增设交叉前沿类课程,倡导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将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专家、相关交叉学科优秀任课教师组建成教学小组进行联合授课,各位专家及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为研究生讲授,从而将中药学最新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理论及未来研究方向,融合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拓宽中药学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其应用不同思维路径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还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中药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调查师生需求、增加实践机会、改革授课方式、整合教学内容等方面调整课程设置,是优化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始动环节,如何基于目标导向设置课程目标、按照研究生专业方向安排课程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模式,是保证各课程要素有效衔接配合,取得最佳培养效果的中坚环节。只有全方位的对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才能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可以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开发、研究领域从事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复合型中药人才,最终达到提高中药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中药学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安远,郭华珍.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一)[J].中国市场,2016,09:199-208.
[2]桑滨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07:1088-1092.
[3]林龙飞,闫磊,杨培,等.药学论坛在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药学教育,2013,01:36-38.
[4]徐勤白,先群.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机制的实施方案[J].药学教育,2009,25(3):9-11.
[5]孙玲,郑国华.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2(03):751-752.
[6]方永秋,王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角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8):116-120.
[7]安冬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