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燕 徐正刚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人才培养方法决定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质量。文章结合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本质要求和当代社会对林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出适应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即,“因人因法、分类教学”“以人为本、导师培养”“去劣存优、扬长避短”“课堂课外、相得益彰”“适应需求、持续发展”,为培养优秀的林学人才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林学;人才培养;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169-0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our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Moreover,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talents determines the reform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natur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under the 'mas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for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concludes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forestry talents, which are 'classified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udents', 'people oriented, advisor guidance', 'give up the bad and heep the good, adopt people's good points and avoid his shortcomings',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attune to the ne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gives method and idea for cultivating excellent forestry talents.
Keywords: Forestry;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 exploring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30%时的教育为“大众教育”,而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超出了15%,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1]。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我国受教育人数急剧增加,从质的层面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同时“大众教育”也使得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而由于大学扩招引起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趋明显,某种程度上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学生受教育经费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影响涉及多种专业。即,大众化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人数增加但教育质量水平下降、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受教育经费增加”等特点。因此,如何提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质量(包括社会需求性等)成为培养各类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人才方法的转变则将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为我国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办好林学本科专业十分重要。从1998年将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并为新的林学专业以来,林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但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教育在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找到最为合适的培养结合点,使得目前大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急需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的发展直接相关。林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對我国甚至全球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保护、人口控制等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当代经济发展及社会对林业类人才的要求,分析培养当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林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浅谈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一、因人因法,分类教学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1. 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受教育程度、方式、培养效果等的差异使进入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对待同一问题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比如贫困偏远、少数民族等地学生可能受基础教育资源的限制,导致其对新知识信息的接受量有限,从而对相同问题的认知会有别于发展地区生源学生。2. 招生分数的差异也能体现部分认识水平上的差异。3. 由于扩招,调剂生越来越多,涉及的调剂专业跨度越来越大,使得学生的原始兴趣也有所偏离,兴趣上的差异对高校教育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面对学生组成结构上的差异,如果一再使用固有的培养方式,势必造成教育效果不良的后果。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4],且收效较好。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因学生情况,借鉴英语分级教学方法,制定符合林学专业学生教学的“分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分级是指根据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后分成不同等级进行分班教学[4]。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是高校教育受教育人数多而形成分班教学。对林学专业而言,在一所学校每一届的招生班级一般为2-4个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兴趣等进行“分群”,按照不同群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而这种课程体系的“分群”设置可以通过学生选修课程实现。如,某些学生对森林培育方向比较感兴趣,且有意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继续进入研究生等更高一层次的学习的,可以多选择森林培育方面的课程;另一群类学生比较喜欢育种方面的知识,则按兴趣多安排其学习该学科方面的知识课程;如果学生喜欢森林防火方向,则可适当增加该方向的课程……这样的话整个林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整体的基础课程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自身的知识层面、对整个专业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成绩等方面也能大致体现各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特点,由此,按照各学生的兴趣、实际知识结构、就业选择期望等进行分类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能尽量的受到比较专业的、较深入的教育,达到高校教育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以人为本,导师培养
“以人为本”源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基本原则是“重视人的需要”,以“人”为开端进行各种活动。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就是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实施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据了解,东北林业大学实施的“成栋班”培养模式在进行林学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尝试有一定的成效,且值得借鉴。“成栋班”培养模式是根据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讨论建议,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经验而制定的培养林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5]。在大众化教育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成栋班”培养方式,结合各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制定符合各自学校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即在进行林学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基础课程上可以让学生与其他学院、甚至其他院校实行“学分互认”式的教学,让学生可以学到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扎实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的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也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柔性”判别,做到各环节皆体现“人”这一核心。
在进入专业方向学习后,即进入高年级学习时,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行一定的监督、支持和实时管理。这种情况下,实行“高年级林学专业导师培养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在全校相关领域聘请具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教师出任林学高年级学生的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导师,在学生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加导师的一些科研活动[6],使学生在实践中稳固知识,加深对专业方向的认识,初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自身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科研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讨论会,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阶段性总结和汇报;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的同时,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积极性,真正做到“导师有其用、学生有所学”,达到导师培养的效果,促进林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三、去劣存优,扬长避短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大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不适用于当今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备内容、备对象、备方法、备语言的备课模式根本不符合高等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理念”[7]。新时期高校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学生受教育的效果。但以往的教育方式方法并非一无是处。虽然面对新的要求,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主体仍然不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具有负责教授知识、指引学生方向、指导技术等基本的义务,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学习消化新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自身基本技能的责任。就林学专业特点而言,教师仍需“备内容、备对象、备方法、备语言”,但这又与传统的“四备”有一些差异。传统的“四备”主要是指准备上课要讲授的内容、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做一些调整、准备上课进行的方法以及上课进行的语速语态等,而当前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四备”有新的内容,即“备内容”不仅要准备上课讲授的主体内容,同时还需准备大量的扩展知识,要实时更新与所讲授林学课程相关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发展态势等,并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全面准确的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林学类发展的信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林学人才打下铺垫;“备对象”不仅要求根据听课对象进行,而教师自身也即对象,要符合自身内心作为教师的“良心”准则,对象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还包括第三方(家长、社会或者非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等)的评价、认可等;有些教师课前设计好整堂课的流程,每一个环节是事先设计好的方法,如引用、提问、点名等,乍听觉得课程设计完好,仔细琢磨则发现课堂显得死板,可能达不到教学效果,“备方法”要求教师既要大致熟悉在什么内容方面使用什么类型的方法,又不能过于死板的套用方法,而应全面掌握多种方法,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随着课堂进行时的学生反应及时的进行更改,使教学过程灵活有效。“备语言”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相对小学、初中、高中较少,但有些教师由于上课紧张等原因,也备“语言”,而当前的林学专业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能进行中英文的互用,特别是在专业词汇、外文资料等的讲解上,要熟知专业名称的来源、外文表述等,使学生能更准确的了解所学知识。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板书”正在高校教学课堂中悄然消失。本人认为,多媒体固然有其“容量大、方便、图文并茂”等优势,但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很多地方配合使用“板书”,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如,学习《树木学》讲述“杨柳科”杨属和柳属的特征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从幼苗到成树的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比较区别,但对某一重要的区别特征,教师可在黑板上手绘,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后进行简单的绘图区别,如此收效势必会优于“只展示”。因此,就林学专业而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摒弃传统方法中的不利因素,取其优势,结合新时期的教学良法,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即“去劣存优、扬长避短”。
四、课堂课外,相得益彰
长期以來,我国高等教育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却经常疏忽了上课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林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林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传统的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或对已有的实践课程进行改进,即需在正常完成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要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或改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充分认识和掌握林学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因此,“课堂课外”结合,则可使课堂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中得以巩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可增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相得益彰。
而要达到上述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针对课外实习课时设置不够的培养方案要进行调整,增加课外实习相关课程的比重和林学综合实习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二是针对培养方案中已然设计好实践类教学,但效果不好的培养方案,这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的进行,注重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效果。而第二种是当前林学专业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所在。当前,大多数林学专业的培养中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践所需的综合实习、实验课程、毕业论文[8]等内容,但由于“实习基地远离学校成本高”“实习内容不确定统一”“实习教师与学生数量不匹配导致实习效果不良”“实习总结性差学生重视程度低”“实习场地变动大系统性差”“实验室建设不完备实验效果差”“指导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而敷衍完成毕业论文过程”[8,9],实践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要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林学类人才,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善。首先,要尽可能为实习提供实习林场,使实习场地离校距离尽可能近,也提供了固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上下届实习的衔接,可一定程度保证实习的进行和效果;其次,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即使实习指导教师发生改变,但实习内容、计划等不能改变,使学生能真正的有所实践;第三,适当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或学生分批进行实习,尽可能让教师的指导有作用,而不是表面上的完成指导任务,而由于学生数量多,很多学生基本没有受到“指导”;第四,注重实习总结,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实践有其用;第五,建立完善林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基础条件,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毕业论文的把关,要求指导毕业生的教师认真完成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应当注重毕业论文的设计、操作、总结和论文的撰写、答辩等过程,学生与教师互相监督,共同把毕业论文做好。只有真正做到课堂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发现问题,才能真正的掌握林学相关知识,也才能真正成为林学类优秀的人才。
五、适应需求,持续发展
社会的需求是发展任何行业的前提,林学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专业,社会的变化对林学人才有其自身的要求。因此,林学类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预测将来对林学人才需求的大致方向,从而培养的林学人才不仅可用于当前社会,也能在发展中避免淘汰。做到培养方式方法可持续,林学人才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发展。
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以来,虽然使得我国全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所上升,但对于具体的各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却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压力的增大等等均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林学类人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培养效果也同样受到了影响。当代社会对林学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木材利用,而是更注重林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新林业观念,突出环保意识在森林经营中的价值”[6]。因此,只有在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变和完善林学人才的培养,才能正在做到“学能有其用”,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钦,冯文广.大众教育下强化高校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9):102-104.
[2]郭文敏,呂爱华,万国赋.大众教育阶段高校专业教学思维方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43-44.
[3]黄大庄,阎海霞.面向21世纪林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5(1):10-11.
[4]胡歆.浅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J].中国西部科技,2008(34):78-79.
[5]吴国春,翟雪峰,姜中珠,等.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6):5-7.
[6]严善春,曹传旺,迟德富.论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9(3):5-8.
[7]郭文敏,吕爱华,万国赋.大众教育阶段高校专业教学思维方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43-44.
[8]林同.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的林学专业建设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42-5344.
[9]张利萍,束庆龙,刘盛全,等.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