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体系构建

2017-05-30 23:08王爱华朱霖昊郝敏
高教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

王爱华 朱霖昊 郝敏

摘 要:目前理论界对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与本科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有哪些区别、究竟重点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哪些能力、又如何通过教师的校内导学督学使学术型研究生具备这些能力等问题仍没有清晰、统一的思路;文章研究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该研究有利于指导高校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使高校能力培养的思路更清晰,最终使高校校内导学督学真正落脚在被培养者重点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导向;能力培养模型;校内;导学督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018-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no clear and unified ideas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ability training between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egree students, capacities tha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ly focus on cultivating of academic graduates, and how teachers guide school inspectors to make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his paper inten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research is helpful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akes the university have clearer thought of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end, the school guidance inspectors really settle on the trai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key abilities.

Keywords: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 ability oriented; ability training model; in school; guidance inspector

一、概述

能力培养最终必须落脚在被培养者的能力提高上。但是目前在实践中,我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方面还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明晰的问题。如: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与本科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下文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有哪些不同?到底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哪些主要能力?又如何通过对其校内的导学督学,使其具备这些能力?

理论界对这些问题,至今也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思路。虽然我国高校开设研究生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但理论界专门研究能力导向的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体系方面的相关文献至今仍很少。中国知网上学术期刊中以篇名“能力导向研究生”“研究生导学”“研究生督学”等为检索词检索到的论文为0、4、0篇;以篇名“研究生能力”为检索词检索到的论文共61篇(其中2010年以来的只有28篇);这些论文主要对导学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改善关系的对策[1],导学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及导学关系的持续改进[2],导学关系的不协调及解决[3]、导师的责任[4],文科研究生能力应由获取知识、反思批判、科研创新、良好学术品格、实践应用、语言表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化的理念八大能力构成[5],用人单位、导师、研究生看重的能力特征[6],会计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在技术技能、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实践经验四大能力方面的差异及融合[7]等进行了研究;总体看来,这些研究至今仍未形成清晰、统一的“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型”,并且缺乏以能力为导向对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培养体系进行构建。

文章拟引入大卫·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模型,进一步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校内导学督学体系及其评价指标。无疑,文章研究能促进高校建立起能力导向培养意识,有利于高校对学术型研究生乃至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重点、导学督学重点更清晰。可见,文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学术型研究生、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异同

(一)能力要素相同

借鉴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创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会发现,浮在海平面上面的是显性能力素质,是个体知识和技能,是个体表现在外的能力,这些能力容易考察和衡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训来改变;而在海平面下面的是隐性能力素质[8],该素质不同于显性能力素质,其本质上经历着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不能仅依靠哪一次培训就能轻易获得。

受此模型启发,笔者认为,在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能力的培养,指的就是图1的显性能力——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是隐性能力的培养;校内能力的培养,表现的能力要素应主要包括:知识接受、质疑[9]、应用、信息收集加工、陈述汇报(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团队合作、创新等八种;即:高校学生校内学生能力培养模型图设计如图2。

(二)能力培养重点不同、培养力度不同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培养能力的要素是相同的。但三者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力度不可能是相同的。

1. 学术型研究生与本科生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力度不同。

笔者认为,由于知识接受能力是学生依靠教师讲授和启发,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有些学生甚至在高中阶段这种能力就已经成型;而陳述汇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因高校本科教育对此高度重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也已经成型;因此,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重点应主要放在质疑、应用、信息收集加工、创新四种能力上。无疑,在知识接受、陈述汇报、团队合作这三种能力培养力度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应该明显比本科生弱,而在质疑、应用、信息收集加工、创新四种能力培养力度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应该明显比本科生强。

另需指出的是,由于陈述汇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历来被认为是各类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这两种能力虽在研究生阶段不是培养重点,但仍应像本科生阶段一样继续保持训练。

2. 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力度不同。

随着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改革拉开序幕至今,教育部下达了很多关于加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文件和辅助政策,如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资助工作、培养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精神明确指出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之间的差异。前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主;而后者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专业和专门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可见,专业硕士能力培养重点也应是质疑、应用、信息收集加工、创新四大能力。但与学术硕士相比,笔者认为,两者仍有区别;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应是创新能力方面,学硕应主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而专硕则应主要培养应用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可汇总得出学术型研究生与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力度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保持”是指此种能力虽不是培养重点,但应该在攻读学硕或专硕阶段继续保持。由表1不难看出,学术型研究生校内能力培养的方向和重点。无疑,此分析结论可为学术型研究生校内能力培养的导学督学体系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导向。

三、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体系整体框架及主要内容设计

(一)整体框架设计

笔者认为,该框架应在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培养的全流程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构建。此全流程应主要包括培养方案设计、自学文献确定、课程学习、实践学习、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环节,因此文章构建的教师校内导学督学体系整体框架,应如图3所示。

由图3能清晰可见,该整体框架中具体的导学、督学共有八大关键环节,这八大关键环节也可称为校内导学督学体系中的子体系,这些子体系之间承前启后、紧密相联,并由教师的导、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紧密结合,共同施加在学生身上促使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形成或提高。

(二)主要内容设计

作者认为,应针对以上所确定的校内导学督学体系整体框架中的八大关键环节,分别设计各自的主要的导学督学实质内容,以便使教师明确每个关键环节导什么、如何导;最终形成各自的导学督学内容子体系,如表2所示。

当然,导师在学术型研究生在读期间,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主持或自己负责的科研课题任务中,在科研课题的关键环节,导师或科研团队可对参与进来的学术型研究生进行相应的导学督学;具体的导学督学工作可参见表2中的相关内容。

四、能力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以上构建的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模型,紧密围绕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八大关键环节构建导学督学能力评价指标。通过该套评价指标的构建,应使高校明确高校校内导学督学的能力构成要素,更清楚地认识到对能力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学督学重点。

从以上校内导学督学全流程中可以看出,对能力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校内的导学督学的考核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课堂教学每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对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导学督学能力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在每个年度,由学校或学院的研究生主管部门对每一位导师导学督学能力进行评价。前者应以能力为导向设置主要指标,由每个听课学生对授课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后者应以研究生能力取得的成果为指标,对每一位导师导学督学能力进行评价打分。

(一)对授课教师导学督学能力的评价指标

由以上论述可见,学术型研究生对授课教师的导学督学能力评价应重点围绕质疑、应用、信息收集加工、陈述汇报、团队合作、创新六大能力来设置主要指标[10]。具体设计可如表3所示。

(二)对导师导学督学能力的评价指标

由以上论述可知,导师校内指导全过程中导学督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培养方案确定、自学文献确定、课程学习、实践学习、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该类评价时,应以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能力取得的成果指标为主,由学校或学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对每一位导师导学督学能力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并计算出每位导师的生均得分。具体设计可如表4。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表4中:1. 专业学术论文。须与专业相关;须是见刊的正规期刊(不含增刊、专刊)。须以本校为第一署名单位(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研究生须为第一作者,或研究生为第二、导师为第一作者。不同刊物收录(转载)的同一论文,按最高级别刊物加分。2. 出版学术著作。须以书籍原件为准。3. 学习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不设特等奖的,一等奖按特等奖分值计算。行业协会表彰按同级别减半计算。其他类同专业学术论文。4. 科研成果获奖。不设特等奖的,一等奖按特等奖分值计算。其他类同专业学术论文。

表4中设计的内容及相关说明,可供各高校评价时参考。当然,不同的高校该类评价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评价时各高校可建立起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设计。

五、结束语

文章引入大卫·麦克利兰能力素质模型图,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分析学术型研究生的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出其能力培养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知识接受、质疑、应用、信息收集加工、陈述汇报、团队合作、创新八大能力构成;论述并发现了学术型研究生与本科生、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力度的区别。并紧紧围绕学术型研究生的这些能力进一步构建其校内导学督学体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能力的培养最终必须落腳在被培养者能力的提高上,促使高校学术型研究生能力提高的主体应主要是授课教师和导师。无疑,本研究成果能对公立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实践起重要指导作用,可供公立高校在学术型研究生校内导学督学中借鉴。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所限,本研究成果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将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讨论并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林,卢小慧.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文献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60-63.

[2]王海林,卢小慧.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调查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 60-64.

[3]赵猛,李勇,等.建立和谐发展的研究生导学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235-236.

[4]牟晖,武立勋,徐淑贤.和谐视域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72-74.

[5]司晓晨,高田钦.文科研究生能力结构及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5,4:96-98.

[6]郑 ,李晓剑.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5:268-269.

[7]曹越,黄灿.论会计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构建[J].新会计,2013,5:64-67.

[8]孙立莉.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个体绩效管理流程设计[J].企业经济,2008,8:36-37.

[9]王玉侠.“引学——导学——督学”,淮北电大《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9-61.

[10]祝建军.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本科教材设计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53-54.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
以能力为导向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水工结构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能力导向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