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震
摘要: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的失利是中国男篮近二十年来最惨痛的教训,后姚明时代的顽疾被无限的放大了出来。青黄不接,没有优秀的年轻球员顶上来,或者说所谓的优秀年轻球员顶上来了,但是面对亚洲或世界强队还是不堪一击。笔者通过对比中美的篮球人才培养机制结合CUBA,CUBS两个大学生联赛的开展,希望给中国篮球的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大学生联赛
一、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发展变化
(一)辉煌历史
篮球,世界第二大运动,有着很强的健身性和趣味性,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重视。美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其各方面实力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当然,篮球也不例外。美国一向都享有“篮球王国”的美誉,其中,又以美国国家篮球协会,即“NBA”最负盛名,被誉为是篮球界的托拉斯。
中国,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被世人誉为“东方睡狮”。如今,她已睁开了沉睡多年的双眼,大踏步的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国人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尤以体育最为明显。在九二年巴塞罗那,九六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更是技压群雄,名列金牌榜首位,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随着共和国体育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们非常喜爱的篮球运动水平也逐步的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国男蓝已经称霸亚洲蓝坛多年。从钱澄海、白金申这些老一辈的篮球名宿到现在正值壮年的年富力强的少壮派教练员,王非、阿的江,杜锋等,当年曾经叱咤蓝坛,如今走下赛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献身篮球运动。他们手下的爱将如:姚明、王治郅、胡卫东、刘玉栋等,更是令对手闻名色变,在亚洲罕逢敌手,在世界上也受人瞩目。如今,易建联正如日中天,而小将周琦也正在飞速成长,成功进入休斯顿火箭队的常规赛阵容。
同样的,中国女蓝也曾是亚洲霸主,世界劲旅,曾涌现出丛学娣、宋晓波、邱晨、郑海霞,苗立杰等一大批世界名将,在世锦赛、奥运会上都获得过亚军、季军。
(二)竞技水平成绩的严重下滑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篮球健儿的体质有了明显的增强。主要表现在平均身高,体能,体重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灵活性。但是成绩却停步不前,女蓝还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男蓝也输给过韩国,伊朗等强队,甚至2013年亚锦赛还输给了中华台北队,当了回“亚洲老五”。特别是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一场未胜便打道回国了。笔者观罢此次中国男蓝的所有赛事后颇有感触: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实际上是中国男蓝现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姚明依赖症”的病情大爆发,它留下的是遗憾,警示与不解。
“遗憾”的是篮球在我国是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竞技体育项目,为它如痴如迷的人堪称世界之最。但有着众多篮球人口的篮球大国却因近十年对姚明的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后备人才的培养。
“警示”的是中国的篮球为什么就如此脆弱,特别是男子篮球队自1984年络杉矶奥运会后,历经几十年的各类大赛都没能打入比奥运会前八名更好的成绩。2013年的亚锦赛更是跌入谷底,泱泱大国的男儿们究竟是什么东西比别人差,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不解”的是中国男蓝在伦敦奥运会的比赛中,中国队在第一次没有姚明参赛的情况下,表现怎么就像两支差异极大的不同球队。队员们的技战术的应用效果怎会有如此大的落差,确实让人费解。
二、成绩下滑的原因
(一)亚洲球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体育总局领导和篮球界前辈在2013年亚锦赛和伦敦里约奥运会后对中国男篮进行会诊时强调:“男蓝现在在世界上,甚至亚洲的强手多,这是事实,但如何面对无姚明时代,重回世界八强,应当好好反思和总结。”特别是澳大利亚队和新西兰归入亚篮联后,中国篮球的称霸之路将变得更加艰难。女篮虽然稍微好一些但是日本队近几年的崛起也让中国女篮吃了不少苦头,接连丢掉了两次亚洲冠军。
另外,2013亚锦赛“中——韩”,“中——伊”之战所表现出来的差距与“中——台”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差距也是大同小异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男篮80年代既定的战略目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进入00年代初就出现了奋斗目标的不确定性,更使我国男篮技战术打法在0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过分依赖姚明,滞后于本隊的基础条件,显现出不能适应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男篮“差”在运动过程中的力量对抗上
还不能适应强对抗下的技术运用,中国的球员身材,力量和体能方面都不吃亏,但是在和欧美强队的对抗中却总是显得“弱不禁风”。
(三)中国男篮“缺”的就是能结合本队技战术特点的适应篮球运动发展规律的、对变的攻防战术体系
进攻中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体系无形中使对方的防守面积和防守难度相对减少,进攻活动范围更宽松,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我方场上的5人加起来不仅没有大于5,反而小于5,使进攻和防守看起来显得更加困难。
三、中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造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我认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它相应的需要引起的,而且还有需要规定着。因而,社会需要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依靠业余体校——体校——体工队的模式进行,基础十分单薄。我国有着众多的人口,有着无数可造之才,单纯依靠计划体制下培养人才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前面提到过的“NBA”是世界巨星的聚集地,而为它输送人才的不是各个省的专业队,而是NCAA(美国大学生体联)。美国的这种篮球人才的培养途径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
首先,基础的篮球教育要扎实。这就需要孩子们在接受初级教育的时候就要受到最纯正的基本功训练。在美国的初、高中甚至是小学的体育老师(包括篮球老师)的专业水平决不亚于我国的专业队员的水平。就算技术水平不够好,其教练水平也是非常专业的,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能使你终身受用不尽。所以美国的初、高中教练员水平有的比我国大学教练的水平还要高。
美国孩子除经受小学、初中、高中基础训练的同时,还有相对的各级联赛的锤炼和洗礼。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联赛制度也是很完善的,正规的程度不亚于我国的大学生联赛。这就使得球员们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比赛训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对比赛严谨、端正的作风。最后送到大学后,教练员把战术进行合理安排就基本可以了。
美国正是长期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才使其“NBA”成为了世界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的王国。如今,想证明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目标只有一个——进军NBA。
回过头来看中国,刚才上面提到的依靠业余体校——体校——体工队的模式进行,已不能满足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这时,出现了CUBA,随后在2004年又诞生了CUBS,他们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事物。目前在青少年中已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开辟了一条篮球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既小学——中学——大学——专业队,也就是现在发展良好的CBA和WCBA,为篮球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力量,它将用大学生篮球联赛来带动中小学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从而为我国篮球人才的培养形成厚实的基础。
CUBA和CUBS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优势:第一,它的产生适应了我国篮球运动现状的需要,为篮球运动开辟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第二,他们为大学提高知名度提供了条件;第三,为高校体育引人了竞争体制和精神动力。它的宗旨是“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所有的工作都將围绕这样一个宗旨展开,这也为CUBA规定了一个总目标。
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它的竞技水平与后备人才现状并不能满足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其一,大学生篮球联赛整体水平不高。其二,高水平运动员太少,虽然近几年涌现了一些大学生球员参加了CBA和WCBA,但大多数是替补队员,而且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不能满足我国最高层次篮球运动的需要。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来说,影响竞技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训练和比赛。但CUBA和CUBS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够仅仅取决于两个因素。因为大学四年时间是一个很短的阶段,除了训练,比赛还要完成学业,篮球运动水平通过大学阶段的提高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认为从这一点应向美国学习借鉴一下。即广泛开展中、小学篮球运动,并使之训练比赛正规化,大力提高初级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使运动员从小就把基本功打牢,打坚实。
当然,美国及西方一些篮球水平高的国家的人才培养体制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我国的CUBA,CUBS的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高校的篮球运动训练也存在很多问题,训练管理不规范,比赛锻炼机会少,队员条件远没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等。但CUBA和CUBS还是开辟了我国篮球人才培养的新路,我们已经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它的潜力还很大的。我想,影响大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训练;管理;运动员的自身起点;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只要把这四个因素逐步完善了,那我们“称霸亚洲,打败欧洲,冲击美国,早日进入世界强队”的目标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徐济成.NBA与NCAA,CBA与CUBA[J].篮球,1997(10).
[2]王朝辉.关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出路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16.
[3]李正贤.CUBA联赛参赛队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24(2):19.
[4]池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17
[5]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6]于振峰,张振东,张建军,李南,张娟,韦内灵,黎晓萍,房淑珍,王梅珍,高瞻.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05).
[7]周贤江,高治,马磊.对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的理论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8]马策,马越.CBA联赛各俱乐部后备人才来源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