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研究①

2017-05-30 22:28:42韩石
中国商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摘 要:少数民族服饰产业是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产业,少数民族服饰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迁而演进,它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社会文化记录和展示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包括在此发源或长期居住本地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满族和朝鲜族等七个民族,研究其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发展中现代化再造、文化传承和保护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服饰 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24-03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演化变迁和如今的发展状态,重点在于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工艺过程和技术特色。

本文关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发展与保护是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同江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吉林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调研对象包括国家、省级的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人、民间艺人,相关民族服饰企业,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者和当地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文献调查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一般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调研。

1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的象征与标志,是随着民族的起源、发展、固化、形成和演变而形成的,他不仅体现和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变迁,还是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各少数民族的族徽。民族服饰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三重结构系统,并遵循着“器道一体化”的系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的女性劳动者,这是中国自然经济体制孕育的结果,她们以其卓尔不群的智慧把作为“器物”的服饰定义特性——形、质、状、态、实、用以及作为“道理”的服饰观念内涵——言、意、思、辩、情、理等种种关联,当成一种文化极致美学目标来追求。换言之,她们通过服饰符号的形色性诸特征,来构建一种社会文化的共识基础或是要素,成为了社会认同和识别较为稳定的系统体系。

与南方服饰相比,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鲜明,因为北方气候寒冷,加上少数民族从事牧、猎、渔业生产,流动性大,其服饰就以长袍、长裤及鞋帽配套完备为主要款式,饰品较少、绣花不多、原料处理朴素、衣裤均较为厚重,具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特点,在东北只有从事农业的朝鲜族妇女保留着穿裙装的习俗。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特色来看,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基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与审美取向和制作者的工艺智慧等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着服饰材料来源与工艺,像鄂伦春族的皮袍和兽皮熟制工艺,赫哲族的鱼皮衣与鱼皮的鞣制工艺等。二是游牧渔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蒙古族袍服形制和开叉的位置,长袍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保护骑马者的腿部,又便于马上活动。三是智慧的少数民族妇女把自然景色、萨满崇拜等自然与文化要素装饰在服饰上,并进行了美学创造,使服饰更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特点。如果传统的文化体系和封闭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可能服饰的变化进程会很缓慢,但随着贸易和战争的冲击会为民族服饰的变化带来许多外来文化的痕迹,如棉、丝绸等材料通过贸易进入蒙古草原后,使蒙古贵族们开始穿上了丝绸面料的棉袍。特别是进入近现代后,工业化和市场化对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文化都在这个浪潮中变得弱势、蜕变甚至消失,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同样面临着这个巨大考验。民族服饰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文化的震动,何去何从?民族服饰的发展与保护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目前本课题组对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民族服饰的典型重点调研来看,可以把7个民族的服饰发展状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展良好,第二类是发展缓慢,第三类是濒临灭绝。

第一类发展良好的主要是满族服饰和朝鲜族服饰,满族的旗袍和朝鲜族裙装的市场需求较好,满族旗袍是最受中国女性欢迎的传统服饰,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受众群体较大,并不受本民族人口的限制。朝鲜族服饰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的需求量较大,政府鼓励朝鲜族人穿传统服饰,如在政府上班可以穿朝鲜裙装,频繁组织传统表演对演出服需求量较大,另外就是韩国的外贸订单,和近年韩流的影响产生了大量非本民族的服饰需求,经济价值较大。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形成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有批量生产的工厂,也有做高端定制的家庭工作坊,具有了一定规模。以延吉市礼美服饰为例,企业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订单涉及国内外,产品体系全面系统,价格档次清晰准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类发展缓慢的是蒙古族服饰和鄂温克、达斡尔族服饰,受草原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人们从草原来到城市,牧民的數量越来越少,原来的服饰需求在逐渐压缩。另外,外部的需求较弱,蒙古族内部服饰分支较多,使需求产生分化。这导致草原民族服饰的生产规模较小,更多依靠本地市场进行定制服务,所以服饰价格普遍较贵,制作精良。虽然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在力推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但受到人口规模的限制,文化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规模、速度和竞争力处于劣势。

第三类濒临灭绝的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服饰。这两个民族的人口特别少,但在历史上却形成了灿烂具有特色的服饰文化,并极具原始文化的研究价值。但在市场经济和国家管理的约束下,两个民族的服饰商品价值也较为特殊,可以说市场需求空间极小,所以形成了现在存在的矛盾现象,就是文化研究热潮持续而发展濒临灭绝,正像鄂伦春族老人关继英所说,现在政府的禁猎令和鄂伦春族人下山后的现代生活都让我们无法获得兽皮,没法靠制作皮袍存活下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未来鄂伦春族的皮袍慢慢就会消失,可能只能在博物馆和老人家里能看到了。

2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发展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冲突与融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服饰作为商品形态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其产业规模的形成和大小也却取决于市场空间的大小和开拓。为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和获得经济利润就面临着市场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蒙古族索海靴的制作,完全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在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牧区的牧民还是十分喜欢,但制作周期很长,价格昂贵,一双靴子售价在4000~5000元不等,而这个价格可以买一双很好的户外靴。从使用功能来讲,可能户外靴更加轻便。随着替代商品的激烈竞争,很多少数民族服饰的市场在压缩,仅能维持生存而发展潜力堪忧,如果传统的制作工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改变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因为传统制作工艺文化是市场化民族服饰的文化根基与珍贵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2)文化边界的突围与传承。有一句大家熟知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也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民族服饰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原来交通不便和传播渠道狭小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认同的边界主要是以本民族和影响到的其他民族为主;而现代社会交通便利,现代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交流平台,文化的快速和广泛传播成为了可能。如何利用现代文化传播平台,突破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边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民族服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打破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藩篱,改变只要对本民族文化有兴趣就可以肩负传承的使命的思想观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种传承方式,有师徒式、有家庭式、有企业式等。企业式的传承主要是培训方式,传承面更大,并且许多非本民族的劳动者也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技艺与文化。如在延吉市的朝鲜服饰企业中有许多工人都是汉族和非朝鲜族的其他民族劳动者。

(3)资金的困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民族服饰制作资金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家庭合伙,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制作者,自有资金,通过不断生产积累资金。这种方式稳定、风险小、服务对象明确、发展速度缓慢,如不扩大生产对资金的需求较少。二是自有资金与外来资金相结合,主要是以企业方式经营的制作者,为寻求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自有资金有限,主要依靠投资入股和银行贷款,但民族服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又是轻工业,固定资产较少,所以银行贷款比较困境。例如延吉的礼美服饰公司固定资产1000万左右,每年平均销售额800多万,100多个品种,具有较好的市场远景,但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资金的困境,解决的途径有限。

(4)转型与再创造。民族服饰是民族服饰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变迁,这也会反映在服饰上。这就是民族服饰的现代转型与再创造,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从传统服饰与工艺蜕变出来形成新的文化载体,其转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统民族服饰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因素和工艺,使传统服饰现代化,更加容易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成为一种新的服饰潮流。如传统朝鲜族服饰以素雅见称,有“白衣民族”的称号,但现代朝鲜族服饰融合了韩服的特点,但又区别于北朝鲜和韩国的民族服饰,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如今的朝鲜族服饰在保留基本式样特点外,改变了裁剪工艺,采用多种材料,彩色丰富配色科学,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刺绣和配饰,让朝鲜族服饰更加光彩夺目,让年轻人也感觉很时尚。但对于赫哲族鱼皮衣和鄂伦春族的皮袍来讲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就有了另一种转型方式,就是抓取民族服飾文化的“道”而舍弃服饰这个“器”,实现民族服饰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其他器物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再造。如把鱼皮和赫哲族的服饰图案做成鱼皮画,变成美化厅堂的装饰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市场的空间也非常广阔。

3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与保护措施

3.1 扩展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渠道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年的开幕式系列活动中,少数民族服饰的表演与展示是重头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内蒙古也定期举行民族服饰表演和商品展销会等活动,以此为契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也可以通过民族服装的对外表演与展示,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以这样一种生动的方式向世界人民呈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赢得人们的尊重,并能够被世界人民接受。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传播的媒体,如互联网等,尽可能地扩大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一。

3.2 发掘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收藏与研究价值

传统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璀璨结晶,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与收藏价值。而且随着民族服饰的国外表演与展示活动的增加,在国外出现了一大批中国民族服饰的爱好者与收藏家,这使得今日传统民族服饰的收藏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市场。目前,赫哲族鱼皮衣就被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研究。

3.3 提升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现代化管理能力

民族服饰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技术,生产方式落后、工艺繁琐、饰物复杂,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只能满足自给自足和少量交换。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在部分地区应保留这种传统工艺,如民族地区和旅游景点,但是要大批量生产,不可能实现。为了满足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实行管理观念的转型,实施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管理。延吉市礼美服饰的企业管理方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民族服饰企业现代管理经验。

3.4 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是少数民族服饰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目前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的特需商品定点企业优惠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贷款优惠和技改专项资金,为民族服饰企业的发展降低了资金成本和解决了一定的资金困难,但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的资金需求困难主要在创业和初期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就享受不到贷款的优惠,更加需要直接的资金支持,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专项的扶持资金和为民族服饰企业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等。

3.5 构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保障体系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得到当地政府产业扶持和政策倾斜。另外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产业格局的构建也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开发所面临的困难。

通过研究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可以知道发展这一民族服饰是非常有民族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并且是迎合了市场需求。在其融入现代服饰特点的同时,要注意其大众化的过程以及打破民族界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服饰这一宝贵的民族珍宝不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流行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委编印.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2001年修订)[Z].

[2] 杨鹓.背景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11).

[3] 张金磊.朝鲜族民族服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析[J].商业文化,2012(10).

[4] 隋珊珊.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D].天津工业大学,2006.

①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项目第八期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财政部国家民委立项项目纵向委托课题。

作者简介:韩石(1967-),男,汉族,北京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四川民族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如何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38:44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9:30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6:26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