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亮 张楠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对文化消费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产业也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拍摄、发行以及价值观内核,其消费式的审美造就了电影的资本性质,以及内容上的多元价值观等。详细解析后现代主义塑造好莱坞电影性格的过程,对探究中国电影产业在后现代文化消费特征的影响下,改革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电影市场;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2-0068-04
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对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会进一步增强,文化消费就是精神需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研究文化消费,首先就要明确文化消费的概念。关于文化消费的定义,并不是只是消费特定的文化产品,而是一种广义的创造和生成。对于文化消费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学术界,那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民众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愉悦,从而产生文化消费,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文化消费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呈正相关,因此,社会群体对文化消费的偏好能够反映出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水平。物质消费中包含文化消费的形成,只不过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尚未分化,文化消费占比微乎其微。当时的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物品实用价值的附属消费,如果剥离了物品的使用价值,文化消费也就不复存在。直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物质消费已经达到一定饱和程度,人们对于内涵和意义的消费越来越多,才促使文化消费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有了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但相对于前消费社会,当代的文化消费中必然也包含实用价值的成分,只是依存度已经大大降低。当代的文化消费已经抽離出很多具体的使用价值,演变为对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消费。随着自由主义的兴盛,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对解放自由的思考,他们想要反对一直以来禁锢自由的枷锁,强调个体性,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其行为也应遵从内心需求。这种思潮首先从艺术领域升起,后逐渐蔓延到整个思想界。后现代主义的精华在于渴望自由,追逐自我认知与价值,对生命的成规有一种天然的批判和疑问。这些精神放在电影里面,就成为后现代电影的代表精神。后现代主义不仅仅出现在文学领域,而是在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在此基础上的文化消费,则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
美国作为世界上文化消费大国,国民收入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社会的福利水平很高,恩格尔系数偏低,有较为宽裕的时间和经济资本去进行文化消费。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去中心化和多元价值取向的趋势中,视听文化在文化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比起门槛较高的语像文化来说,人们更倾向于直观易懂的视听文化消费,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比小说等语像作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接受。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消费水平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其所在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水平。
一、电影消费的后现代特征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的繁衍,西方社会首先兴起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再加上科技与数字革命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点集中在肤浅化、碎片化、个性化、自我满足等。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更追求简单直接的刺激,无深度的、碎片化的内容和形式,带有娱乐性质的影像符号更能契合现代人追求的审美,能够直接给予观众最大的满足感。消费文化与媒介快速发展,两方面相互作用于艺术,使得电影消费表现出来后现代的一系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狂欢与形变:文化消费的娱乐化趋势
现代电影多表现对生命的探究和对灵魂的拷问,审美的主题都是沉重而带有一定思索的空间,力求引起人类对生命的思考和共鸣。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下,电影呈现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大众追捧的是浅显的、娱乐性的话题电影。顺应大众的口味,电影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电影类型层出不穷,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吸引更多观众贡献票房,导致越来越多的电影主题趋于轻松化、娱乐化。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p32)。“娱乐至死”在目前的艺术创作中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现象。比如,浙江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节目自播出后,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制片方趁胜追击,进而把娱乐节目演化为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类似的电影还有《奔跑吧,兄弟》等。其本质都是通过一档“事件级”的火爆电视节目再次激活了“电影院”这个传统的渠道,借助电影屏幕去售卖更加娱乐化、生活化、交互感更加强烈的娱乐体验。根据2015年的票房统计,前10位的票房电影中有6部电影是娱乐喜剧电影,这些电影表达的都是轻松愉快的喜剧主题,带有很强的娱乐色彩。
(二)颠覆与反叛:追求个性的审美
皮埃尔·布尔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经济资本需要金钱累积,而累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以后,就可以进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体系中,从而把经济资本体系与社会文化体系结合起来,达到通过文化消费这种形式来构建出掌握一定经济资本的群体所属于的阶级的消费模式。正如他所说:“对低级、粗鄙、庸俗、腐败、奴性的—— 一句话,自然享乐活动的拒斥(这构成了文化的神圣领域),意味着对那些人——他们欣赏崇高的、隔绝于俗众的愉悦——的优势地位的肯定。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和文化消费天生就倾向于有意或无意的,实现使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的原因。”[2]文化消费的过程实际上是区别阶级的一个过程,而被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消费必然也带有个性化的烙印,因此,后现代的电影风格表现出无意识的反叛和反传统,在此影响下,观众奉行的文化消费是能够带给观众强烈感官刺激的电影作品。正如齐美尔所说:“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自个人在面对压倒性的社会力量时,要求保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与个体性。”[3](p12)人们用特殊的文化消费来展现其与众不同的个性:惊世骇俗,引人注目。后现代主义的反叛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对电影情景的解构和重塑。后美学的电影审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而是推行有时代烙印的“审丑”,暴力和死亡等因素不断出现在各大影片中,成为吸引观众的“噱头”。比如,201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死侍》,里面穿插着大量的暴力和血腥的镜头,破坏的场面也一再出现。还有以血腥闻名的系列电影《电锯惊魂》,把血腥美学的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电影里的电锯老头约翰和他的门徒们用各种各样的机关和武器把一个个房间变成血腥的杀人城堡,惊悚无比。这些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观众的冲击力远远大于电影的故事情节本身。而正是这种血腥和惊悚的镜头给予观众寻求刺激的心理极大的满足感,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阶层。
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好莱坞电影消费实践
电影产业是传播本国文化的载体,能够向全世界传播本国的价值观,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就今天的文化霸主地位和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是分不开的。文化消费携带的物质与文化的基因使其呈现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备文化的外观和精神内质,因此,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它又携带物质消费的基因,因此,也要取得经济利益。曼德尔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以及后工业阶段的跨国资本主义,也称为晚期资本主义[4](p19)。詹明信进一步拓展了曼德尔的资本分期观点,并把每一个资本主义与相对应的文化类型结合起来,与市场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文化是现实主义,与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文化是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文化是后现代主义;并且指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形式[5](p19)。资本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还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更加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驱使好莱坞电影进一步繁荣,体现在创作、拍摄、发行,以及价值观内核等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一)消费式审美造就了电影资本性質
传统美学的美学意象是基于现实物质社会中构建的一个意象世界。正如杰姆逊所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6](p171)。消费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带有商品化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被打上世俗化的烙印,带有明显的资本的性质。正如前文所说,文化消费是从物质消费中剥离出来的,是物质消费大举向文化扩张和殖民的结果,而物质消费本身就是有偿付费的,因此,文化消费天然带有资本的基因,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物质消费通过打造意义内涵等文化符号来提升其市场价格,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文化消费也借用物质消费的逻辑和运作,以期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好莱坞的电影作品正是在这种思潮下制作出来的,把电影这种艺术作品包装为商品,从而使得大众的审美也带上后现代主义的消费色彩。好莱坞电影的整个制作流程都是基于工业化标准生产,这种资本化的烙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美国电影产业成长经历决定的。美国电影的发展始于“五分钱电影”,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市场化机制形成的过程。1980年末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开始衰退,而电影业却开始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的人们更愿意去看充满欢乐气氛的好莱坞电影,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好,文化产业反而得到发展机会。金融资本的介入给美国电影产业带来彻底的革命,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发展塑造美国电影的商品化性格,从而形成风靡全球的好莱坞模式,这个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和工业标准化的机制。
电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方式。电影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如果没有观众去消费,耗巨资拍摄的电影胶片就只能摆放在库房里,毫无价值。资本家的投资需要高收益低风险,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好莱坞电影产业有一套完整的做法。电影都是制片人主导,根据市场的判断来选择剧本、演员、导演等。导演是制片人的助手,是做电影的环节,导演单纯的追求艺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资本家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追求市场,所有投入的资本都会进行精密的计算和调研,力求拿到最高的回报,整个电影都是严格按照标准的电影工业流程制作出来的。鉴于电影特殊的消费方式,想要观看电影就必须买票,观看的过程就是文化消费的过程。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明星的效应,因为票房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明星的票房号召力。而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又在于观众的追随,这是好莱坞电影大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机制——明星制。
分析美国的电影史,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的商品化性质非常明显。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商品意识的观念已经渗入到电影生产的方方面面,艺术作品已经被包装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带有好莱坞资本特性的电影消费也构成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
(二)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体现
电影是文化沟通的主要方式,电影贸易的绝大多数份额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审美层次较为接近,对于电影的评判标准也较为一致,所以,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量会较大。一部好的电影能否取得成功,内容是关键。而内容标准的制定又是决定内容的关键。中国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打不开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内容不被国际市场接受。而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风靡全球,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是分不开的。后现代主义既影响了好莱坞电影的内容创作,也决定了电影的故事风格。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对传统社会的结构的颠覆,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内容体现了多元价值观,内容评判价值的标准是模糊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比如,好莱坞大片《加勒比海盗》的主人公杰克船长,他的性格潇洒不羁,但同时也狡猾多计,他引诱港口上的女人,设法逃脱欠戴维的血债,做事不遵守道德和规矩,尽管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但仍然是一个加勒比海上的英雄。正是这种后现代主义这种无绝对的价值观,塑造了许多形象丰满的经典人物。美国的电影评论家菲利普说,美国影片……往往支持主导的意识形态,但却把自己表现更为直接的现实,它在给我们娱乐的同时却在支持有关爱情、英雄主义、家庭、阶级结构、性别、历史的被确认的看法[7](p185)。
现代主义的电影的主题在于寻求深层精神世界的解脱,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等,风格比较沉重。但随着消费主义的扩张,整个社会的风气趋于浮躁,加之媒介的发展,受众追求的是娱乐刺激的视觉享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娱乐化,现代资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方便获得大量的信息,同时人们对信仰的缺失,使人们心灵越加空虚,而好莱坞的影片擅长营造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比现实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和广阔,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充满机遇、挑战和成功,而主人公又是勇敢有魅力的英雄,最后由英雄代表的正面人物击败了黑暗势力,引人入胜的情节能够强烈激起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乐此不疲地沉醉其中。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逼真的画面、一流的视听效果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好莱坞的大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刺激观众形成偏好消费,拉动市场。观众期待的是大制作、大场面的大片,实际上,大片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画面上的冲击力,因此,很多后现代电影在后期制作方面加大成本投入,力求展现更加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不仅仅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而是能够深层次地娱乐和服务受众。
三、结语
综上,文化消费不但可以继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而且在不斷地加强其资本性,无论是从电影的创作、表达形式,还是从电影的消费、资本运营角度,都明显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消费的表现形式。当代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也会更加重视对文化消费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进一步加强他们价值观的宣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型工业,也催生了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态。这一百多年间,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远远快于过去的数百万年,全方位重塑了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明形态。工业化时代带来人类意识形态层面的改变,这个时代典型的文化思潮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表现在美学的各个领域中,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电影作为一个基于现代科技的艺术形态,基本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20世纪40—70年代初步解决了民权问题,在科技上突飞猛进。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诞生了垮掉的一代,出现了摇滚乐,颠覆了欧洲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形成了工业化的电影工艺。后现代主义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应该从后现代主义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中,去思考我国的文化消费应该走向什么样的方向,从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去吸取教训经验,既反对一切照搬西方电影工业的经验,也反对拒斥西方的一切经验,而是用辩证的否定观点研究文化消费走向后现代化的路径。
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电影票房在世界排名第二,是稍逊于北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在这几年间,主流的观众从只观赏好莱坞大片,到开始看贺岁档等国产片,再到暑期档和春节档,并发展为常态化消费,这是好莱坞历经几十年才发生的进化。对于中国而言,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具备非常深厚的意义。未来中国文化消费的发展,不会仅限于国内市场,还存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作为承载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电影需要挺进国际市场与全球各种电影文化交流和碰撞,接受市场的检验。相对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电影工艺,中国电影在创作和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代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高低起伏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非常成熟和完善的工业制作体系。而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有很多不足,深入理解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电影工业发展模式,从内容、创作、资本运营等方面来加快改革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法]皮埃尔·布尔迪.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导言[J].黄伟,郭于华译国外社会学,1994(5)
[3]Simmel,TheMetropolits and Mental Life.InK.H.Wolee(ed)The Sociology of Georg Sommel[M].NewYork:The Free Press,1964
[4][比利时]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美]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8
[6][美]杰姆逊(F.Jameson).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李怀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楠: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吴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