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7-05-30 19:59:46顾海,孙健华,黄天成,王贵成
高教学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顾海,孙健华,黄天成,王贵成

摘 要: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背景,从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对当前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探究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国家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和策略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74-03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of talent, the author discussed and talked ab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major of machin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of the major of machiner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lso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y of strong country of manufacturing, thus the demands 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an be satisfied.

Keywords: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major of machinery;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supply-side

2015年11月10日,在深改组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供需不匹配,供给跟不上需求”成为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另一方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又缺乏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力与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供需错配”矛盾日益凸显,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机械制造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机械工程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坚实的數理科学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工程实践方面的不断训练,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近些年来,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已将工程实践能力作为衡量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无疑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3月,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统计,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的数量达到486所本科高校,排前10位。对于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不断改革,适应和满足经济领域供给侧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但是目前,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达成度方面,不仅存在目标与定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还存在课程体系设定与人才培养计划执行的中微观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问题

2000-2015年(2015年末)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据麦可思2016年《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指出,169所参评院校100%的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从宏观层面看,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突出问题,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大量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侧的人才需求,促进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结构实现还未向“需求导向”转变,制订的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投入导向”的印迹,出现所谓人才培养“产能过剩”的现象[1]。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由“投入导向”向“产出导向”的转变。同时,人才特征应定位于工程应用。

(二)课程体系设定与人才培养计划执行的问题

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落脚点在课程体系设定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目前的课程体系还在延续传统机械专业教学的特点,一味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度,忽略与人才规格相适应的工程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过多,工程实践教学力度不足,新知识新技术没有及时体现,培养的人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导致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微观层面与行业岗位要求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的执行过程中,将应用型本科理解成单纯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占比,实践教学内容中鲜有工程实际项目的锻炼,缺乏实战经历,所谓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内容,成了“走马观花”。

(三)教学保障的问题

教学保障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还需要工程型师资的保障、教学考核的创新、课堂内外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多数应用型本科,最缺的就是适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延续着教学型高校的特点,“照本宣科”的现象不绝于耳。尤其是专业课程,还在沿用传统教材,缺少工程案例,学生面对的是无关痛痒的学院派课程和枯燥无味的教学,教学内容设置缺少综合设计性、创新研究性,更缺少开放性实践活动。教学考核还停留在试卷的形式,限制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是要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转型发展,需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的工程训练体系去支撑,特别是企业实践、科技社团、开放性的工程训练项目,包括课程体系中规定的“创新实践”或“创新制作”课程,而现在缺少的是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自上而下的决策。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动10大重点领域,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建立较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经济侧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错位”,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还仍需进一步理清。

(一)树立“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为本”,主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简称为“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技能较精、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基础实,就是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要厚实,要管用,要够用,要运用。

技术精,就是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结合所学专业或者跨专业的一门或几门技术技能。

能力强,就是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水平,如知识转化和迁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2]。

素质高,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岗位需要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等。

按照上述“四大要素”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高校以及高职和技能型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学术型高校重点关注的是科学研究水平,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技能型的高职高专,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对职业、岗位及专业技能的掌握,不要求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技术的综合運用,强调应用研究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

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养”四要素要求,坚持面向应用、能力为本、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培养原则,以强化职业道德、技术技能,能力水平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考试评价机制、质量保证体系等改革创新。

(二)做好机械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加减乘除”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从注重总量目标转向注重结构目标,归结为提质增效,从人才培养角度,需要做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械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加减乘除”。这种人才培养的“加减乘除”,包含4种具体做法:“减法”是指用壮士断腕的毅力,砍掉落后的知识和技术,甚至是课程;“加法”是指增加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课程,如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等;“乘法”是指依靠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如互联网技术、新材料技术、大数据等,确保原有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不断得到有效的进步和提高,全面提升课程的技术含量,保证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取;“除法”是指根据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要求,做好政策制度保障工作,确立绿色发展教育理念,着力打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机械工程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注重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体现于实际工作中对技术应用方面的需求,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途径,使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与实践,其工程实践能力达到适应经济侧改革的需要。同时,尽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以求学生毕业时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3]。

(三)重视专业与课程改革,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促进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实施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上,更需要将学科专业链与机械产品制造链相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开发研究等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突出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搭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为专业与课程改革服务,成立有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机械协同育人教研室,共同优化专业设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集聚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共同建设质保体系、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即“七个共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进而形成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与评价体系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外部与内部的共同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指挥与决策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与支持系统三个核心系统模块组成。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系统,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强化教学督导工作,努力执行好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评估与控制,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全力保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做到“硬件要硬,软件不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华盛顿协议精神,参照国际工程人才认证标准和要求开展教学评价和评估的有关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学活动,强化工程实践项目指导,做好“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自立、积极创新实践的意识,促进专业综合能力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认識,高度重视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化解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人才“需求侧”与应用型本科机械人才“供给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03-106.

[2]赵玉霞.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37-139.

[3]黄洁.基于学业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11-114.

[4]刘单.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一带一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高教学刊,2017(12)13-14.

[5]江峰.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高教学刊,2015(15):146-147.

[6]周天文,艾长胜,朱绍伟,等.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5(02):28-29.

[7]占挺.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04):20-23.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能力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思维下中职机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8:48:07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继续教育(2016年12期)2016-12-20 13:41:23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5:09:59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45:36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0:57:5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3:29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