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
摘 要:例句教学长期被视作英语语言点讲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法、句法、文法教学的必要手段。然而传统课堂例句教学往往教学方式单一,时空受限以及素材贫乏枯燥,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文章认为,将社交媒体引入例句教学,可以重构例句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教学的物理时空限制、并提高语料素材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例句教学;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01-03
Abstract: Sentence example teaching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valuable tool to illustrate the usage of vocabulary, grammar and textual structure. However, traditional sentence example teaching has few teaching methods and becomes boring due to limit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makes teaching activity less effectiv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social media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sentence example teaching, then the teaching pattern can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can be limited. Also, the quality of linguistic material will be improved.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sentence example teaching; social media
一、例句教学的意义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四要素包括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其中,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材料。长久以来,英语词汇不仅是国内二语习得无法回避的重点和“痛点”,也是英语教学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仅检索知网2000-2017年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共有10387篇论文,其中厅局级以上的基金项目多达1432项,而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有17项,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也有2项。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举足轻重。
这些研究方法和角度或各不相同,但均旨在讨论如何提高词汇记忆效率的方法策略上。而统计各项研究结论表明,以例句呈现词汇教学的方式,得到最大的共识。约有97.15%的论文研究结果直接证明或者涉及例句教学方法正面积极意义。“科学的英语词汇教学呈现方式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就是举例环节”(章柏成,韦汉,2004:27)。虽例句教学法并不新鲜,却是最有效地“在语境中帮学生理解词汇”(饶巧颖,2016:148)。
从语用学角度,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篇章完整语义的起点,既是判断语言输入活动的有效性,亦能在语言输出活动表达完整意思。同时,例句的习得是学生能否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关键。因此,例句教学的意义不仅限于词汇释义,还体现在语法规则的实例说明,句法结构的具象描述,语体色彩的呈现,话语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可以说例句教学分布在英语教学的各环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信息加工深度越大,记忆越牢固。所以,例句自身的文采、哲理、情感、甚至措辞等均为信息深加工的基本元素。如何充分发挥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例句的选取、设计、讲授方式则是众多研究尚未充分论证,却又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例句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
将例句视作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即非理论创新也算不上实践探索。长期以来,例句教学收效甚微,不少师生心生厌恶。过于面面俱到且味同爵蜡的例句设计,加上冗长枯燥释义,严重影响习得者的热情,拖沓教学节奏。针对现有例句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做以下归纳: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性教学方式
传统例句教学模式是教师制定目标詞汇、句型或语法点等,然后设计相关例句,并在课堂上演示。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和发起点是教师,学生只被动地充当信息接收者。例句信息地传递效率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和个人魅力。另外,单向教学方式还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授课效果。教师往往惯性重复既有教学设计和讲授技法,内容更新迟滞;学生游离在教学各个环节之外,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基于积极学习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也很难在例句教学环节得以实现。
(二)教学活动受时空限制
课堂是传统例句教学的天然唯一场所。然而,优秀的例句设计往往需要承载充足的信息量和哲理性,并能引发深入互动讨论;另一方面,如果例句环节耗时过长,容易与其他教学内容脱节,打乱课堂教学整体布局,拖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时空恒定的前提下,例句教学必然与其他教学任务的矛盾不可调和。其解决方案无非是牺牲某一部分授课容量。
(三)教学素材有限,创意匮乏
教师为了追求示范性,往往借助辞典选取例句。词典上的例句固然在语法和用法上准确无误,但却严谨有余,创意不足。缺少活力、时尚、想象力元素的例句,很难让年青大学生产生共鸣。另一大例句资源便是教师参考书和共享教案。这些资源库里的例句往往与辞典上的大同小异。部分例句甚至观念陈旧落后,不合时宜。该环节的教学常常沦为功能性的词义说明,食之无味的例句无法转化为习得者记忆中的有效语料。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例句教学
社交媒体是Web 2.0的产物,它基于互联网技术“允许应用集群创造并交流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Kaplan & Haelein,2010:61),是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和分享的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社交媒体已经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信息传递、人际交流、思想表达、价值判断等方式。
根据2016年版《宽带状况报告》,我国互联网人口达7.21亿,而活跃在社交媒体的用户则多大5.97亿,均位居世界之首。从年龄结构上看,35周岁以下社交媒体用户占比76%。其中,90后占据37.7%,80后则为30.8%。换言之,按照在校生人口基数换算,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率在98%以上。因此以社交媒体作为教学平台,学生不仅没有接口的问题,平台建设近乎零成本;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该平台具有天然的路径依赖的优势。
诚然社交媒体并非为教育而生,但是由于它特有属性以及其庞大的普及率,“将其运用于教与学,尤其适合‘数字原住民,且这一趋势正在教育领域不断强化”(Nagai et al.,2015:769-802)。同理,社交媒体在例句教学中的运用,以解决传统例句教学的种种弊病,庞大是用户基数,以及社交媒体的高粘性,都是将其用作教学平台的天然优质物质基础。而社交媒体的一些特有属性,可以很好应对上文提到的三大传统例句教学的症结:
(一)由单向性教学向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过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例句教学失效的根本机理,而社交媒体最大属性便是去中心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发起端和接收端即非单一,也非单向。每一个信息的发起者,会在下一刻成为该信息反馈的接受者;而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加工后,马上成为新的信息发起者。所以社交媒体的交流模式是多向的网状型。
教师善用这一属性来主导例句教学,学生能成为该环节的参与主体,摆脱以教师为中心制下的“被化者”。例如主题任务词为“greedy”,教师在其微博上以“#quotesaboutgreedy”发起讨论话题,学生在查收到任务后,并在著名名人名言网站thinkexists.com上通过大量阅读筛选出自己比较欣赏的瑞士言语“The poor lack much, but the greedy more”;然后将这句话以“评论”或者“@教师”的形式提交。教师查阅该例句后,可以直接以文字内容进行“评论”,或“以点赞”和“转发”的形式来给予鼓励。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网状式互动。整个流程只有信息“发起者”和“接受者”,却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中枢”,每个人既是例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例句的阅读人。
社交媒体介入例句教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实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只是传授者与灌输者”(朱晔,2015:49)。例句教学亦应如此,教师在该环节不能一味的灌输自己设计例句,而是以建构任务,由学生主动参与。而推动这一转变,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则是实现平台。社交媒体一旦成为例句教学的载体,一些精彩的例句会自发地在社交网络间传播,并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出现“病毒现象”(Virality)以及“网络流行语”(Network Catchwords)。
(二)突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制约传统例句教学的客观障碍是有限的授课时间和特定的讲课场所。教师平衡例句的深度讲解与其他教学内容,且势必取舍妥协。破局的唯一方法是打破原有教学的物理时空,重构富有弹性的教学场所和授课时间。而社交媒体能有效解延展授课空间并自由分配教学时间。
社交媒体,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平台,不受物理时空约束。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某款适应其自身教学需求的社交媒体产品,将整个教学过程彻底从物理课堂搬迁至社交媒体。教师不必再忌惮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固定的教学地点,学生则更灵活地介入互动讨论。教学活动融入到社交行为中,原有的物理时空被重构,教学互动更具自由。
正因如此,双方参与教学活动方式也由集中变为分散,由固定时段趋向自由碎片化。过去的例句教学必须要教师和学生同时到场,在固定教学场地和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上文的例子中,整个例句互动过程,只要在规定期限内之前提交,师生都可以自由灵活安排。最终实现“移动学习”和“微学习”,将学习渗透至社交,让社交成为学习的载体。
(三)提高语料素材真实性和丰富度
例句的终极意义是增加对语汇、句法和语法信息处理的力度,使之有效地辅助理解和识记。所以其设计不仅仅考虑语法的正确性和语用的示范性,更应该注重例句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哲理、文采、时效性等,真实的语言学习材料应该源自“现实生活,并不是以教学为目的而编写的教材”(Wallace,1992:145)。遗憾的是,这些属性往往是传统教学资料所欠缺。
社交媒体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其庞大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则正是弥补这一短板的强大工具。教师拟定关键词或主题词,学生按要求精确检索目标例句。互联网上的语料库与传统教辅材料中的例句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实时性、真实性、和无限性。因此,学生可以检索到大量的金玉良言,或时事政论,通过海量阅读而去芜存菁,最终将所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交流。
互联网上的佳句不仅包括年代久远的智者先贤,也有当下明星政客关于热点言论;既有英语言国家地道的谚语俗语,亦不乏非英语言国家至理名言的纯正英译。素材更是涉猎古今中外经典,百家争鸣的思想,喜怒哀乐的人生百味。而数量更是恒河沙数,浩如烟海,取之不尽。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之一,“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便是该理念与教学各环节碰撞出的概念。从形式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弱于其对制造业、金融、零售业等领域的颠覆。但如何真正利用好互联网,提高学习效果,不能简单地将各种元素做物理堆砌,而借助社交媒体改革传统的例句教学同样如此。就目前情况来看,这项教学改革项目需要避免三个误区。第一,自建独立平台,打造闭环生态的教学系统。由于今天的互联网的总流量已趋于饱和,并且被几大社交媒体巨头瓜分完毕,如仍欲自立门户,与之分庭抗礼,其结果必败无疑。再者,一个独立的教育平台想要与娱乐、游戏、购物等明星APP争夺流量,其有效使用率可想而知。如何将教学任务更自然地融入到现有最大的几个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百度贴吧),使学习和社交有机结合,依托社交活动进行学习,才是教育研究者思考的重点。第二,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优秀例句,不能沦为应付任务式的“寻章摘句”。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例句交流目的一是记忆词汇,二是加强阅读量,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因思考如何避免学生纯粹的“复制”、“粘贴”应付作业行为。如何能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学习词汇同时,也学会使用美妙的例句在社交媒体上实现自我表达。社交是教学的工具,教学也应成为提升社交质量的手段。第三,线上例句教学与线下课堂授课彻底脱节。虽然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弥补了传统课堂例句教学的诸多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例句教学彻底退出物理课堂。只有做到以线上互动为载体,以线下课堂为引导,社交媒体对例句教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具体如何举措,还需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Kaplan A. M. & M. Haenlein.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 2015(1):53.
[2]Ngai, E. W. T. ,K. K. Moon, S. S. Lam, E. S. K. Chin, S. S. C. Tao. Social media model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An academic review and case study[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5(5):115.
[3]Wallace, C. Read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國际电联印发关于2016年宽带状况报告[EB/OL].http://go-globe.cn/social-media-china/.
[5]章柏成,韦汉.英语词汇教学的呈现方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24-27.
[6]饶巧颖.论优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例句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6(3):148-150.
[7]朱晔.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算化教学,2015(7):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