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分析

2017-05-30 17:49金卉仪
中国商论 2017年25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金卉仪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开放,加入到证券市场并且参与投资活动的资金有所减少,所以现在更多的投资直接参与到证券的投资活动中。与此同时,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投资是否理性,直接影响着中国证券市场能不能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是比较紧迫的工作。

关键词:个人投资者 行为金融学 投资者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a)-049-02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证券市场的逐渐开放,加入到证券市场并且参与投资活动的资金有了大幅度的减少,现在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自己直接参与到证券投资的活动中来。但是很多投资者并非是理性投资,在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解释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研究的结果受传统金融学的怀疑比较小,因为行为金融学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阐述,并且表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出某种投资方式的原因、投资者表现出投资行为的特点,不会想要去解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方式对于资产的价格走向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1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的现状

很多的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被作为投资主体是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特点,现在我国的大量的证券投资者在加入到证券市场时并没有对哪一个上市公司真正的投资价值作出详细的了解,而更多的是希望在这其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很多的投资者在加入证券市场的主要原因是想要利用股票的来回买卖来获取利润,这种类型的投资者主要为了赚钱买卖差价来进行短线操作的,只有很少数的人们加入到股市是因为想要获取公司的分红,并且现在国内很多的上市公司分红是比较少的,尽管有的公司分红投资者所能获取的收益也是远远低于人们之前在投资时的预期,所以只有很少的投资者会选择把手里空闲的资金用来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收益,特别是长期持有的更是少之又少,将股市作为长期的一个投资场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会选择短线投资,不会将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项目,因为股票价格的巨大波动浮动引起了人们一种赌博的心理,使得盲目的寻求短期的收益。因为证券投资者会很容易产生群体反应,所以造成这样的市場短期作法会得到广泛的扩张,进而更加严重的增加了投资者孤注一掷的现象,只要认为发现了机会,就会把自己的能力作出过高的预期,不会去考虑自己所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多数都是属于冒着高风险参与投资活动。高比例的意图获得短期收益的投资者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这也是我国现在证券市场会出现大波动的原因。从投资者加入证券市场的动机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短期投资的行为。

根据市场调查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以中低层收入的工薪阶层作为个人投资者,家庭中的主要经济要依靠工资的收入,加入到证券市场的时间一般都是比较短,投资的愿望比较强烈,希望可以利用资本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来使得自己的收入更加的多元化,但是他们缺少投资经验,股市的资金投入占到整体家庭的收入比例较大,这样足够可以说明现在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抵抗风险的能力还不够,投资者对于投资市场的行情发展形势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大部分的投资者对于投资股票的知识大多数都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获得的,主要都是通过股评专家的讲解、亲朋好友的介绍和报纸书刊杂志等来获得,在进行投资决定时,投资者大多数都是根据“股评推荐“小道的消息”和“亲朋好友的引导”的方式,在投资决定的方式上,大概有2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基本上是不作任何的分析,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盲目随便的进行投资的选择。投资者在投资决定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太看重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反而忽略了对其他有关信息的探究和关注。更多的投资者在投资失败的时候,通常喜欢把失误的原因归结到各种外在因素上,比如国家政策的改变、庄家操控股价或者是上市公司作假等情况,然而只有很少部分的个人投资者会考虑到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或者是和投资有关知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对于新出现的金融产品例如开放性投资基金,很多的投资者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放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2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行为的分析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往往会面对很多的信息和十分复杂的形势以及相关的交易压力,为了可以快速作出决定和判断,他们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结构与直觉。直觉一般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尝试而逐步的形成经验和规则。它能够帮助人们可以快速的寻找到解决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可能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的,但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系统性的偏离。结构阐述的是决定问题的方式。因为很多的框架结果是不够清晰的,投资者往往会因为环境或者是问题的表达和阐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选择。这样的现象就称作为结构框架的依赖。不管是直觉上的偏离,还是结构框架的依赖,都可能会影响着人们决定与判断的准确性。

2.1 易得性

易得性是指人们依据容易获取的信息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进行判断。容易获取的信息有可能是真实的信息,也有可能是依靠人们回忆而获取的信息。因为只应用了一部分的信息,依靠易得性的信息就会很容易产生偏差。例如,一个投资者如果一直都没有经历过股票大幅度下跌的交易情况,他就不会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他要比那些经历过的人,会把股价大幅度下跌的风险性预估的更低。

2.2 代表性

代表性是指人们更加喜欢依据观察到的一些事物的形式以及在其中总结的经验这类事物的典型形式的相同的程度进行判断。例如,在代表性的作用下,很多的投资者都会始终坚持相信,好公司的股票是好股票,差公司的股票就是差股票。在投资者的想法中,好的公司代表着成功的公司,一个成功的公司就会获得更多的盈利,进而就会有高的收益,差的公司则正好与其相悖。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比如在中国石油刚刚上市的时期就创造了48元的历史性的最高价格,但是很多零散的投资者认为亚洲最能挣钱的公司他们的股票不管是多贵都是值得购买的,最后这样一路下来投资者被套住70%大有人在。这就足可以说明投资者在通过代表性来进行评估时,主要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所以出现了预估的偏差。

2.3 过于自信

通过对决策行为学的探究显示,人们都会有一种过于自信并且认为自己有准确预估概率能力的偏向,也可以说,预估者自己认为的概率预估的准确性要比实际的准确性要低,结果却是会高于预估一系列事件所发生的概率。在作市场的预测时,过于自信的人们就会设立过于狭窄的预估置信区域,使其预估的上限偏低,预估的下限过高,而且最好的预估并不是在预估上限与下限中间的区域。有很多的投资者都是以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要好过市场平均信息,或者以为自己的分析能力要高于普通的投资者,所以这些投资者在不断的尝试超过市场,但是结果正好与其相反。

2.4 心理的核算

人们在阐述决策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被称作心理核算。它能够说明人们是怎么利用分离与混合的方法来进行组织决策与核算。但是这样往往会违反经济理论标准的假设。心理核算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们常常是一次考虑一个决策,将目前的决策与其他相关的决策分离开,这样就会造成缺少整体性。其中有一位投资者为了可以保证自己的胜利成果,不让熊市把自己的资产吞灭,把自己手中一直盈利的股票都卖了买了一台车,然而手中所有的浮股都留了下来没有卖,这就是所说的典型的心理核算。

2.5 自我控制的能力

现在的金融市场上,不管是胜者还是输者,都希望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个人投资行为,达成投资的目标。但是,因为受到很多原因的影响,总是会产生控制的幻觉、失去了控制的能力而造成偏差。在人们相信自己的控制力时,认为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實际上却不能控制时,这样就会产生控制幻觉。如果一旦控制幻觉产生就会造成投资金额较大,相关的风险评估就会被降低,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缺乏控制现象出现的情况是,当某一个人开始以为可以控制了特定的事件或者是情形,或者是至少可以给它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在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不能控制它。失去控制能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挫败,还有可能是恐惧。

2.6 厌恶后悔

厌恶后悔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失望或者是后悔,努力尽量不作错误的决定。在人们作出错误的决定时,就会产生后悔的结果。当不作决定时,也有可能会出现后悔。人们常常会觉得在作出错误决定的结果会比什么都不作所带来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样就造成人们在面对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时,和积极行动相比,不如不动,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这样尽可能的降低以后会后悔的程度。追涨杀跌是最为典型的防止后悔的心理,在今年大盘一路下滑的情况下,出现过几个比较小的反弹,很多的投资者都在反弹时进行了调仓或者是加仓,防止踏空,但是反弹的力量是有限的,大的形势还是一路下跌,这些的投资者相比较那些套牢不动的投资者损失会更加严重。

2.7 厌恶模糊性

厌恶模糊性指的是人们不喜欢概率分布不明确的情况,就是模糊性的情况。人们在有冒险的情况时会喜欢用自己已经了解的概率,而并不是不知道的概率当作依据。厌恶模糊性的感情方面的因素是指担心不知道的事件会发生不好的结果。所以有很多的投资者在操作时只会作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或者是只会关注自己比较了解的事件,板块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会一直作自己熟悉其中几只股票,也就缺少了投资在其他优秀股票盈利的机会。

3 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证券研究区域中占领着统治地位的现代金融理论的觉得,证券投资者应该是理性的,根据效益最大化的准则进行个人投资的行为。但是经过国外的很多研究表明,人们的性格、心理以及情绪等主观的要素都会在证券投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投资者不能一直保持着理性的心理来进行决策,不仅仅受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而且还被外界的相关因素所打扰。投资者表现出的特征和经典金融理论过程中的投资者对风险总是厌恶的假设是不相符合的。在不明确的条件下的很多决策和判断与设想效用理论的预估不相符,这些都可以说明我国现在的投资者的心理是适合金融投资行为理论中的期望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若洋.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4.

[2] 方墘.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学
试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关于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行为测度研究
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市场噪声理论浅析
投资者个体与群体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探究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储蓄型寿险宣传手法
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用研究